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為何偏見和憤怒會讓我們的決策更理性?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10-20 08:30


人為何不能更加理性地思考?相對於理想化的「思想者」形象,進化過程似乎在我們身上留下了若干缺陷。否則,要如何解釋我們如此情緒化的原因?一個人發脾氣有何好處?所處的世界競爭如此激烈,我們為何有時反而會感到謙卑?在羞愧難當、巴不得找個地縫鑽進去的時候,我們為何會變得面紅耳赤,讓自己更加顯眼?說起這點,我們究竟為何會感到羞愧?又為什麼會後悔?我們為何會燃起熊熊愛火?究竟是什麼讓我們從一而終?又是什麼讓我們自告奮勇,去承擔最危險的軍事任務?若能停下片刻,三思而行,仔細權衡利弊,冷靜地計算出最終得失,很多行為我們斷然不會做出。然而,沒有了這些行為,我們又難以稱之為人。

電視劇《星際旅行》中的人物史波克先生經常用寬宏大量而又高高在上的眼神看他在「進取」號星艦上的船員同僚。作為瓦肯星人,史波克與我們迥然不同,他的所作所為完全不受感情左右,全部遵從對理性與邏輯的考量。看着他在《星際旅行》中,於危急關頭從容不迫、沉着冷靜地處事,我們自慚形穢。這種感受有道理嗎?事實上,假如人類和瓦肯星人一樣,進化成了沒有感情的物種,我們的生活會艱辛得多,而且很有可能根本無法存活。

很多人往往以為決策就是兩種截然相反的機制進行關鍵角力的過程。我們內心的情感與沖動機制會誘使我們做出「錯誤」選擇,而同樣存在於我們內心的理性與智力機制卻能慢條斯理、循序漸進地引導我們最終做出正確選擇。雖然幾十年前還有很多科學家表示認可,但這種看法卻過於片面,並不正確。

我們的情感與智力機制共同作用,相輔相成。有時,二者根本不可分割。在很多情況下,靠情感和直覺做出的決定,效率——以及效果——或許都要遠遠優於對各種可能後果和影響進行深思熟慮後所做的決定。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所做的一項研究表明,在適度生氣的狀態下,我們對爭議話題中的各種觀點究竟有無意義會有更加敏銳的分析能力。我參與的一項研究表明,在生氣於己有益的情況下,我們會更容易生氣。換言之,情感與邏輯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情感對我們的決策過程有何影響?對我們有弊還是有利?在社會場合中有何作用?集體情緒是怎麼形成的?是什麼樣的進化機制讓我們成了既會思考又會情緒化的生物?近年來發表的有關情感與理性「界線」的最新調查研究提出了一些觀點,本書將利用這些觀點來解答以上問題。

過去20年的一場無聲革命,催生了這些有關情感作用的新觀點,這場革命波及三大研究學科:腦科學、行為經濟學和博弈論。近年來,三者共同拓展了我們在各個方面對人類行為的認識。過去,情感主要是心理學、社會學和哲學的研究課題,而理性則是經濟學和博弈論的專屬領域。現如今,理性研究與情感研究都成了以上領域學者經常涉足的研究課題。

博弈論和行為經濟學是我所專攻的學術領域。這兩個領域的發展正在迅速拓展經濟學的學科范圍。近20年,有12屆諾貝爾經濟學獎都頒給了這兩個領域的研究者,其影響波及范圍遠遠超出了學術界。例如,行為經濟學家卡斯·R.桑斯坦在時任美國總統巴拉克·奧巴馬的政府中擔任白宮信息與監管事務辦公室主任。他的同僚理查德·H.泰勒則是英國「行為洞見團隊」的一員,該團隊由英國首相戴維·卡梅倫創建,作為內部咨詢委員會,隸屬於內閣辦公室。

雖然本書所依據的並非某個單一的學派,其中卻有一條個人得出並貫穿始終的觀點,該觀點可用一個顯然自相矛盾的詞組加以概括——「理性的情感」。行為經濟學研究及受其啟發所創作的通俗文學作品,包括我的朋友丹·艾瑞里與丹尼爾·卡尼曼的著作,往往側重於研究讓我們偏離理性決策的心理偏差現象,這些心理有時對我們有害。在我看來,這一立場過於悲觀。相比之下,我所要指出的卻是情感對我們有何作用以及如何增進我們的利益,包括我們最現實、最直接的利益。

