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專家:陳發樹身陷"三黑門",中國企業家缺了點什么?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0-07-28 09:18
“商道”一詞,原指古代經商之道。而今卻賦予其更多的外延,對利益的追求是為“商”之本,但是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商人必須承擔相應的“道德”與“道義”。
福建商人陳發樹,09年胡潤百富榜中以250億元人民幣排名第15位。這位原本低調的商人如今卻因多起負面新聞而被公眾關注——其持股的紫金礦業、設立新華都慈善基金以及高薪聘請的唐駿都將他送上了傳媒的風口浪尖。
環保、慈善與誠信本是企業家應該肩負的社會責任,而今陳發樹卻成眾矢之的。
于商無損?
2010年7月伊始,唐駿身陷“學歷門”,從而引發出一連串事件。這個將新華都、將陳發樹帶到公眾眼中的“打工皇帝”陷入到空前的信任危機當中。
7月12號紫金礦業瞞報污染事件達9天之久之事曝光于公眾之前,作為持股人的陳發樹再一次被關注。
事尤未已,7月22日陳發樹被曝“空口慈善”——2009年10月,有媒體報道陳發樹將其個人名下市值約為83億元的有價證券捐贈出來設立“新華都慈善基金”。但時至當日,有媒體采訪福建省民政廳民間組織管理局副局長戴維文時,證實新華都慈善基金到帳資金僅為1.6億元。
如果說“學歷門”算作唐駿的個人道德問題,僅作為紫金礦業持股人的陳發樹并不應為“污染門”承擔相關責任,但是到了“詐捐門”之時,矛頭已經直至陳發樹。
雖然公眾諸多猜測,但是陳發樹依舊沉默。
唐駿并沒有辭職或被解雇,畢竟,在唐駿投資導向三原則(行業前三、民生行業和國資背景)的推動下,陳發樹套現紫金礦業的股份后,所選取的青島啤酒和云南白藥兩項股票投資就給其帶來了30多億元的賬面財富增長。
有媒體報道,在不久之前唐駿的校友會上,他仍舊提出聯游上市之事。姑且不管此事究竟能在何時實現,只要其真能夠在納斯達克上市,陳發樹名下將又多了一個上市公司,新華都多元化道路將會越走越遠。事后唐駿結局無論如何,對新華都集團來說似乎并沒有實際損失。
紫金礦業方面,國泰君安分析師梁劍文在2010年7月19日發布了一篇關于紫金礦業的研究報告。報告中下調了該支股票的評級(現為“中性”),將其目標價定為6.20港元。
《證券日報》在采訪梁劍文時,他也表示此份報告屬于偏保守性的估計,“低于它的長期平均估值水平”。而拋去“污染門”事件的影響,這些年來,在實現業績承諾方面紫金礦業表現良好,在執行力方面是比較令市場滿意的;同時,紫金礦業在國內有著良好的營業成本控制優勢。近一到兩年來,國際上金價的表現也會成為紫金礦業收益的一個保障。
至于銅礦方面,潛在的影響可能來自環保成本的上升以及經濟可采產量的減少,這部分的影響究竟達到什么程度是不可測的。未來紫金礦業的發展還在于其在國內國外的擴張,而現如今的“污染門”事件會影響到公司在國內的收購行為。
那么“污染門”會給紫金礦業的股東帶來什么損失嗎?正如梁劍文在采訪中表示:“除去股價波動損失外,我看不到還會有其他(損失)。”
根據最新的媒體報道,已經有“神秘客”融資8000萬“抄底”紫金礦業。
而陳發樹被曝空口慈善門,此事并無定論,更不至于影響到集團的運營,畢竟陳發樹沒有承諾何時開始落實、具體如何落實該項捐款。
于道有虧?
