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底?機構迷航
鉅亨網新聞中心
在創出2481.97點的階段新低后,上證綜指在最近的一周里改變了連續下探的步伐,于2600點和2680點之間狹小的80點里進行震蕩整理。而在這一周,機構先前的恐慌情緒得以平復,但似乎卻集體失去了方向感。
對于這一階段的市場,銀河證券與華泰證券同時將走勢的決定因素定格在政策面。中銀國際的一位管理人士則指出,“政策其實已經再度陷入不確定期,這讓大家都摸不著頭緒,而這種情況久而久之會形成負面影響。”
從嚴格的調控到曖昧的表態,機構由于政策面的微妙變化而心態起伏,市場也隨之徘徊不定。
大跌后的徘徊
5月24日,上證綜指展開了久違的大漲,最終報收于2673.42點,但令人遺憾的是,滬深兩市成交量卻沒有出現明顯的放大。
數據顯示,當日上海市場單邊成交量較前一交易日增加了350億元左右,同比放大了近四成,但絕對數量僅為1245億元,無法與4月初動輒1500億元以上的成交量比肩。
隨后幾日,市場成交量再度萎縮,上海市場單邊成交基本都在千億以下,股指也隨之窄幅整理。對于市場的徘徊,申銀萬國證券研究所市場研究總監桂浩明認為,“主要原因在于政策尚未完全明朗,投資者心態依然不穩,一致預期的修復尚未完成。”
根據全景網的數據顯示,5月24日大漲之后,股市資金流動情況十分反復,在5月26日全天凈流出40億元之后,5月27日全天又凈流入近百億元。
“股市連續下跌,跌幅達到了20%,該到底部了,事實上已有人開始談論股市筑底的話題了。”中證證券研究中心王維波試圖解釋大跌之后市場的徘徊心態,“但這僅僅是大跌之后有所反彈時引起的期望及探討,要真正形成底部肯定需要相當長的時間。”
從歷史上看,股市的每次筑底都需要較長時間,如2008年11月上證綜指跌至1664點后在政策刺激下雖出現了反彈,但真正完成筑底并得到確認用了足足三個月的時間,且期間多有震蕩和反復。
王維波指出,即使是2008年6月初的那次伴隨風格轉換的快速調整,真正確認調整到位繼續上行也用了近兩個月的時間。而目前下跌雖然幅度不少,但并沒有出現像樣的反彈,如果不經過震蕩就能筑底成功恐怕是不太現實的。
機構迷航
事實上,機構心態的不穩定似乎才是大盤徘徊的最主要原因,“前段時間跌這么狠,很多機構其實根本沒搞明白是為什么。”上海一位基金經理告訴本報,“現在即使有點反彈,大家也基本上認為是技術性反彈,不敢輕易參與,歸根到底還是看清方向。”
本報近期接觸的多位基金人士表示,看不清市場方向以及對踏空的擔憂矛盾糾結。
或許一組數據更能說明機構在近期、甚至是今年以來的無奈。
根據Wind信息統計顯示,2月23日以來上市的73只新股中,有23只已經跌破發行價,比例達到三成,其中包括史上最貴的新股海普瑞。有高達600個的機構法人投資賬戶被這些跌破發行價的新股所套牢,涉及金額約100.42億元,目前這些資金的市值已經縮水至87.91億元。
被這些新股套牢的主要對象為券商自營、公募基金、保險資金、券商理財商品等,其中甚至還包括了有最牛基金經理人稱號的華夏基金經理人王亞偉。
身陷新股破發泥沼令機構們無奈,而政策的“搖擺”則更讓他們迷失方向。
中金公司就指出,市場因調控政策和歐洲危機而下挫,后來又因為調控政策放松預期 (主要是重慶出臺“溫柔”的房地產調控細則以及媒體報道發改委稱“房產稅3年內免談”)而急速反彈,很快又因為發改委堅決否認媒體報道而出現反彈夭折。在急劇變動之后,市場能期待些什么?
“我們都不想為政策的不確定‘買單’,看不清方向不如繼續觀望。”上述中銀國際的管理人士稱,“我們只做確定性題材,這也是對資產的合理管理。”
“伴隨政策調控的疊加效應初步顯現,經濟增速回落與通脹走高的矛盾加劇,市場短期恐仍難走出情緒主導的調整局面。”西部證券黃錚則說得更加直接,“嚴控倉位比重,等市場明確反彈趨勢之后再加倉才是明智之舉。”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