對該課題進行探討,不得不涉及兩大重要研究領域:博弈論與進化論。

博弈論,本質上就是有關交互決策的研究。說該理論不可或缺,是因為人是社會性動物,會與其環境產生相互作用。通過博弈論方法,我們得以了解情感及其他行為特征在社會互動的背景下有何作用。否則,我們所看到的只能是「硬幣的一面」,對自身行為的了解也失之片面。

想了解人類行為,進化論也必不可少。納入進化論觀點旨在解釋行為特征對人類物種的生存有何作用(或曾經有何作用)。和人類及其他生物的生理演化一樣,人類的行為演化也是「一攬子交易」的結果:在很多情況下,某個行為特征或傾向在某種決策情景中似乎起到了阻礙作用,在別的決策情境中卻是一大優勢。

對於我同研究搭檔所做的研究,書中自然有所側重,但本書也涵蓋了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理性研究中心的許多同仁與學生所取得的研究成果,筆者有幸在過去幾年中擔任該中心的主任。其他不少來自世界各地的學術權威所做的研究在書中亦有提及,這些研究建立在理論分析與實驗室研究的基礎上。近幾年,此二者已取代調研與問卷,成為社會科學領域的主要實證研究工具。

本人筆下的「情感」一詞含義要比該詞在通用語境中所指代的含義更加寬泛,筆者所談的情感不僅包括憤怒和憂慮等人人認可的情感概念,也包括公正、平等和雅量等一般被視為社會規范的概念。此舉的目的並非要對情感做出界定(這是本人所着力避免的一點),而是希望能將導致完全理性的思考過程出現偏差的各類現象都納入研究范圍。本書的觀點不僅限於經濟決策,也涉及大量其他話題,包括有關社會、政治、宗教、家庭、性和藝術的結論。

本書所面向的讀者未必需要了解最新的社會科學研究,目前情感與理性行為之間的關系引起了精彩紛呈的辯論,而本書的宗旨就是讓這樣的讀者也能參與到這場辯論之中。

謹此感謝本傑明·亞當斯及齊夫·赫爾曼:本傑明所提的編輯意見於情於理都非常受用,齊夫則完成了本書由希伯來文原版到英文版的大部分翻譯工作,水平無人可及。特別感謝我在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理性研究中心的研究搭檔和師生同僚,能與其進行學術交流、研究合作,實為幸事,本書也正是取材於此。交流雖是知性和理性層面上的,但對我卻始終有着情感意義。序?言

人為何不能更加理性地思考?相對於理想化的「思想者」形象,進化過程似乎在我們身上留下了若干缺陷。否則,要如何解釋我們如此情緒化的原因?一個人發脾氣有何好處?所處的世界競爭如此激烈,我們為何有時反而會感到謙卑?在羞愧難當、巴不得找個地縫鑽進去的時候,我們為何會變得面紅耳赤,讓自己更加顯眼?說起這點,我們究竟為何會感到羞愧?又為什麼會後悔?我們為何會燃起熊熊愛火?究竟是什麼讓我們從一而終?又是什麼讓我們自告奮勇,去承擔最危險的軍事任務?若能停下片刻,三思而行,仔細權衡利弊,冷靜地計算出最終得失,很多行為我們斷然不會做出。然而,沒有了這些行為,我們又難以稱之為人。

電視劇《星際旅行》中的人物史波克先生經常用寬宏大量而又高高在上的眼神看他在「進取」號星艦上的船員同僚。作為瓦肯星人,史波克與我們迥然不同,他的所作所為完全不受感情左右,全部遵從對理性與邏輯的考量。看着他在《星際旅行》中,於危急關頭從容不迫、沉着冷靜地處事,我們自慚形穢。這種感受有道理嗎?事實上,假如人類和瓦肯星人一樣,進化成了沒有感情的物種,我們的生活會艱辛得多,而且很有可能根本無法存活。

很多人往往以為決策就是兩種截然相反的機制進行關鍵角力的過程。我們內心的情感與沖動機制會誘使我們做出「錯誤」選擇,而同樣存在於我們內心的理性與智力機制卻能慢條斯理、循序漸進地引導我們最終做出正確選擇。雖然幾十年前還有很多科學家表示認可,但這種看法卻過於片面,並不正確。

我們的情感與智力機制共同作用,相輔相成。有時,二者根本不可分割。在很多情況下,靠情感和直覺做出的決定,效率——以及效果——或許都要遠遠優於對各種可能後果和影響進行深思熟慮後所做的決定。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所做的一項研究表明,在適度生氣的狀態下,我們對爭議話題中的各種觀點究竟有無意義會有更加敏銳的分析能力。我參與的一項研究表明,在生氣於己有益的情況下,我們會更容易生氣。換言之,情感與邏輯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情感對我們的決策過程有何影響?對我們有弊還是有利?在社會場合中有何作用?集體情緒是怎麼形成的?是什麼樣的進化機制讓我們成了既會思考又會情緒化的生物?近年來發表的有關情感與理性「界線」的最新調查研究提出了一些觀點,本書將利用這些觀點來解答以上問題。

