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澳洲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長征路上奔小康」110億次閱讀見證什麼?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10-28 10:30

追尋紅軍,挽起信仰的紅飄帶

——「長征路上奔小康」網絡媒體「走轉改」活動聞思錄

鄭文達

萬里長征,死路生途。湘江血染,征馬踟躕。遵義一捷,乾坤再造。鐵索橫江,冰河曉渡。茫茫雪山,飛鳥難越。漫漫沼澤,獸跡沉蹤。雄師會聚,鐵流歸一。星火漫天,氣凌霄漢。

輝煌,始於苦難。大道,行之而成。歷時兩個月,15個省區市,100余家網站,897名記者編輯,2.9萬多公里,110億次閱讀,由中央網信辦組織的「長征路上奔小康」網絡媒體「走轉改」活動,讓年輕的網絡媒體記者在時間和空間的交錯中,獲得精神洗禮;讓億萬網民在昨天與今天的對話中,汲取前行力量。

(一)錯誤經不起失敗,但是真理卻不怕失敗。——泰戈爾

幾個月前,陳慧清還在瑞金甜蜜地憧憬着寶寶出生的那個幸福時刻。沒想到,這一刻竟是在長征路上彈雨紛飛的阻擊戰里。孩子生下來了,全軍後撤,很多小戰士經過陳慧清身邊時怒目相向——無數個兄弟為了掩護她們失去了生命,他們想不通。這時,紅五軍團軍團長董振堂沖過來大吼:「瞪什麼?我們今天流血犧牲,不就為了這些孩子嗎?」這句話,永載史冊。

孩子生下來卻無法帶走!董必武將這個可憐的孩子包裹好放在路邊,塞了一張紙條,紙條上寫着:「收留這個孩子的人是世界上最善良的人」。

生即永別,長征就是以這樣令人撕心裂肺的悲壯拉開了序幕。

在尋找歷史方向感的道路上,荊棘塞途。

一路走來,年輕的網絡媒體記者們忘不了那以整片村莊劃分的興國縣烈士牆,忘不了那浸潤着歷史原色的《紅星報》油印機……血脈相連中,年輕記者與先輩們在這里一前一後地抵達。

人之長征,路之信仰。

「70後」記者高飛跋涉在連手機都可能因凍關機的夾金山,切身感受當年紅軍的苦難行軍;「80後」中國日報網外籍專家泰勒兩次參加「長征路上奔小康」活動,一心追尋中國人堅韌不拔的精神源頭;「90後」編輯孫智英帶着事先打印的革命遺址照片對比今昔,只為見證穿越時空的信仰偉力。

「調查研究、實事求是」,烙印在長岡鄉調查紀念館進門處的這8個深紅大字,已深深沁入這支置身歷史長河、溯流而上的年輕隊伍中。

網絡媒體記者們發現,「實事求是」這條真理之路,曾經步步維艱。

長征初期3個月,紅軍損失慘重。死者的鮮血,生者的反思,因作戰失利對軍事指揮、政治領導的懷疑與不滿迅速達到頂點,遵義會議終於完成了逆轉,突破了教條化的錯誤思想障礙。

信仰,從長征路上突圍。歷史證明,中國共產黨只有拋掉對國民黨的幻想,沖破對共產國際的依附,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際結合起來,才能完成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

長征,挺直了中華民族屹立的精神脊梁,它讓中國共產黨成為中國歷史真正主筆。(二)信仰不是一種學問,信仰是一種行為;它只在被實踐的時候,才有意義。——羅曼·羅蘭

偉大的精神,必定源自偉大的實踐。走上長征路,網絡媒體記者們發現,當年,走在這條路上的不只有紅軍,還有信仰。

1930年,毛澤東那篇著名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面世之後,把共產黨人趕到農村的蔣介石,也意識到「燎原之火,有不可收拾之勢」。

紅色根據地和農村革命政權的廣泛建立,開辟了中國共產黨人自己的理論路線,建立了中國共產黨人自己的工農紅軍,也擺脫了對共產國際的經濟依賴。

長征,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中國共產黨人在不斷找尋在人民中間的扎根立足之地,七次變更目的地,每向前一步,道路也越來越清晰。

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罕見的傳播理想的遠征,如暗夜星辰,照亮中國,帶給這個星球上亘古匍匐在地面的為數最多的人民世代未有的向往和希望。

