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科技

打車“游戲”剛剛開始:快的滴滴僅拿到入場券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5-02-24 11:53


新浪科技 揚子

春節期間,微信與支付寶的紅包大戰實令人驚呼,而快的和滴滴的合併也同時也成了人們茶余飯后討論話題。


“曾為了市場份額都打的頭破血流”、“補貼還有嗎?還能任性免費乘車嗎”…人們關心的問題大抵如此,這對昔日的對手火速聯姻能否就此“一統江湖”?或許,並非那麼容易。

縱觀快的和滴滴各項業務,打車軟件的對手其實是“揚召”及長期形成的用戶習慣,而專車領域的競爭已然進入“戰國時代”的拼殺階段,加上逐漸興起的拼車、公交等相關的智能綜合出行新業務,快的和滴滴將面臨從內到外各個環節的挑戰。

打車軟件VS傳統習慣

在出租車叫車軟件這個垂直細分領域,快的和滴滴目前的佔有率已超90%。但是使用滴滴和快的軟件叫車的人加起來,其實只占到全國出租車乘客總數的15%,大多數人在乘坐出租車時仍然習慣“揚召”。

也就是,打車軟件的最大對手仍是“揚手召車”這種傳統習慣。尤其在三四城市,很多乘客和司機使用打車軟件的習慣還未完全培養成型。因此快的和滴滴合併之后,仍舊需要投入大量資源培養用戶習慣。

經過一年多的現金補貼,打車軟件確實培養了一批深度用戶,但依然有很多用戶屬於“灰度”用戶,補貼高則用的多,補貼低則用的少。在數量龐大的三四城市,其出行生態與北上廣完全不同,推廣打車軟件需要面臨更複雜的環境。

合併之后,快的和滴滴可以在繼續保持補貼的同時,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技術創新、品體驗和建立更優的出行生態上。比如,通過技術繼續優化品,出租車和乘客的地理位置將更加精準,通過車頭朝向、實時路況來精準計算出租車到達用戶身邊的距離和時間等。

從生態角度,快的和滴滴可以進一步優化出租車和用戶的匹配度,進而提升社會資源的使用效率,通過技術減少或避免司機拒載、繞行、挑活兒等現象。而這些問題的解決和優化,需要數據和時間的雙重積累。

專車市場啟動“戰國”模式

商務專車是一塊極其誘人的蛋糕,Uber模式在國外市場上已經被驗證。在國內,雖然專車面臨不少阻礙,但是這個領域已然有可見的光明未來,從資本給滴滴和快的分別近10億美元級別的投資也可見端倪。

但這個領域目前已經進入“戰國時代”,各路群雄都有所依仗。僅神州租車就備好6萬輛汽車進軍商務專車服務,易到結盟海爾建立租車公司,Uber與百度不僅涉及資本合作,還可以得到百度地圖的流量支持。

隨快的和滴滴兩個公司合併消息的確認,Uber、百度和易到也傳出聯合的消息。擁有百度流量和資金支持, Uber與易到合併之后的力量也不容小覷。各方聯合之后,商務專車領域將會出現更加激烈的戰爭。

有實力進軍商務租車領域的還有坐擁車源的一嗨租車,以及已經入局許久的AA租車等。加之大量城市本地用車軟件也不斷湧出,足以迅速分食部分市場份額。由此看來,快的和滴滴合併之后也只是擁有了在商務專車核心戰場的入場門票,市場格局遠未到定下來的時候。

面臨更多大BOSS

按照官方的法,快的和滴滴未來要建立一個綜合智能出行平台,包括打車、拼車、代駕和公交等,這也意味用戶可以通過這個平台完成所有與城市出行相關的需求。

看上去很美,但要走到這一步, 快的和滴滴仍然需要面臨不少挑戰。比如通過資源匹配提高汽車使用率的拼車業務,本身就需要解決習慣以及安全等多個現實問題。而未來希望要接入的公交等綜合數據,更需要邁過技術、準入等各種壁壘。

“千里之行,始於跬步。”快的和滴滴先得做好出租車和商務專車的基礎工作,才有機會去組建一個綜合智能出行平台。而隨其自身的發展,每個階段都會有不同的競爭對手。

如果快的和滴滴在打一個通關游戲,現在充其量也就過了幾個小關卡,更多更大的BOSS還在后面等。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