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旗:市場「崩盤」讓基金經理人又愛又恨
鉅亨網編譯林懇 2017-08-28 18:30
據《ZeroHedge》報導,金融產業對於近期的交易量下滑連同低波動率感到困惑,而股市的成長也完全與數據脫鉤,再加上民眾對於崩盤的心態造成了崩盤保險類金融商品價格的成長。對於此現象,花旗分析師 Matt King 認為是這 8 年來美國貨幣寬鬆 (QE) 與 ETF 所造成的現象。
花旗銀行 Citi (C-US) 的多項資產分析師 Matt King 在最新的報告寫道,從 Oaktree 至 Elliott 到 Bridgewater 的基金經理人都開始對過高的股價導致的修正可能性而擔憂。同時,市場也過於專注在「反崩盤」金融商品上。著名 Oaktree 分析師 Howard Marks 在 2015 年就曾提出對「所有人同時賣出 ETF」的看法,而 Elliott 經理人 Paul Singer 也認為 ETF 的投資是「無支撐力的」。King 認為罪魁禍首是從積極資產管理開始走向被動式資產管理的後果。
據了解,十年內流入美國高收益基金的資金為零,但 ETF 的資金流入卻是 400 億美元。在美國「投資等級」的資金流入,也有四分之一是流入 ETF。在歐洲資金裡,與美國國內交易不同,交易 ETF 無須登記,也因此統計量較低。而最令人關注的是一年來從積極操作基金外流至 ETF 的資金達 500 億美元,而 ETF 交易量也佔了總市場交易量的四分之一。下圖也顯示,ETF 的資金進出量也較基金的穩定許多,同時,金融產品的波動率除了 2008 年金融海嘯外也都相當的穩定。
爾後,King 也提道,基金經理人對 ETF 的交易感到反感 (讓其較沒利可圖),也反應了低波動率市場造成的困境。此低波動率不只反應在證券市場,同時也反應在所有金融商品市場上,讓基金經理人無法賺取利益。總而言之,「整體」的金融市場波動率低,而交易量也下滑,導致基金經理人無法明顯的贏過被動性金融商品 (如 ETF) 的報酬率。
花旗指出,雖然有 Teva (TEVA-US) 或 Provident Financial (PFS-US) 的股價特例,但數量較少。基金經理人需要多起漲跌才可獲利,而近年來只有外匯的波動率較高。
King 認為市場開始「集資化」,也就是投資人開始以共同標的物進行共同投資 (與其談投資人是否變的更聰明,不如說「笨」的投資人越來越少)。此生態也造成了「非流動性」的市場,而金融交易的「異質性」也開始降低。
對於貨幣寬鬆 QE 政策,King 認為這也促使了長期的牛市,與「反崩盤」金融商品量的新高。而 8 年來幾乎所有金融商品都呈現獲利的情況,花旗也呼籲投資人是該考慮購買「反崩盤」金融商品。同時,King 發現證券商品的資金流出明顯的比資金注入還多,要拯救基金經理人這個職務是需要一場轟天動地的市場「反轉」。
ETF Exchange Traded Fund 交易所買賣基金 - 簡介
ETF 為掛鉤在指數、物料、債券、基金的金融產品。不同于基金,ETF 的買賣猶如交易所上的股票,同時,也如同股價,價格受到交易而波動。通常,ETF 較基金的手續費低,而成交量也比基金高,因為猶如股票,ETF 不像基金,不會在每交易天結束時預估總資產。擁有 ETF 的投資人以非直接的方式擁有這對應的商品。
ETF 對於投資人的優勢是得到比指數基金還要分散的風險,同時也可買空賣空。
- 投資10至18歲孩子的最佳方案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