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A股港股

【港股解?】你的快遞收到了嗎?快遞公司紛紛爆倉,快遞業到底怎?了?

鉅亨網新聞中心


春節過後,快遞業一直不曾平靜過。這個曾經的朝陽?業,如今看起來倒是有一點“百廢待興”的意思。多家快遞站點運力無法恢複,站點不斷積件,投訴量居高不下。

節後複工20天,天天快遞上海浦東建業站10個快遞員卻只返崗了3個,兩個新招的快遞員還在熟悉業務中,一天只能送幾十件,快遞堆積如山……

而在這之前,新年伊始北京圓通某站點被指積壓幾萬件快遞,進而網上開始流傳“圓通可能要倒閉”的消息…… 


近日又有上海媒體報道,申通上海“盧灣公司”倒閉,大量快件積壓,媒體報道稱倒閉原因是人手短缺,許多快遞員都“投奔”餐飲派送公司送外賣去了…… 


快件積壓,同城同區3天都發不了貨,真真假假的倒閉關門傳言,彙成了一個問題:快遞業怎?了?

快遞小哥哪去了?
 
春節長假至今已近20天,快遞遲遲收不到的抱怨和投訴仍有不少,甚至有網友爆料,有快遞公司甚至在露天分揀快遞,積壓的快件堆滿了整個路口。

每年春節後,“用工荒”成了快遞行業老生常談的話題。不過,今年還有一個新的唱衰聲:“快遞員跳槽,送快遞不如送外賣。”

快遞改行送外賣?這或許並非偶然。快遞和外賣行業都是典型的人力密集型行業,而且有著較?可觀的收入。調查發現,雖然做的都是同城物流的工作,但是送外賣比送快遞還是有一定優勢的。送外賣只有中午和晚上兩個高峰時段,工作強度相對較小;外賣不存在大件、貴重物品,搬運難度和風險都低。最直觀的一點在于,送外賣比送快遞的收入高。五六元一單的送外賣工作,相比動?幾毛錢的包裹投遞,誘惑力可不小。

國家郵政局近日專門發布了消費提示,要求快遞企業總部及時關注基層網點穩定運行情況,妥善解決季節性勞動力短缺造成的區域性末端網點運營能力不足的問題。   

“季節性勞動力短缺”只是一個表面現象,究其原因,勞動量的增加是由于行業內競爭壓力過大,導致快遞價格被不斷壓低。

一名從事快遞行業多年的資深快遞員說,他身邊有一些十年以上的快遞員,也放棄了自己辛苦經營多年的業務,轉行了。“他們挺不下去了。”這名業務員說,“我們的工資已經3年沒有變過了。表面上工資是不變的,但實際上,我們付出的勞動量卻大大增加了。”
 
拐點來臨  資本市場群雄逐鹿

回溯近幾年中國電商經濟的飛速發展,背後正有賴于快遞業的支持。2016年,快遞業在資本市場風光無限。中通、申通、圓通、順豐、韻達等快遞企業密集籌劃上市,在業內掀起一股上市熱潮。

2016年10月20日,圓通速遞借殼大楊創世上市;
2016年10月27日,中通快遞在美國IPO上市;
2016年12月30日,申通快遞借殼艾迪西上市;
2017年1月18日,韻達股份借殼新海股份上市。

短短3個月內,來自杭州桐廬的“三通一達”,全部進入資本市場。

那?問題來了,?什?大家選擇2016年紮堆上市?除了政策方面,更重要的還是快遞業自身發展的需求。中國快遞業經過10多年爆發式增長,如今出現微利化、無利化、虧損化的“三化”現象,改變需要資金、需要契機。資本市場無疑給了快遞企業一個機遇,尤其是在行業升級轉型面臨分化的關鍵時期,誰能搶先一步,或許就決定了十年後的結局。

業內分析,快遞業新一輪比拼將從過去的勞動密集型向裝備和技術競爭過渡升級,轉運中心建設、快遞網絡布局、末端的基礎設施,都需要大力投資,對資金的需求很大,快遞公司上市融資可以?其解決購買飛機、網絡布局、自動化分點系統和信息化等資金壓力。在行業利潤率低、建設投入大、人工成本高的情況下,誰先獲得巨額融資,誰才有機會與其他企業拉開差距。

同時以加盟?主的快遞公司未來急需加大總部控制力,擁有控股權,控股就需要大量資金,這也是上市的原因之一。
 
加盟模式:從功臣到罪臣

熟悉中國快遞業發展曆程的人們都知道,加盟模式使快遞企業在短時間?鋪開了網絡,積累了資金。然而隨著市場飽和,增速放緩,價格戰之下部分區域網點出現虧損。加盟制網點大多采取自負盈虧方式,在利潤低下的情況下,不得不在尋找二級或者三級加盟商來獲取利潤,一些二級加盟還好一點,可能硬件設施還算完善,對于一些利潤更薄的三級加盟商,甚至一些倉庫、運輸車輛等硬件設施都是租賃的,完全達不到標准的快遞行業規範。

而加盟模式屬于粗放管理,總部無法對加盟商實施嚴格管控。一些件量偏少的加盟網點,利潤很稀薄,本來現在快遞行業的競爭就已經壓力很大了,價格戰並未結束,再加上總部對網點的一些政策“打壓”,導致本來就稀薄的利潤更加稀薄。

據統計,目前快遞行業的每單快件收入從2005年的平均27元下降到2014年的14.6元。2015年,申通、圓通和韻達3家單件快遞收入普遍在2元至4元之間。相比之下,同期順豐的單件快遞收入已經超過了20元。

以圓通?例,其年度業績報告也顯示,2016年公司淨利潤?13.5至14.5億元,利潤增長率領先于各大快遞業同行。但加盟商罷工、快遞員發不出工資的消息卻此起彼伏,說明加盟模式並沒有實現多方共贏,存在巨大的隱患。劉強東曾通過微博表示,“以克扣配送員和賣家從業人員的福利帶來的快遞業、電商表面‘繁榮’該停止了!否則最後損害的還是消費者利益和社會利益!”

的確,加盟模式快遞企業的利潤增長透支加盟商的財力、快遞員的生活保障換取的。然而,快遞公司在享受利潤的時候,遲早會接受市場的反彈和懲罰。如果快遞加盟制問題解決不好,將來在與直營快遞對抗時,這將會是一個無法彌補的短板。春節後如此過的事件還不能警醒快遞行業對加盟制加強管理,那就真是快遞行業之?了。

種種問題在經曆了快遞業初級增長階段後都需要冷靜審視。以此來看,快遞業集體上市之後,對于各家的考驗才剛剛開始。對于快遞企業來說,未來的商業模式和運營模式會變得很重要,行業的“洗牌”不應該只是是市場地位的“洗牌”,未來快遞業差異化發展應成?方向。比如,將來大型快遞公司會朝著綜合物流轉型,中型快遞公司向專業化轉型,小型快遞公司會向個性化轉型。

只有競爭的格局不斷發生深層改變,才能不斷降低中國社會物流總成本、提升消費者體驗,中國快遞業才能真正實現穩定發展。

■ 文|邢莉,香港財華社財經編輯。
本文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如想轉載請關注官方微信號港股解碼,留言獲取授權。

更多精彩內容 請登陸財華智庫網 (http://www.finet.com.cn) 財華香港網 (http://www.finet.hk)或現代電視 (http://www.fintv.com)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