企業家不僅僅是賺取社會財富,更需承擔社會責任,回饋社會。而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絕不僅僅體現在捐了多少款,還在于對于一些主流社會價值判斷的維護。
有人曾經指出,陳發樹對于唐駿“學歷門”的沉默是對“造假”行為的縱容,正是這種曖昧行為才使得唐駿沒有承擔相匹配的責任,也拒絕去擔當這一事件的后果。
至于所謂的“空口慈善”一事,至今也難以判斷究竟是一種慈善行為還是一種逃稅手段。
陳發樹的“三黑門”,不管是直接還是間接都已經造成了一定的負面的社會影響。可是,截至發稿日,無論陳發樹本人還是新華都集團,都不曾站出來交待這一系列問題,使得問題的前因后果和影響都得不到真實的披露。
《證券日報》就此事采訪了廈門大學研究企業社會責任的專家鄭若娟。
鄭若娟表示,在研究企業社會責任期間,她接觸過很多民營企業家。她指出,很多民營企業家對社會責任的理解都還停留于傳統的捐贈,并沒有很準確地認識到何為社會責任,甚至他們并沒有把企業或是作為企業家的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認識得很清楚。
無疑的是,已近知天命之年的陳發樹正是傳統的民營企業家中的一員。
作為唐駿的雇主,或許他應該、也可以對唐駿學歷“造假”的事情作出一個表態。正如鄭若娟老師說的那樣:“中國傳統觀念倡導‘做好事不留名’,但是,我個人認為,企業家履行社會責任并不僅僅是他個人去履行,還應該在企業內外部傳播社會責任理念,引領員工甚至社會來履行社會責任。”
但陳發樹仍舊一如既往的低調的不做表態。而他聘請一貫高調的唐駿,也曾被人認為,除去唐駿自身的能力外,也是為了提高新華都集團的知名度。這是否能夠說明陳發樹本人并不樂于、或者不擅長于對外的宣傳和與公眾的溝通?
然而也正是由于陳發樹不回應、不解釋、不溝通,導致了公眾日益深入的質疑和批評。或者說,作為傳統的中國企業家,他們也許并不是不想去承擔社會責任,而是不知道如何去管理,去回應出現的危機。而明顯的,溝通是最為有效也是最需要企業家去重視和提升的一環。
鄭若娟曾指出,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動機就是要滿足公眾期望和要求,因此,溝通和信息披露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很多民營企業家并沒有認識到這樣的一個高度。
很多企業家只是很淳樸的從其道德動機去出發,去承擔一些社會責任,但是并沒有將其納入到一個科學的管理體系當中——“他們并沒有把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理念納入到企業日常經營中,沒有建立企業社會責任的管理體系,甚至無法對各類潛在的危機作出迅速而有效的回應”
那么陳發樹“空口慈善”這一行為,又當如何看待?
鄭若娟回答說,這件事并沒有確實的證據,當然她也不了解事件的真實情況。不過,若是真的如公眾懷疑那樣,慈善成為逃稅的手段,那么這種行為是有悖道德規范的。
但是她也提到,公眾理性對于企業家社會責任的履行會有著很大的影響,要考慮到當地中國民營企業家在履責能力方面的不足,社會應該從不同方面來支持和鼓勵企業家對于社會責任的履行。
如何平衡商道
和追求利益的關系?
對于商人來說,本性就是追逐利益。正如司馬遷曾經指出的那樣“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可是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們要求企業承擔社會責任。鄭若娟指出:“在現代社會,關注利益相關方權益取代了股東至上的傳統理念,因此,如果企業不去履行社會責任,那么企業就難以實現可持續性發展。”
以前企業出于社會壓力而被迫履行社會責任,而現在我們可以看到,企業如果不積極主動地去履行所應肩負的社會責任,就可能遭遇一定的經營風險。如同紫金礦業一樣,對于環保問題的忽略和信息的瞞報,使其損失了公眾對其的信任,也使得企業的行為變得更加不可原諒,更使得公司及投資者的損失更大,持續時間更久。
相反,企業如果能有以一種對社會負責任的方式來從事經營,不僅能夠規避類似風險,甚至還可以通過履行社會責任創造一些獨特的商機。
“履行社會責任和追求經濟利益是并不相悖的,履行社會責任并不僅僅意味著增加成本,它還可以為企業發現新的商業機會,創造新的競爭優勢,這是許多企業還未能意識到的。”鄭若娟老師如是說。
陳發樹身陷“三黑門”,反映的不僅僅是一個人或是一個集團的問題,而是同時反映了集團在進行經濟利益追求的同時,也應該積極的關注自身的社會責任。而這種社會責任更應該被納入到企業的管理當中,甚至上升到一個戰略性的高度。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