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指帶頭推高小麥價格 中儲糧內部人士稱“有點冤”
鉅亨網新聞中心
面對“參與推高糧價”的質疑,一位中儲糧內部人士表示“有點冤。”分析師指出,雖然糧食收儲政策在具體執行中的確存在一些問題,但推動糧價上漲根本原因是強烈的看漲預期,并不是中儲糧造成的。
據每日經濟新聞7月27日報道,新小麥上市爭購的現象已趨于緩和,然而,針對我國糧食收購的頭號主角——中央儲備糧管理總公司(下稱中儲糧)的指責聲卻并未停息。
中儲糧成眾矢之的
6月底,多個小麥主產區的小麥收購價首次沖破1元/斤,遠高于國家制定的2010年小麥最低收購價(三等白小麥0.9元/斤、紅小麥和混合麥0.86元/斤),并一度出現“搶購潮”。
據報道,國家發改委、糧食局等調查人員分批前往河北、山東等小麥主產區,檢查收購工作。同時,一份由國家糧食局撰寫的有關 “糧價上漲”原因的調研報告近日已上報至國務院,矛頭直指中儲糧。
面對“參與推高糧價”的質疑,昨日(7月26日),一位中儲糧內部人士表示“有點冤。”作為被指責方,中儲糧總公司并未對此作出公開回應。不過,該人士表示,論中儲糧今年的小麥收購量,河南最高,而江蘇、河北、山東等省收購量均不高,但河南正是這幾個小麥主產省中價格較低的。
據了解,6月底小麥市場價格分別為:河南和安徽0.95元/斤左右、山東0.99~1.03元/斤、江蘇0.98~1.03元/斤、河北、山西、陜西均在1元/斤以上。
“而且,在2009年國家政策性糧食收購中,中儲糧收購的稻谷還不到總產量的20%。”上述人士稱,從各地的小麥價格和收購量來看,中儲糧都不應該是此番漲價的主因。
據中儲糧統計,2006年至2009年,中儲糧年均政策性糧食業務量達到4700萬噸左右,而2009年我國糧食產量已經超過53000萬噸。
對于“20%”的占比,東方艾格糧食分析師馬文鋒表示“差不多”,不過由于“進的多,出的少”,目前中儲糧手中累計存糧估計占到全國的一半,但很大一部分為國家戰略性儲備糧。
“漲價的事不能全怪中儲糧,因為物價整體都呈上漲趨勢,如果糧價不漲,明年誰種糧食?”馬文鋒認為,目前的糧價波動仍在平穩上漲的范圍內,而糧食收儲政策的存在很有必要,一旦中儲糧這么龐大的政策糧供給能力缺失后,中國的糧價波動可能非常驚人。
他對記者指出,雖然糧食收儲政策在具體執行中的確存在一些問題,但推動糧價上漲的根本原因是強烈的看漲預期,這并不是中儲糧造成的。
市場價高于托市價非壞事
在7月16日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農業部新聞發言人陳萌山也曾表示,出現小麥漲價的現象“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由于國家提高了小麥最低收購價格,以及今年增加了收購主體。”
由于收購政策的調整,今年的糧食收購戰場并非是中儲糧一家壟斷,還加入了中糧、華糧等國字號大型企業。另外,部分大型跨國糧商也在其中搶占一席之地。
在分析今年糧價上漲的主因時,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農村產業經濟室主任張元紅也提到了收購主體增加的現象。“我個人覺得,中儲糧主動提價的可能性不大,有一種可能是,價格已經被其他收儲主體抬高,中儲糧出于完成收儲任務等考慮,跟著市場價收購。”他說。
在漲價苗頭出現后,中儲糧繼6月下旬下達口頭通知后,又在7月初正式書面通知,已經在河南、山東、河北等地停止收購小麥。據上述內部人士透露,不僅如此,部分中儲糧自主經營的貿易糧收購工作也暫時停止。
有消息稱,今年下半年可能會出臺關于調整糧食托市收購體系的相關政策。
“出現今年的情況(市場價高于托市價)并不一定是壞事。”張元紅表示,托市收購政策的初衷是,當市場價格低于最低收購價時啟動收購預案;當市場價格高于最低收購價時,停止托市收購。后者并不意味著收儲體系失效,它只是在另外一種情形下發揮作用。
他認為,在糧食資源的占有比例上,中儲糧今年的占比可能低于往年,但他的收購主體地位不太可能有所改變。
(李云靜 編輯)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世華財訊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若資料與原文有異,概以原文為準。
世華財訊資訊中心:editor@shihua.com.cn 電話:010-58022299轉235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