如今,這夢想在無數革命志士的前仆後繼中漸次成真,呈現在網絡媒體記者們眼前的,是一幅天翻地覆的壯麗畫卷。

於都河畔,大橋如虹。湘西邊城,廣廈如林。高原苗嶺,動車如梭。雪山草地,人流如潮。隴原大地,綠樹如蔭。紅色延安,車馬如龍。當年,那些曾庇護紅軍戰士、為成長的理想遮風避雨的危舊土坯房,已變成紅牆綠瓦的小區;那些曾搖搖欲墜的浮橋,已變成令人驚艷的鋼鐵斜拉橋;那些曾為布道者點亮行程搖曳的松明火把,已變成明亮的節能路燈……

走向田間地頭、工廠車間,年輕的網絡媒體記者們與億萬網民一道,見證偉大祖國在風雨磨礪中百折不撓,在挫折磨難里初心不改,從一窮二白邁向富強;見證無論是革命年代的血雨腥風,還是改革開放的革故鼎新,中國共產黨都責無旁貸地成為托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堅強基石。

中國網信網記者馬頔不無感慨地說,「面對眼前這一幅幅闊步謀發展的動人畫卷,我感受到的都是當地人民打贏脫貧攻堅戰、決勝全面小康的堅定決心和必勝力量。這種拼搏向上的勁頭正是長征精神留給後人的寶貴財富。」

觀往知來,今天中國的進步和發展,就是從長征中走出來的。長征精神與我們愈挫愈勇的民族精神一脈相承,與「兩個一百年」的民族復興目標緊相伴隨。(三)人類的精神一旦喚起,其威力是無窮無盡的。——索爾茲伯里

一路走來,網絡媒體記者們的心靈受到了強烈震撼——

從來沒有哪支軍隊,能在沒有後方的情況下走了二萬五千里而隊伍沒有潰散,能在圍追堵截中依舊保持高昂士氣,能官兵一致到連犧牲時的姿態也是一樣。

中國工農紅軍就是這樣的隊伍。

灃峪口會議,孤軍長征的紅25軍喊出的那句「我們這三千多人就是全犧牲了,也要牽制住敵人,讓紅一、紅四方面軍順利北進!」聲震山川,氣吞江河。

松潘大草地,一位已經犧牲的紅軍戰士,赤身裸體地倒在草地上,身邊卻疊放着脫下的衣服,泥地上歪歪扭扭地寫着一行字:送給缺衣的戰友。

這些偉大的犧牲,若光照大地,不問回報;如不熄火炬,薪火相傳。

當一個人把個體的命運與民族的命運聯系起來時,天地為之廣闊,生命充盈榮光。紅軍中,無論領袖將帥,還是普通一兵,「一旦他參加紅軍,他就把自己給忘掉在什麼地方了」「不再是我,而是我們」。他們堅信中國革命的隊伍「殺了我一個,自有後來人」。

精神的質量可以改變個人與世界的命運。

求是網記者程衛軍深深體味到:「增加了長征的歷史維度,自己的人生噸位也開始變得龐大。那些逝去的歷史,已內化為一種隱匿的精神。」

21歲的中國青年網記者楊曉霖說:「長征對我來說不再是教科書里的一個章節,長征是那麼偉大,那麼盪滌心靈。有人說長征離我們這輩人太遠了,感受已經淡了。但是我想說,長征精神將潛移默化地影響一代代青年人。」

「每當采訪到感人的故事,我們自己先落淚;采訪到正能量的人物和事跡,我們自己先振奮起來,網絡媒體記者們心靈是有溫度的。」中國干部學習網編輯鍾美園說。

面對今日互聯網上不時掀起的逆流濁流,年輕的網絡媒體記者們也在沉思。今日互聯網上,有些青年言必稱西方,奉一些無根無據、並不了解中國國情和歷史的謬論說法為圭臬,甚至一些惡意抹黑英雄、解構歷史、消解崇高的言論也跟着甚囂塵上。80多年前,紅軍將士浴血奮斗,以犧牲換來的一方坦盪天地、一片盛世光明,絕不能被西方吹進來的虛幻動聽的囈語所廉價拍賣。

當代青年,也需要一場精神與信仰的突圍。

撫今追昔,網絡媒體記者們對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認識更加深刻: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長久生存的靈魂,唯有精神上達到一定的高度,這個民族才能在歷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奮勇向前。

重走長征路,就是要以一心一力,於浮躁喧囂中鑿一絲光明;以一點一滴,在庸俗世故里喚一念初心;以一言一行,在堅守傳承中報一方蒼穹。

長征,從未止步。回望過去,今天就是未來。走向未來,必將途經今天。

長征精神,這條承載着共產黨人信仰的紅飄帶,將始終成為新的長征路上的旌旗,指引着年輕一代前行的方向。

(《》2016年10月28日11版)

來源:

【作者:和訊獨家】【了解詳情請點擊:www.hexun.com】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