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少放鞭炮,以守護公共生活的名義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7-01-28 12:10


除夕已至,又到了「爆竹聲中一歲除」的節點。但讓人喜聞樂見的是,「不以鳴鞭辭舊歲」,已成為越來越多市民的自覺。文/侃人

兩則報道可為佐證:一是北京市社情民意調查中心日前對1000位常住市民開展了隨機調查,被訪市民中,82.9%表示今年春節期間在北京不打算燃放煙花爆竹,比去年同期上升6.4個百分點;打算在春節期間燃放煙花爆竹的占15.7%,比去年同期下降7.3個百分點。

二是自1月22日北京三環外的煙花爆竹零售網點陸續開售後,受橙色、紅色重污染預警禁售禁放規定等因素影響,不少攤主首日銷售情況冷清。

自覺「禁放」者比例增加,煙花爆竹銷售遇冷,說明不放鞭炮的社會共識度在提升。在北京「禁改限」的第12個年頭,這態勢熨帖人心,它也與近期空氣污染預警頻發的情勢之需契合。

表面上看,放不放鞭炮是個體選擇,可放鞭炮有着公認的負外部性,比如加劇空氣污染(氣象部門就表示,北京春節大部分時間不宜燃放煙花爆竹),噪音擾民(高分貝的「春節序曲」,會對老人、小孩造成驚擾),製造垃圾,還有造成意外的風險,「湖南1·24煙花爆竹事故」就殷鑑在前。

環境、秩序、公共安全,本質上都是公共品。所以個人放鞭炮,負面影響是滲入公共生活裡層的,它製造的是「公害」,拉低的也是公共生活質地。而最終,燃放者也無法將自己從「鳴鞭代價分擔者」中摘除。畢竟,鞭炮燃放所致的霾,不會畫地為牢,還以遍布的方式逼着人們「共呼吸」。

我們都是鞭炮燃放的受害者。有人說,鳴放鞭炮是民俗,但它作為民俗的社會效益,已呈現出「邊際報酬遞減規律」,在空氣已成民眾首要需求的背景下,更被其污染危害所沖抵。

「城市,讓生活更美好」,但如果人們不去以命運共同體意識,以守護更好的公共生活的名義去呵護那些美好,那「讓生活更美好」就是奢望。在這方面,即便是那些占比不高的鳴鞭派,也要盡其本分、努力改變弊習。

侃人(媒體人)來源:新京報評論

【作者:和訊獨家】【了解詳情請點擊:www.hexun.com】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