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站在歷史的門檻上(一):面向未來,誰主沉浮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5-03-04 14:56


作者簡介:王和,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副總裁。

(根據作者在第二屆保險資訊化線下論壇上的發言稿整理)


今天,不管我們是否意識到,中國實際上已經站在了一個歷史的門檻上。面向未來,特別需要借用《周易》中的那句話:“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為此,我們要有“人文”和“天文”兩個層面的觀察和思考。

關於“觀乎人文”的話題。如果把當下放到一個相對長的歷史維度去看,我有一種觀點:十八大之后,中國將開啟一個全新的歷史時期,不管我們意識與否,也不管我們認可與否,未來的五年,或十年,將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將會成為一段非常不平凡的歷史。在這個變化的過程中,有很多基礎性的東西,包括價值觀的問題,文化的問題,都會出現“坐標系”的轉換。所以,近來我經常跟年輕人說:過去那套“成功學”的東西也許該“放下”了。面向未來,要回歸到本源,回歸一個人,一個企業,一個社會的根本。只有回到根本,把握根本,我們才能有未來。這個話題很大,總結起來講,從人文的層面看,我們已經站在了一個歷史的門檻上,需要一些根本性的思考,或者是反思。在座的都很年輕,一定要有這種意識,意識到我們站在門檻上。未來會發生,包括價值體系在內的坐標系轉化,你是否意識到,準備好了,是否有適應轉換能力,這非常重要。

另一句話是“觀乎天文,以察時變”。這句話可以理解成:關注技術革命。未來的技術領域將發生質的變化,繼而引發商業和經濟,乃至整個社會的變化,我們如何把握這個變化,這是我們當下需要更多思考的問題,也是今天我想跟大家交流的一個主題。

我認為,當下的中國保險業,特別需要認真思考並梳理這個大題目:“面向未來,誰主沉浮”,而要做好這個大題目,需要我們從理論的層面做一些準備,為此,帶大家讀四本書。

第一本是《奇點臨近》。

最近幾年我一直在講“奇點”的話題,這是庫茲韋爾在《奇點臨近》中提出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觀點,“老庫同志”因此成立了一個奇點學院,並在全世界推廣他的“奇點學”。但也有很多人對“奇點學”的許多觀點表示質疑。我認為我們在研究和思考的時候,不要糾結於很細的東西,更多是要回歸到中觀和宏觀層面,看它能給我們什么啟發。奇點是一個物理學、宇宙學、幾何學的概念。它的基本說法就是當一件事物發展到一定的時候,無論是在空間和時間上,都達到了一個邊緣,或者是一個臨界點的時候,會實現本質性突破。我給大家一個不太確切的比喻,就好比你將一個氣球吹大后,你繼續吹,突然間氣球破了,你會看到完全不一樣的,全新的景象,這就是奇點的概念。長期以來,我們一直看這個氣球,我們看習慣了,就認為這就是一切,但是到一定程度,這個氣球破了,你就會發現,所有的事情都變了,今非昔比,面目全非。

那么,為什么會提出“奇點”這個概念?庫茲韋爾提出“奇點”的概念,一個很重要的依據是他認為代表著人類的生物思想和現存的技術融合將達到頂點,當人與機器的融合達到頂點的時候,人的本質的意義將得到擴充和改善,會被突破。我們原來理解的人是有生理極限的,但是當達到“奇點”的時候,生理極限將被突破。但反過來講,也面臨著一個巨大的挑戰,當奇點來的時候,人類將超越自身的生理極限性,這是一件很難想象的事。它意味著什么?意味著人與機器、現實與虛擬的邊界越來越模糊。當這種邊界的模糊,甚至到所謂“恍惚”的時候,它會產生怎樣的一種變化,這種變化又會產生怎樣的影響。它所帶來的影響不僅是生理的,人類的生存環境將不可避免地發生變化。庫茲韋爾有一句很經典的話,他說“奇點”擁有可以撕裂人類歷史結構的能力,最突出的影響是改變了人們理解能力本身。我們現在所有的所有都是建立在“人類的理解能力”上,人類的理解能力是遵循著一種模型和定式的,當這種模型和定式被改變的時候,你們想想會發生什么變化?這意味著:我們認識和理解這個世界的基礎將被改變,甚至是顛覆。更可怕的是他已經預測出這個“奇點”將在2045年到來。

