menu-icon
anue logo
鉅樂部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雜誌

中梵互動台灣非首要考量元素

鉅亨台北資料中心 2018-03-08 09:50

【文 / 許陳品 應濯】

自從 1949 年兩岸分治以來,兩岸各自為尋求政權獲得國際社會承認,在外交領域展開了激烈競爭,包括爭奪聯合國的中國代表席次以及邦交國的數目上,呈現雙方互不相讓的零和狀態。

2016 年,台灣第三次政黨輪替後,迄今台灣僅存的 20 個邦交國之中,位於歐洲的唯一邦交國,同時也極具宗教影響力的天主教國家梵蒂岡(教廷),近期傳出了有可能克服與對岸正式建交的最大障礙,即達成「主教任命協議」。一旦如此,台灣將失去現存最有影響力的邦交國,且鑒於梵蒂岡對中南美洲天主教邦交國的影響,台灣恐面臨民進黨再次上台執政以來對外關係的「地動山搖」。

當前兩岸關係陷入僵局,且對岸持續封殺民進黨政府的國際空間背景下,倘若梵蒂岡棄台灣而與大陸建交,一些人難免會認為此舉是針對台灣。然而歷數中梵在 1951 年斷交的事實和近年來中梵走近,不難看出,中梵關係最主要的障礙是宗教因素,更精確地說,在於主教任命權,只不過客觀後果會嚴重影響到台灣。

台灣並非中梵關係最大障礙

不少人會以為,由於台灣與梵蒂岡具有邦交關係,所以中梵關係的最大障礙,應會是台灣因素。其實並不然,梵蒂岡最早並不是在台灣設立使館,而是在對岸。1942 年梵蒂岡就與當時的國民政府建立外交關係,並於 1946 年設立駐華公使館。1949 年國民政府遷台後,梵蒂岡駐華使館非但未跟隨撤離,反而繼續留在對岸活動。

隨著共產黨政權逐漸站穩了腳跟,其與梵蒂岡之間的宗教矛盾便不斷加深,甚至為了壓制天主教活動,而不惜動用政治力量,並驅逐時任梵蒂岡駐華公使黎培理(Cardinal A. Riberi),導致 1951 年梵蒂岡與對岸斷絕關係,次年轉而在台北設置教廷駐華公使館,並於 1959 年升格為大使館。這種狀況一直延續至今。

中梵之間的矛盾,大致包含三個因素。首先,中國自秦漢以來就是一個單一制的中央集權國家,歷來注重政治權力居於絕對主導位置,警惕包括宗教在內任何力量的威脅。這也是為何佛教傳入中國並發展壯大後,不少帝王採取壓制,乃至排佛、滅佛措施。中共對此更是容易敏感。晚清鴉片戰爭以來,中國長期遭受西方殖民國家的欺凌,紛亂不止,所以中共好不容易擺脫列強欺凌建立完整主權後,對於包括宗教在內的境外力量尤其敏感,何況不少西方宗教人士在近代中國劣跡斑斑,如梵蒂岡於 2000 年 10 月將在清朝及民國初年殉難的 120 名教徒「封聖」,引發對岸強烈抗議,原因就在於其中包括了曾損害中國主權的人。

其次,梵蒂岡天主教會內的「聖統制」,即由教會推選人選、教廷祝聖任命主教,宣稱超越世俗國家之上,建立起一種有別於效忠國家政權的另類忠誠,這在歐洲中世紀曾造就教會獨裁,甚至凌駕於世俗王權之上,引起王權更迭。對於歷來主張「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中共而言,自然不能接受為數甚廣的民眾效忠他國宗教領袖。宗教政策一直被中共歸在統戰工作的一環,關鍵在於擁護「中共領導」。習近平於 2015 年中央統戰工作會議提到:「堅持獨立自主自辦原則,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必須堅持中國化方向。」由此可知,宗教必須服膺於社會主義社會或者說中共的領導,是對岸絕對不能踰越的政治紅線。因此中共建政後,「三自教會」(自治、自養、自傳)成為其對基督教會的基本態度,大陸各教區的主教則由官方透過「自選自聖」方式自行任命。

