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捲獻金醜聞涉違法 聲稱不知情 恐拖慢經改步伐
鉅亨網新聞中心
首相安倍晉三收受兩家政府補貼企業共174萬日元 圖片來源:香港文匯報
日本內閣政治獻金醜聞蔓延,昨(3)日波及首相安倍晉三及2名閣員。安倍出任代表的自民黨支部被揭發於2011年起收受兩間剛獲批政府補助金的企業共174萬日元(約11.3萬港元)捐款,涉嫌違反《政治資金規正法》。安倍稱事前不知捐款企業是政府補助對象,會徹查事件。有分析指出,內閣醜聞不斷,恐拖慢安倍推行經濟改革步伐。
香港《明報》綜合外媒報導,安倍出任代表的自民黨山口縣支部公開政治資金收支報告書,顯示2012年9月20日支部曾收取大阪市東西化學產業的12萬日元(約7765港元)捐款,該公司曾在同年6月20日獲得經濟產業省中小企業廳發放約100萬日元(約6.5萬港元)補助金。該支部2013年12月20日再獲化學品生產商宇部興產捐款50萬日元(約3.2萬港元),而同年4月宇部興產已獲通知將得到3100萬日元(約200萬港元)開發事業補助金。
安倍昨日確認該支部2011年起曾獲有關企業額外112萬日元(約7.2萬港元)捐款,即最少獲174萬日元政治獻金(約11.3萬港元)。他在眾議院預算委員會上強調,捐款企業已告知其事務所,指出有關補助金不會產生收益,並無違法。安倍同日又通過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承認收取捐款,辯稱事前並不知道捐款企業是政府補助對象。
日本《政治資金規正法》規定,接受政府補助的企業在接獲發放補助金決定通知的一年內,禁止向政黨、政黨支部及政治資金團體捐獻,違反者最高可判囚5年。不過如果接收獻金者對發放補助決定不知情,將不會被追究刑事責任。《朝日新聞》指出,今次事件中涉及的補助金全屬政治獻金限制以外的「實驗研究費」,捐款者或不會被追究。
閣僚醜聞是拖垮安倍2006至2007年首個首相任期的因素之一,安倍去年12月提前舉行大選其中一個導火線也是多名閣員捲入獻金醜聞。安倍藉選舉重新尋求民意支持,惟上月起內閣18名新任閣員中,已有最少5人捲入政治獻金醜聞,包括上周初請辭的前農林水產大臣西川公也,成為反對派攻訐焦點。
市場分析機構Teneo Intelligence指出,雖然日本政府強調涉事閣員已作出合理解釋,但反對派仍可能繼續追究醜聞,或拖慢改革議案進程。不過反對派陣營亦正受政治獻金問題困擾,民主黨黨魁岡田克也擔任代表的黨支部於2011及2012年從大型食品企業「日清製粉集團」收取共48萬日元(約3.1萬港元)捐款,該集團子公司同期成為農林水產省的補貼對象。
時事通信社上月進行的民意調查顯示,安倍內閣支持度較前一個月微升0.2個百分點至47.4%,反對率為32.3%,下跌一個百分點。支持者主要認為現時無其他適當執政人選或信任安倍,反對者主要對施政沒期待或認為政策無效。(接下頁)
[NT:PAGE=$]
香港《文匯報》綜合外電消息,接連有日本內閣大臣懷疑觸犯《政治資金規正法》,收受違規政治獻金,然而內閣與在野黨就有關標準的解釋不一,令事件往往演變成「口同鼻拗」。以上月被在野黨指控收受違規獻金的環境大臣望月義夫為例,他辯稱捐款企業的補貼是經相關協會取得,並非獲政府直接資助,因此沒違法,但基於「道德立場」會退還款項。
望月的個案揭露《政治資金規正法》的灰色地帶,該法規僅針對國家直接補貼企業,若是透過協會或地方政府取得補貼則不受此限。在野民主黨則堅持補貼始終是源自國家。
另一宗備受注目的個案牽涉教育大臣下村博文及其支持者團體「博友會」,反對派指控「博友會」並非登記政治團體,卻把會費捐給下村負責管理的自民黨支部,形成違規政治捐獻。下村反駁指「博友會」是其支持者基於友情支持下組成,不具政治性質,故毋須登記。下村又指收取的捐款全部屬於個人性質,「博友會」並無參與其中。
政治資金法例規定,任何以支持特定政客為目的而成立的政治團體,必須向選舉委員會登記及每年提供收支報告,藉此提升政治資金流向的透明度。然而各界往往對「政治團體」定義不一,一名自民黨眾議員稱,通常是跟地區支持組織或政黨支部有金錢往來時,才會被界定為政治團體,又指議員沒權力要求支持者團體自行登記成為政治團體。
法例同時規定,政客不得收取來自外國人的捐款,或是連續3年錄得赤字的企業捐獻,不少政客均投訴根本難以完全掌握捐款人詳情。民主黨籍前首相菅直人及野田佳彥在2011年便曾被揭發違法收受來自韓國居民的捐款。
資料來源:香港明報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