我認為庫茲韋爾講的“奇點”問題,至少有兩點,我們是可以認同的,技術的發展,尤其是以互聯網、大數據、物聯網的發展,最終肯定會突破很多所謂的“邊界”,當這些邊界被突破的時候,一定會改變我們現在很多根本性的東西。我們這些搞資訊技術的人是最有先天條件去理解這些東西,去把握這些東西的。所以,回到前一個話題,“誰主沉浮”?是人,還是機器。我們現在看到很多科幻片,在不斷地挑戰人們的傳統思維,甚至挑戰人們的神經底線,未來到底會怎么樣?

第二本書是凱文凱利的《失控》。

我們要特別注意這兩個人:庫茲韋爾和凱文凱利,他們均是科技時代的先驅級人物,都寫了幾本非常好的書。凱文凱利也是在這方面非常有見解的思想家。凱文凱利的《失控》跟庫茲韋爾《奇點臨近》的許多觀點很相近,他們講了一個相同的觀點:技術是一種生命體,當人造物和自然生命的本質日趨同化的時候,會發生什么情況,會發生“失控”,就是凱文凱利說的:全人類最終的命運和結局將失控。他用這一句“危言聳聽”的話並不是想嚇唬大家,而是希望人們能夠有所思考。

我認為,失控是因為“始料不及”,而“不及”主要是由於“始料”出問題了,如果你能解決好“始料”的問題,就能夠解決“不及”的問題。所以,凱文凱利是想呼吁人們關注這些問題,關注技術的變化,當技術成為一個生命體的時候,人造的自然體和自然的生命體發生趨同之后,會發生什么變化。他講了機器的生物化和生物的工程化,人造世界和新生物文明的時代即將到來。也提出了科技在讓我們認知的同時,也創造了更多的未知。科技進步意味著對物質世界,也包括人類自身的一個重構。

最後,他提出:我們用什么方法來影響和控制這個世界及其發展方向,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他提出了“九律”的解決方案,但是仔細琢磨九律,更多的是技術層面的思考,但這能解決所有的問題嗎?如果“九律”不能解決所有問題,那么,我們靠什么解決?凱文凱利在書中講到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觀點:換一個角度去看世界,即我們不能順著既有的思維模式看,我們不妨換一個角度去看這個世界,你會看到一個全新的世界。所以,《失控》同樣在提問並試圖回答“面向未來,誰主沉浮”,是人,還是機器。

第三本書還是庫茲韋爾的《如何創造思維》。

這本書講的是思維的問題。他是倒過來講的,他講如何創造思維。就面向未來而言,這個問題的提出是非常有意義和重要的,也就是說,是你看到的東西在決定著未來,還是你思考的東西在決定著未來。

古希臘有一位哲學家叫芝諾,他出生在公元前490年左右,他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觀點,叫“眼見為虛,思想為實”。這個觀點與我們一直以來的認識是有巨大衝突的,是不容易接受的,因為,我們常說的是“眼見為實”。但是到2000多年之后,再回過頭來,去想一想芝諾這句話的哲學內涵,為什么叫“眼見為虛,思想為實”,因為,我們眼見的恰恰可能是虛幻和虛假的,是被主觀選擇過的,而你“平心靜氣”的內心和思維,卻可以是真實的。庫茲韋爾講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觀點,就是“大腦的主要活動是進行自我改造”,這種自我改造是在創造和強化新的聯系,這種自我改造的目的是為了更加接近真實和真理。這個問題有點抽象,大家可以去找這本書來看看,就會有更多地理解。