再者,作為中共官方意識形態的馬克思主義(Marxism)係奉行無神論,推崇辯證唯物主義的哲學觀,與基督宗教宣稱「信仰能使世人獲得救贖」、「在精神領域建立王國」的觀點互相矛盾,所以中共絕不鼓勵宗教信仰,並對人民進行唯物論與無神論教育。但基於實用主義,現階段視宗教力量為實行「統一戰線」的對象,要將其納入到可掌控的體制內,用以反對境外勢力的滲透,最終鞏固共產黨的領導。

正是基於這三大因素,對岸一直非常在意主教任命權,只要問題得不到解決,中梵兩國就不可能正式建交;反之,一旦中梵達成共識,建交就是遲早的事情。

回顧近年來中梵關係快速升溫,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上任之初,便多次向中國大陸遞出和平的橄欖枝,並透露希望與北京改善關係的訊息。

台灣應有心理準備

習近平於 2013 年當選為中國國家主席時,方濟各即發過祝賀信,也是歷任致函中國領導人的教宗中,首位透露有獲得回信者。

2014 年 8 月方濟各訪問南韓,在飛往首爾、途經中國上空時,「前所未有」地向中國發出了友好祝願,這也是天主教教宗首次獲准經過中國大陸領空,開創中梵關係史上新的一頁。2016 年 10 月 5 日,方濟各首次公開接見中國大陸的一位主教徐宏根。

同年的春節前夕,教宗接受《亞洲時報》專訪時稱讚中國擁有「偉大文化」和「無窮盡的智慧」,而世界無需對中國逐漸成長的實力感到擔憂,也避談西方常拿來抨擊中共人權問題與限制天主教徒自由等議題,向北京示好的態度非常明顯。

2017 年 8 月梵蒂岡任命親中立場的楊鳴章為香港教區主教,更被視為保守立場的一大突破。而不久前,香港退休主教陳日君就教廷對中國態度轉變而進行的坦率批評,更說明中梵正快速走近,而梵蒂岡可能更主動向中國大陸靠攏。

方濟各時代的梵蒂岡,之所以有上述舉動,除了方濟各務實的政治立場,不外乎是中國大陸在改革開放後,如今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綜合國力的增長可謂舉世矚目,在全世界的政經影響力,同樣也與日俱增,作為非世俗國家的教廷,不免會對其表達友善。再加上,教廷向來以「神愛世人」為本,面對生在中國社會主義紅旗下、卻有上千萬願意皈依主耶穌的信眾,如此龐大的「信徒市場」誘因,堪稱是宗教信仰方面亟待開墾的處女地,而台灣約僅 30 萬的信徒數量,絲毫抵擋不住教廷想和北京建交的決心。簡言之,現實主義是目前教廷在台灣與大陸之間做出取捨的關鍵。

面對梵蒂岡的善意,以及包括天主教徒在內的基督徒人數逐漸增加,需要考慮信徒們的宗教感受,北京同樣有所反應。習近平於 2013 年首次提出「宗教工作本質上是群眾工作」,要求「把做好信教群眾工作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2016 年 12 月,大陸宗教局局長王作安曾在天主教全代會上稱:「中梵關係一直以來是廣大神長教友普遍關心的問題。」相比於以前的保守態度,無疑釋放出了積極信號。

在此情況下,天主教香港教區前任主教湯漢曾撰文表示,「教廷與大陸已就主教任命達諒解」、「中梵關係正常化是大方向」。據悉,具體的解決方法,極有可能是梵蒂岡讓步,由中方來提名人選、梵方形式上任命主教,既維護了北京的利益,又照顧了梵蒂岡的面子。倘若如此,中梵建交態勢已難逆轉,台梵斷交則是時間早晚的問題,台灣因素既非梵蒂岡的主要考量,也不是中國大陸的主要考量。面對可能會出現的外交困局,台灣應有充分心理準備。

 

來源:《多維 TW》月刊 028 期

更多精彩內容請至 《多維 TW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