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科技

機器人“搶飯碗”?人工智能是福音還是災難?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5-11-23 11:00


■到“十三五”末,我國機器人業集群值有望突破千億元

■不少企業製造機器人“簡單拼湊”,關鍵技術、核心技術缺失


據新華社報導

2015年11月8日中國記者節,微信朋友圈裏一條《“快筆小新”上崗了!84歲新華社啟用“機器人記者”》的消息刷屏了。“它會寫什麼稿?”“機器人搶飯碗來了?”……一時間,評論無數。

人機PK:記者VS機器人

“快筆小新”現供職於新華社體育部、經濟信息部和中國證券報,寫體育賽事中英文稿件和財經信息稿件。機器人寫新聞,“快筆小新”不是第一個。美聯社機器人寫財經消息,速度以秒計算。

快,是機器人的制勝法寶,它出色的運算能力是人無法比擬的。美聯社使用的Wordsmith每個季度要寫3000多篇公司財報,每天至少25篇,工作量約為資深記者的10倍。

真人記者真的要下崗了麼?

盡管機器人可以通過大數據和算法使寫作提速,但是機器腦與人腦相比,它在創造性、處理複雜信息方面,與人差距仍然很大。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王君超認為,機器人新聞與“手工打造”、具有人文關懷的新聞稿相比“大異其趣”。

未來已來:取代OR融合

據了解,近年來許多國家都在加強軍用機器人的建設。俄羅斯軍方力圖研發機器人系統並應用於軍事領域,美軍前些年就有機器人服役,我軍也正在研究啟動機器人“士兵”參加掃雷行動。

汽車生、噴涂、裝料、碼垛、安防、紡織……早在走向媒體、軍界之前,機器人已在國民經濟中勞動強度大、重覆性強、工作環境欠佳的行業、領域施展拳腳。

在珠三角,製造業屢現招工難。“機器換人”計劃正在如火如荼地推行。

東莞大朗鎮一家服裝廠裏,縫盤工人清一色年輕女工。手指靈敏,才能“一個齒輪對準一個孔眼”。公司負責人,當地7000元月工資都難招到一個熟練工。“機器換人”,集中在織片環節,34台電腦橫機由8名工人輪班值守。“無法包攬,機器也有發神經的時候。況且電腦橫機生出來的只是布片,不是成衣。整個生還是‘人機’合作。機器省人力,機器壞了,還是人來修。”

在深圳市福田區連城新天地美食街,機器人刀削麵餐廳內賓客滿座。餐廳經理告訴記者,機器人刀削麵成為一種品牌,很多顧客帶好奇心來品嘗。

“機器人將和智能製造、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跨界融合,帶來製造業模式的顛覆性變革。它一邊‘高大上’引領社會趨勢,一邊‘接地氣’改變你我生活。”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總裁曲道奎博士。

人工智能:福音抑或災難

1997年深藍計算機以每秒2億步棋取勝人類。2011年超級計算機沃森與人類鏖戰智力問答完勝。人工智能在語音識別、圖像分類、機器翻譯、可穿戴設備、無人駕駛汽車、醫療診斷等方面均取得了突破性進展,這標志著過去看起來“弱智”的機器人終於獲得初級學習的能力。

於是,有人,人工智能的春天到來。

再加上大數據技術推動的物聯網時代的推波助瀾,人機之間的連接越來越密切,科幻大片裏機器人“深度學習能力”並非那麼遙不可及。於是,也有人,人工智能的春天未必是人類的福音。

盡管存在種種擔憂,但人們依然不遺餘力地熱心投入其中。這場新技術革命,中國人沒有缺席。

百度自然語言處理部高級研究員馬艷軍告訴記者,百度的“小度”機器人掌握了海量數據,具備了一定的像人一樣去思考問題的能力。在視覺領域,清華大學創業者讓機器人通過深度學習讀懂了圖像,準確度超過美國同行。

至於對技術過度發展的擔憂,許多專家表示,要相信人數有足夠的智慧和能力駕馭。

[連結]

機器人業“十三五”規劃呼之欲出

“機器人是製造業皇冠頂端的‘明珠’。中國正加緊制定機器人業‘十三五’發展規劃,助推本土機器人在研發、推廣應用以及標準體系建設等方面的發展。”工信部裝備工業司機械處處長王建宇日前在2015世界機器人大會新聞發布會上。

國家製造強國建設戰略諮詢委員會專家介紹,機器人業“十三五”發展規劃將和 《中國製造2025》重點領域技術路線圖一起,構成中國機器人業的發展藍圖。到“十三五”末,我國機器人業集群值有望突破千億元。

(據新華社報導)

[短 評]

業發展要警惕低端盲目擴張

推進製造業向中高端發展,是實現增長方式轉變的必由之路。機器人業是國家大力發展的戰略新興業,理應加快推進,但在發展的同時,要警惕一哄而上搞低端盲目擴張。

當前,我國機器人業的高端領域市場基本被洋品牌佔據,低端能出現盲目擴張苗頭:數十個地方都在推進機器人業園建設,規模企業達140多家,但相當一部分都是在演繹進口零部件、國內組裝然后推向市場的“簡單拼湊”模式,關鍵技術、核心技術缺失較為明顯。

我國的機器人業應該借政策的春風,集中力量,努力攻克技術難關。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任由資金資源一哄而上,在低端能上無序擴張,最后很可能陷入低價低質的惡性競爭,不但會錯失發展機遇,與強者的技術實力差距也會越來越大。

業發展不能急於求成,也沒有捷徑可走。國內國際經驗表明,發展高端裝備製造業,技術孵化、難關攻克一定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必須耐得住寂寞,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尤其是在一些核心的、關鍵性技術上取得突破,才能在國際上佔有一席之地,讓行走的腳步更加堅實。

對地方而言,當節制投資衝動,充分論證,制定符合實際的發展戰略,切不可盲目大幹快上,人為製造規劃熱、投資熱,從而形成新一輪能過剩。對企業而言,花大力氣進行業研發、技術攻關,才能打牢基礎,把機器人業真正做大做強。

(據新華社報導)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