人類社會發展到了今天,在認識世界的各個方面均取得了重大進步,但仍有兩個東西是讓我們實在著迷,也是令人費解的,一個是宇宙,一個是大腦。到今天為止,我們仍然不了解宇宙,是怎樣形成的,有多大,是怎樣運行的;同樣,到今天為止,我們仍然不知道人的大腦是怎么工作的。現在的科學,特別是腦科學、腦神經科學等等領域的突破,讓我們能夠更多地去認識大腦整體運行的基本情況。所以,有科學家很樂觀地提出2023年人類就可以建立起一整套人類大腦的模擬系統,我把它稱為“類大腦操作系統”,這個系統可以模擬人類大腦的大多數活動。科學家有這個判斷:人類的大腦在活動的過程中,在不同的神經元之間的活動過程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功能,它能夠在不同皮質層之間實現串並聯,並強化聯系的可能性和效率。人類大腦的運行體系,給我們很多的啟發。其中,最重要的領域就是大腦新皮層,大腦新皮層分六層,六個層次間不是簡單的平行存在,其中會有矩陣式的存在和跳躍,在這種矩陣式的跳躍過程中,會產生很多的新聯系,而這些新的聯系建立並強化時,就會創造出很多新的能力。

同時,庫茲韋爾在如何創造思維中講了一個概念,也是需要特別關注的,他認為大腦有一個“自聯想”的概念。這個話講得有點懸,大家如果熟悉宗教,尤其是佛教,你可能容易理解這個概念,你會發現我們每個人都有這種經歷,你到了某個場景,會覺得這個場景似乎曾經來過,但你確實沒有來過,沒有經歷過。許多現象和問題,現在科學還沒辦法解釋和解決,但不要簡單地定義成迷信。在量子理論中,也證明時空之間是會跳躍的,這種跳躍在人的大腦思維中,就體現出類似於自聯想的概念。

順著他講的自聯想這個問題,我聯想出來兩個東西。一個是佛學中講的“相由心生”。“相由心生”從表面的意義上講是你有怎樣的心,就有怎樣的相;但是我們能不能給它另外一個理解,這個“相”其實早已存在於你的心里,機緣巧合,油然升起。另一個是明代著名思想家王陽明講的“心即理”,他認為我們很多時候向外求理,不如反問內心,殊不知“理”其實就在人們的內心里,你需要做的只是“聯想”。思考“自聯想”概念和如何創造思維這個命題,我們會發現,思維是基於你思想積累裂變出來的,有一個前后關係。

我們討論這個問題,最終的落腳點是解決“人工智慧”的問題,即能不能建立一個“類大腦操作系統”,把人類的思維模擬出來。這無疑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工程,面臨著可能性以及實現形式的挑戰,其核心能力是計算科學的突破。今年4月份在北京舉行的全球移動互聯網大會上,各國均展示了最新的機器人技術,許多國家的機器人幾乎能以假亂真了。在對機器人的評價過程中,無論是從生物存在的角度看,還是從智慧實現的角度看,我們往往是以人類自身為標準來進行類比的,希望它能夠“盡善盡美”,這的確是我們的目標。但從實際應用的角度看,如果把人工智慧成果的10%,或20%應用到現實工作和生活中,如理賠,將會產生多大的革命性變化?這是我們需要認真考慮的問題。

我經常講兩個觀點,其一是凡是以規則和所謂的經驗而存在的職業,未來都面臨著巨大的挑戰。比如說醫生,除了牙科和外科醫生外,大多數醫生都面臨著科技的挑戰。你說是老中醫,你有扁鵲老嗎?有華佗老嗎?你的看病經驗能和張仲景比嗎?我們可以把這些前輩們的所有醫案和各種處方,都整合到一個人工智慧系統里,同時,配合一整套檢測系統,包括各種生命體征檢測系統,通過這些來進行疾病診斷和處理。未來以更全面和科學的醫療檢測系統加上醫療知識庫,或者是人工智慧,將從根本上挑戰傳統醫生的存在。不知道大家是否想過:醫生憑什么跟我們聊2-3分鐘,就可以診斷開藥了?有一本書叫《顛覆醫療》,里面引用了伏爾泰的一句話,大概的意思是:醫生們開著自己不太熟悉的藥,診治著自己不甚了解的病情,判斷著自己一無所知的人體。這話固然有點絕對,但我們真的要很好地去思考一下這個問題,思考如果人工智慧的廣泛應用,未來會發生什么樣的變化,特別是以“規則”存在的領域。在座都是從事技術工作的,要學會看技術的最前端,同時也要看技術的最近端,把技術領域最前端的東西拿來應用到實際工作的最近端是技術工作最有價值的能力。