過去20年的一場無聲革命,催生了這些有關情感作用的新觀點,這場革命波及三大研究學科:腦科學、行為經濟學和博弈論。近年來,三者共同拓展了我們在各個方面對人類行為的認識。過去,情感主要是心理學、社會學和哲學的研究課題,而理性則是經濟學和博弈論的專屬領域。現如今,理性研究與情感研究都成了以上領域學者經常涉足的研究課題。

博弈論和行為經濟學是我所專攻的學術領域。這兩個領域的發展正在迅速拓展經濟學的學科范圍。近20年,有12屆諾貝爾經濟學獎都頒給了這兩個領域的研究者,其影響波及范圍遠遠超出了學術界。例如,行為經濟學家卡斯·R.桑斯坦在時任美國總統巴拉克·奧巴馬的政府中擔任白宮信息與監管事務辦公室主任。他的同僚理查德·H.泰勒則是英國「行為洞見團隊」的一員,該團隊由英國首相戴維·卡梅倫創建,作為內部咨詢委員會,隸屬於內閣辦公室。

雖然本書所依據的並非某個單一的學派,其中卻有一條個人得出並貫穿始終的觀點,該觀點可用一個顯然自相矛盾的詞組加以概括——「理性的情感」。行為經濟學研究及受其啟發所創作的通俗文學作品,包括我的朋友丹·艾瑞里與丹尼爾·卡尼曼的著作,往往側重於研究讓我們偏離理性決策的心理偏差現象,這些心理有時對我們有害。在我看來,這一立場過於悲觀。相比之下,我所要指出的卻是情感對我們有何作用以及如何增進我們的利益,包括我們最現實、最直接的利益。

對該課題進行探討,不得不涉及兩大重要研究領域:博弈論與進化論。

博弈論,本質上就是有關交互決策的研究。說該理論不可或缺,是因為人是社會性動物,會與其環境產生相互作用。通過博弈論方法,我們得以了解情感及其他行為特征在社會互動的背景下有何作用。否則,我們所看到的只能是「硬幣的一面」,對自身行為的了解也失之片面。

想了解人類行為,進化論也必不可少。納入進化論觀點旨在解釋行為特征對人類物種的生存有何作用(或曾經有何作用)。和人類及其他生物的生理演化一樣,人類的行為演化也是「一攬子交易」的結果:在很多情況下,某個行為特征或傾向在某種決策情景中似乎起到了阻礙作用,在別的決策情境中卻是一大優勢。

對於我同研究搭檔所做的研究,書中自然有所側重,但本書也涵蓋了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理性研究中心的許多同仁與學生所取得的研究成果,筆者有幸在過去幾年中擔任該中心的主任。其他不少來自世界各地的學術權威所做的研究在書中亦有提及,這些研究建立在理論分析與實驗室研究的基礎上。近幾年,此二者已取代調研與問卷,成為社會科學領域的主要實證研究工具。

本人筆下的「情感」一詞含義要比該詞在通用語境中所指代的含義更加寬泛,筆者所談的情感不僅包括憤怒和憂慮等人人認可的情感概念,也包括公正、平等和雅量等一般被視為社會規范的概念。此舉的目的並非要對情感做出界定(這是本人所着力避免的一點),而是希望能將導致完全理性的思考過程出現偏差的各類現象都納入研究范圍。本書的觀點不僅限於經濟決策,也涉及大量其他話題,包括有關社會、政治、宗教、家庭、性和藝術的結論。

本書所面向的讀者未必需要了解最新的社會科學研究,目前情感與理性行為之間的關系引起了精彩紛呈的辯論,而本書的宗旨就是讓這樣的讀者也能參與到這場辯論之中。

謹此感謝本傑明·亞當斯及齊夫·赫爾曼:本傑明所提的編輯意見於情於理都非常受用,齊夫則完成了本書由希伯來文原版到英文版的大部分翻譯工作,水平無人可及。特別感謝我在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理性研究中心的研究搭檔和師生同僚,能與其進行學術交流、研究合作,實為幸事,本書也正是取材於此。交流雖是知性和理性層面上的,但對我卻始終有着情感意義。

(埃亞爾-溫特(EyalWinter)著;王曉鸝譯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作者:和訊獨家】【了解詳情請點擊:www.hexun.com】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