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震宇專欄】百寶箱的迷思
錢震宇 2017-11-08 09:30
日前,衛福部擬編列 6 億元製作「育兒百寶箱」給爸媽以刺激低迷的生育率,消息一出遭到各界撻伐,質疑衛福部搞不清楚狀況。我的朋友笑著跟我說,與其編預算叫他生小孩,不如給他加薪,讓他多旅遊、多約會,搞不好這樣還比較有可能達到「生育的目的」。話雖戲謔,但多少也點出現在台灣社會,在結婚率、生育率雙低的情況下,以「自我」為中心的消費樣態,才是王道。
在台灣,要加薪跟要生小孩比起來,哪個比較難達成?我想現在大多數的人會說「生小孩」。很多論點都是說,因為薪資低,所以大家不敢生小孩。根據政府統計,去年全國 300 多萬名勞工薪資不到新台幣 3 萬元,其中平均月薪低於 2.5 萬元的族群中,20 至 30 歲的勞工就占了 4 成。有立委質詢官員時就說,「年輕人自己都吃不飽,哪敢生小孩?」
這樣的論點似乎有道理,但是觀看近年台灣的薪水及總生育率的數據,其實可以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台灣的基本工資及時薪從 100 年開始,每年幾乎都有調漲,時薪漲幅更達到 5%;然而總生育率 (每位婦女生育人數) 卻是從 101 年達到近年的高點一點二七人,之後就一路向下降,只在 103 年微幅提升,之後一路下降,105 年總生育率更僅有一點一七人。可見,即便是薪資上漲,生育率依舊是往下滑。
國外的經驗也是如此。根據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的研究,因開採油氣而富有的地區,當地的結婚率並未隨著收入增加而提升,結婚率不高、生育率自然低。所以收入高低跟生育率高低,不一定是正相關。
由於經濟結構的改變,加上低薪、低利率,財富累積較過往更難,民眾對生活的價值觀也開始改變,什麼是「好的生活」可能不再是有兒有房,或資產有多少。尤其是 35 歲以下的年輕人,對他們來說,成家並非是唯一,「既然賺得不多,又不願意增加負擔,那就想辦法對自己好一點」,所以工作所獲得的薪水,除了基本支出外,就是消費,而且這消費是從「自我滿足」為首要出發點,例如餐飲、旅遊、娛樂等。
這點可以從消費習慣看出,根據財團法人聯合信用卡處理中心的統計,「年輕人是崇尚旅遊的主要消費力族群」。統計顯示,30 至 50 歲的民眾持卡消費的簽帳筆數較其他年齡層多,且主要集中在食品餐飲類、交通類及其他產業類消費,因此 30 至 50 歲的民眾是台灣信用卡消費主力。
至於消費在住宿類上的每筆消費金額,則以未滿 20 歲的族群最高,105 年 3 月至 105 年 10 月平均每月每筆消費金額約新臺幣 6700 元。所以合理推論,現在的年輕人喜歡自助旅行,尤其在規劃行程中,使用線上訂房共享平台一次付清,所以每年住宿刷卡金額較高。
與其說是因為低薪、收入不高,而導致生育率低,不如說是「生兒育女」已非年輕人生活的必要。當追求個人生活品質及滿足自我需求的享受大於傳宗接代時,即便是結了婚,也不一定會生小孩。這種觀念的改變及世代的潮流,是社會結構的轉變,不是用百寶箱就可以解決的。
所以從「育兒百寶箱」這點顯見政府部門在制定政策時還停留在單一思考,只想到果,沒有想因,認為只要補助爸媽,送給他們尿布、濕紙巾、媽媽包,就可以提高生育率。事實上,低生育率已是世代現象,也並非只是單純的經濟因素,政府若無法從年輕人的角度去思考,多點同理心、認同感,送再多的東西也是枉然。
- 利率避險神器!活用利率期貨交易策略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