其二是人工智慧的應用。如果說有一天“類大腦操作系統”能夠真正實現的話,最可能被顛覆的是教育。到時候接受知識的方式會被徹底改變,人們就可以非常快樂地渡過自己的童年、少年、青年,不用像現在這樣疲於讀書,還要上各種補習班。當你20歲準備步入工作時,可以根據興趣選擇職業,如果你準備去當會計,就花幾十塊錢,買一個存儲了各種會計知識的晶片植入,一夜之間你就擁有了相應的知識體系。如果你想當cfo,無非是多花點錢,買一個更高版本的晶片。大家想想為什么不可能?我們挑戰的並不是這些人本身,而是這些職業的存在基礎。

今年五月份,美國白宮頒布了《2014年全球大數據白皮書》,他們認為大數據時代,最先面臨挑戰的兩個行業,一個是醫療,一個是教育。所以,現在的老師不太好當了,因為,如果你在上面講《貨幣銀行學》,也許下面就有一個學生拿著電腦,上網看最權威的《貨幣銀行學》老師的公開課,你只要一句講得不準確的話,他就敢跟你叫板:“人家xx大學的老師不是這樣講的,不信我們可以把他的視頻投影到教室上來看一看?”那真讓你斯文掃地,無地自容。

另外,還有一個問題需要我們予以重視,就是利用科技手段,整合碎片化資源。保險行業有大量人員從事理賠的理算工作,如果將互聯網等科技手段應用到這個領域,就可能徹底改變現狀,一是大量的人可以不需要坐班,可以回家,白天該干嘛干嘛,該帶孩子就帶孩子,只要利用晚上,甚至是“茶余飯后”的碎片化時間,就可以把案子做了。二是還可以把社會各類人員培訓一下,發一個理算資格證,然后,把案子做一些碎片化的分拆,放到網上,做一個案子50,100元,利用這些人業余的碎片化時間來做案子,成本肯定要比現在的模式低得多。

第四本書還是凱文凱利的,叫做《新經濟新規則》。

這本書是1998年寫的,過去了十幾年的,所以,我們今天讀這本書,要“調整時差”。這本書講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即整個網絡世界已經抽象化到一個社會的層面,不再僅僅是一個技術的層面問題。他認為未來是一個沒有中心、也沒有邊界的“網絡世界”,這個網絡世界已經慢慢脫離了我們所理解的技術范疇。他認為錯綜復雜和相互依存的網絡是混沌世界的原型。什么意思?盤古開天辟地之前就是混沌世界,就是相互依存。因此,在一個充分網絡化的時代,有一個現象需要我們高度重視,即再小的個體,如果能相互溝通和連接,都能夠產生難以想象的能量。這一點,中國人已經證明了,就是馬云的淘寶。前不久他在美國,證明給全世界看。同時,凱文凱利還講了一個概念,網絡經濟將遵循一個生物性和生態性特征。網絡技術將遵循一個生命模型和生態系統,形成有機機制,實際上就是一個有機的生命體。這就引出另外一個概念:網絡進化,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也非常值得關注的話題。關於網絡進化問題,建議大家讀一讀劉峰的《互聯網進化論》。

凱文凱利提出,在日益發展的網絡世界中,有兩個東西要特別注意,一個叫學習曲線,一個叫回報遞增。學習曲線和回報遞增將挑戰中國的那句老話,叫一分錢一分貨,便宜沒好貨。因為,產品的質量越高,銷量就越大,量越大,價格曲線直線下降,就會出現低價,並形成良性循環。最終結果是好貨也可以便宜,或者說便宜也可以是好貨。更“可怕”的是它會形成一種良性循環,理論上是可以無限接近免費,但是又到不了免費,這是網絡時代帶來的一個最大變化,它顛覆了我們很多固有的思維。可能大家現在還不理解,認為總是有成本的,總是有一個價格存在的,所以,建議你們去讀讀這本書,也許就能夠理解了。

