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臺灣環保事業推進面臨政治阻礙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5-11-19 08:14


本文旨在探究的問題如下:台灣地區的環境面臨著哪些挑戰?台灣地區人民又是如何應對這些挑戰的?在解決環境問題時,誰將起到主導作用?通過分析環保人士成功阻止了一家污染工廠的建設這一案例,我們將試圖回答上述問題。

台灣地區的環境問題


為追求經濟的高增長,台灣地區一度忽視了環境問題的重要性。近十幾年來,這些問題有了很大的改觀,島內人士的環保意識逐漸增強。目前,台灣地區所面臨的環境問題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全球性的;一類是和本地區氣候環境條件緊密相關的。

人類的經濟活動對環境的影響是巨大的。大量生活和生產垃圾的處理破壞了水文、土壤和大氣環境;人口膨脹和過度開墾影響了自然生態平衡、耕地質量和森林植被面積。台灣地區生態環境最嚴重的威脅是“骯臟工廠”。它們在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大量廢水、廢物、廢氣對周邊環境造成了極大的破壞。更糟的是,它們並沒有因此而受到懲罰,其中一些污染嚴重的工廠甚至還包括歸屬政府的企業。

環保運動參與者

早期,島內的環保人士主要由中產階級知識分子和受過海外教育的專業人士組成,而他們關注的問題也主要集中在身邊。在“污染補貼”問題上,這兩派環保主義者的分歧尤為嚴重。從上個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雙方的矛盾極其尖銳,但隨后逐漸有所改善。

在政治層面上,台灣民進黨在建黨初期就一直看重環保議題。但上臺后經濟增長壓力的緊迫性迫使其漸漸弱化了原有的環保議程。

在環保陣線上,最新的進展是,環保運動開始向農村地區轉移。不同於“精英”環保主義者,由維權律師組成的新環保組織不再僅僅關注如何提升城市的生活質量。他們開始幫助較為封閉地區的農民維護自己的權益並通過建立覆蓋全島的自發性環境保護組織使環保議程更加“去黨派化”。

實際案例研究:國光石化科技

台灣地區的媒體在環境問題上比較傾向於環保人士的立場,這也是大量污染新聞得以曝光的主要原因之一。可以說,隨著台灣地區化工產業的不斷升級和擴大,各種相關的環境問題也開始向整個地區擴散。

近幾年,環保運動取得了幾場重大勝利,其中就包括國光石化科技石腦油裂解廠案。環保人士的努力最終阻止了國光公司在台灣地區中部濁水溪濕地建廠。這場環保運動最引人矚目之處在於反對浪潮的發起者。幾乎來自全島的藝術家、記者、教師、農漁業組織、醫療衛生組織、學生社團和宗教界人士等等的集體發聲極大地提升了反國光議程的分量。

反國光運動的一個重要特點是,通過法律手段達成環保訴求。無論是當地群眾還是來自島內其他地區的運動參與者,並沒有將自己的行動局限在環保議題層面上。他們以“破壞土地使用相關規則”為由,成功地阻止了國光的建設計劃。環保人士找到了國光建廠計劃中有關土地使用方面的漏洞並指出其違背了島內濕地及海洋附近土地開發的相關規章,且連同其它違規行為一起呈交給了負責項目審批的委員會。

環境治理機構

台灣地區的主要環保治理機構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建立的半管理機構環境保護局。環保局的人員設定為1000人左右,年度預算為120億新臺幣。盡管環保局在處理污染問題上取得了不菲的成績,而且立法也日趨完備,但在台灣地區環境保護領域依舊存在著執法力度不強的問題。

盡管國光建廠案最終以環保人士達成訴求告終,但在相關人士看來,由領導人馬英九親自拍板停建遠沒有比按照程式推翻一個不合法的決定更為讓人放心。決定一個項目是否會對環境產生影響,應該交由具體的環評委員會負責。

可惜的是,台灣地區的環保議題仍然屈居經濟和政治利益之后。只有當社會輿論壓力加大,地區問題演變為全島關切時,相關機構才會做出反應。因此,台灣地區的環保人士如果要取得積極成果,除了具體案例具體分析外,還要緊密聯系台灣地區政治風向的變換。

結論

中國台灣的政治進程既為環境保護議程的設置帶來了機遇,也帶來了挑戰。由於不同利益組織的訴求不同,各方在環保領域的合作也就分歧重重。上層立法設置或許正在逐漸完備,但在實踐層面,利益攸關方的博弈卻往往會導致不同的結果。

2000年后,隨著台灣民進黨上臺,一批民間環保人士開始“體制化”並進入體制內部以打通解決環境問題的渠道。2008年,台灣國民黨勝選,社會輿論關於環保議題的呼聲再起。

在筆者看來,台灣地區環保議題的核心仍在於提升相關政策制定的透明性。無論有多少新的利益攸關方開始站在環保主義者這邊,但如果既有的、傾向於保護商業投資的政策制定體系不能重新平衡環境保護的利益,那么環保運動還將有受挫的可能。

(本文摘編自布魯金斯學會網站報告“environmental issues facing taiwan”)

(本新聞來源:和訊網)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