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兩岸觸到政治主權的結 還是很難解
兩岸網記者劉曉霞 台北
兩岸網台北12月29日報導 海基會下午舉行「2011年兩岸關係展望」座談會,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顧問李允傑在會中表示,兩岸協商確實進入比較困難的時期,兩岸投保協議確實和租稅協議一樣,雖然大陸有制定台商投資保護法,不過台商期盼可具雙方公權力有認證,可得到公正的仲裁,避免球員兼裁判情況發生。
李允傑指出,台灣期盼有公正第三者機制,最好是走向國際仲裁,其次是外國民間商會做為仲裁機構,不過北京方面還是有一些考慮,雙方碰觸到「政治主權的結」時,還是很難解。他認為,大陸政府推出新興戰略產業和台灣六大新興產業不謀而合,未來兩岸在綠能、電動車、LED、服務業,未來有很大合作機會,可結合台灣的創意研發能力,文化ECFA可再斟酌研究。
政大國關中心主任嚴震生指出,明年是民國百年剛好碰到辛亥百年,大陸內部也開始思考中華民國這個問題怎麼處理。他認為,兩岸應該一起研究、集思廣益,「中華民國到底是什麼碗糕?」,讓兩岸尋求共識有更多突破,台灣未來參與國際組織能有突破。他也警告馬政府,如果沒有和他國洽簽FTA,對2012選情有很大衝擊。
銘傳大學公共事務系教授楊開煌指出,兩岸出現兩項變化,過去追求兩岸和平,現在變成維護守護兩岸和平,未來談判是讓利談判,現在是平等談判。他認為兩岸談判難易是看心態,雙方是否要共同解決問題,現在無法簽署協議,不是因為議題難,是因為心態不正。
楊開煌說,兩岸走到平等談判決是艱難,議題要談幾年是常態,他也提到,反對黨從五都選後出現族群改變,民進黨從反對交流變成自信接觸,他認為這是好事,將使台灣的內政因素影響兩岸關係變小,才能成為政治成本和本錢。
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教授趙春山表示,兩岸有些問題雖然解決並沒有累積互信,譬如江平事件、楊淑君事件也好,代表雙方互信是不夠。他指出,兩會協商有助建構其他領域協商,從經濟到雙方民間交往,可為今後步入政治協商到軍事互信機制奠定有力基礎。
趙春山認為,兩岸對建國百年應有深入正確的認識,他提到,兩岸關係是從1949年出現,1949年前是國共關係,等到2000年後還涉及到國共、民進黨和共產黨的關係,三方都要正視歷史和彼此相互關係,如果沒有這樣的再認識,就會有處理兩岸關係的困難。
李允傑後來提到,大陸即將政治接班,未來應該胡規習隨,除非台灣有太大政治變化,兩岸仍在降低敵意狀態,美方仍是持支持態度,不過立委和總統大選即將到來,將會增添變數。
李允傑呼籲政府,兩岸不要怕文化交流,大陸認為,台灣文化放在中華文化底下,民進黨認為,中華文化是台灣文化一部分,國民黨認為,具有台灣特色的中華文化,如果要談文化復興未來可以建立「二軌」、「三軌」機制,如果未來沒有協議可簽的話,可透過智庫學者辦研討會解開結。(記者:劉曉霞)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