凱文凱利還有一個重要觀點,他說網絡將超越技術的范疇,來接管我們的實體世界。怎么接管?看看各位現在都被接管了,每天拿一個手機,拿一個ipad,所以,他講網絡將成為下一個世紀人類文化和信仰的基礎,這句話有一點夸張,到目前為止,我們還是不敢茍同,有點小存疑,但也不必挑戰,不妨先吞下去,再消化。

最後,凱文凱利說“統領軟世界的基本法則將統領硬世界”,我認為是他整本書中最有價值的一句話,最值得在座的各位思考。這是什么意思?我們原來的管理,特別是it系統,都屬於“軟世界”的東西,都是服務於所謂的主業,主業屬於“硬世界”。但是未來誰主沉浮?你會發現未來“軟世界”和“硬世界”會發生一個位置的置換。舉一個例子,還是以馬云為例,原來商業是一個個實體商場的存在,這些商場屬於“硬世界”的范疇,而所有服務於實體商場的各種管理,也包括it系統屬於“軟世界”的范疇。但今天的淘寶,從根本上改變了零售業態,讓零售業按照it的思維改變了自己,顛覆了我們以往的“軟”和“硬”之間的位置關係,你會發現it這些“軟”的東西變成了主語,即以it系統構建起來的商業模式成為了主角,而傳統的“硬世界”的概念,如商場不見了,再如倉庫和配送是服務於電子商務模式了。所以,“軟世界”的基本法則統領了“硬世界”。凱文凱利的這句話非常重要,也極具前瞻性。我經常跟公司的it人員講,it人員最重要的任務是把握科技領域最前沿的技術,並利用這些新技術開展創新,一是創造新的發展機會,二是提高經營效率。比如說我前面講的,如果我們把人工智慧的技術引入,稍加利用,就可能大大降低理賠成本,因為,它會從根本上改變傳統的關於理賠的概念,是一種顛覆性創新。

在以互聯網代表的科技時代,傳統企業,特別是傳統金融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在座都是做保險,或者做金融的,我們怎么面對這些挑戰,如何解讀,如何應對?我認為關鍵要從“根本”入手,即回答好“根本之問”。如果“根本之問”回答不好,就不可能有“根本解”。“根本之問”是回避不了的,與其讓別人旁敲側擊地要“逆襲”你,不如坦然地面對,因為這種面對,不僅僅是為了對付別人,更是為了成全自己,既是為了救贖,也是為了堅定,更是為了涅槃重生。

當下,我們特別需要做一個回望,看看保險的一些根本性東西。回答“根本之問”的目的是為了正本清源,把握根本,這是我們獲得根本解的前提、基礎和保證。前不久我給《財經》(博客,微博)雜志寫了一篇文章“追問互聯網金融”,副標題是“重讀《貨幣銀行學》筆記”,我寫了“六問”,主要講互聯網企業可能“逆襲”傳統金融行業的邏輯起點在哪里。把“邏輯起點”弄清楚,才能給自己一次“重生”的機會。因為,“逆襲”是在所難免的,不管你愿意不愿意!重要的是要把最基礎和根本的東西搞清楚,金融學最基本的是《貨幣銀行學》,所以,我們有必要去重新看看《貨幣銀行學》所構建的現代金融體系的基本邏輯是什么,這些邏輯是否還成立?如果不再成立了,或者需要新的成立了,應該怎么辦。

我有一個觀點:互聯網是金融失散多年的“孿生兄弟”,他們之間是有血緣關係的。我曾經講過一個話題:互聯網和金融的“血緣”與“姻緣”。如果你把二者的血緣關係理清了,就能夠找到他們的“姻緣”聯系,就能夠找到一個共鳴點和結合點,或者說找到了一個基於“共鳴”的新商業模式。就金融與互聯網而言,“血脈”是相通的,“姻緣”是注定的,問題的關鍵是誰將成為變革之后的“主語”?

(本新聞來源:和訊網)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