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期貨

化肥行業氣改煤需加強引導

鉅亨網新聞中心


由于天然氣供給不足,氣頭化肥企業紛紛轉向煤化,但大部分煤頭化肥企業也僅僅是處在盈虧平衡點,應從宏觀引導企業合理規劃煤、氣、油頭化肥項目。

中新社援引中國能源報3月24日的報道稱,隨著兩會的結束,天然氣價格上漲預期進一步增強。這對眾多還在接受“氣荒”陣痛考驗的氣頭化肥企業來說,無疑如“雪上加霜”。


天然氣是生產合成氨、氮肥、復合肥等最經濟合理的原材料。目前全國各地的企業對天然氣都有不同程度的依賴。據統計,中國氣頭化肥企業在全行業所占比例超過25%。但是,近來,眾多氣頭化肥企業因天然氣資源緊張、價格上漲壓力大紛紛計劃轉向用煤作原料的生產路線。與此同時,中國化肥的產能卻明顯過剩。2009年中國的化肥總產能過剩約1,500萬噸。

原料不足、產能過剩尷尬局面背后的化肥業隱藏著什么?當前,中國的化肥業應該如何擺脫困局,走向更加合理有序的發展軌道?這不能不讓人深思。

貴州省最大的化肥生產企業赤天化集團公司日前發布公告稱,公司擬以11.31元/股的價格公開增發約15,000萬股,募集12億元資金,主要投入公司相關煤化工項目。

赤天化以氣頭尿素為主業,是中國最早引進的氣頭大化肥裝置企業之一。由于天然氣供應問題,公司幾年前就開始策劃進入煤化工領域,分別在貴州省福泉市和桐梓縣成立了天福化工有限責任公司和金赤化工有限責任公司發展煤制化肥業務。

天福化工項目建設已經完成,目前正處于試車階段;金赤化工項目目前也正進行設備安裝,預計將于2010年年底建成。

令人費解的是,在大家普遍認為要靠天然氣發展低經濟的今天,赤天化看來卻要“退縮”,而它只不過是其中之一。

生產之困:原料不足 開工受阻

2009年因為“氣荒” 原因,以天然氣為原料的大型化肥企業,如河北滄州大化、四川瀘天化、河南中原大化、赤天化等多家企業,要么停產檢修,要么維持在70%以下甚至50%左右低負荷生產。而在中小氣頭化肥企業中,有三成甚至因為氣源難保供應,從2009年11月下旬開始就被迫停車,至今仍無法恢復生產。

云南華夏肥業公司副總經理秦春雨說:“2009年入冬以來,國內多家以天然氣為原料的化肥生產企業因‘斷氣’停工,勉強開工的裝置大多負荷也只能維持在30%-70%。”

擁有24億資產的上市企業----滄州大化一位負責人表示,他們的化肥生產已經中斷,公司也沒有儲備了。滄州大化近日發布年報稱,2009年度該公司凈利潤下降59.68%,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停供天然氣導致其尿素及硝酸生產裝置停產。

分析人士指出,氣荒也導致氣頭化肥的成本由1,100元/噸上升至1,500元/噸。原有的成本優勢幾乎消失殆盡。遼通化工日前發布年報稱,2009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同比減少25.07%,凈利潤同比減少49.04%。公司表示,2009年業績下降主要受遼河化肥供氣不足、三大化肥均進行設備大修等不利因素影響所致。

而根據各地政府在近日宣布的一則消息:由于天氣寒冷供暖期將延長。中國科學院能源戰略規劃委員會專家曾興球指出,未來3-5年天然氣短缺的局面可能還將持續。這對氣頭化肥企業而言,無疑是“霜上再加霜”。

突圍:企業紛紛轉戰煤頭化肥

為應對天然氣緊缺以及未來天然氣漲價的風險,除了赤天化,目前有不少化肥企業,如廣西柳州化工、中原大化也正積極上馬煤化工,計劃對化肥裝置原料路線進行改造,改成使用煤炭作原料生產化肥。

3月14日,廣西最大的化肥生產企業和最大的氮肥生產基地----柳州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與廣西省興義市人民政府簽訂了柳州化工興義市清水河煤化工基地項目意向性投資協議。該項目總投資約30億元,占地近千畝,建設規模為年產合成氨40萬噸、硝酸銨50萬噸、稀硝酸54萬噸、濃硝酸15萬噸、尿素15萬噸,建成后每年可實現銷售收入16.2億元。

中原大化化肥裝置原料路線改造的初步設計方案目前也正在進行交流論證。河南煤化中原大化有關負責人表示,從近年的情況來看,天然氣緊缺將是長期趨勢,因此該公司仍在加緊論證,爭取盡快實施原料路線改造工程。若方案實施,中原大化化肥裝置將改用煤作原料。

石油和化學工業規劃院副院長白頤日曾指出:“隨著天然氣價格上漲的可能性越來越大,氣頭化肥企業競爭優勢將逐漸減弱。而以煙煤為原料的新型煤化工大企業,由于不受原料供應制約,成本相對較低,競爭優勢將逐漸顯現。”

目前國內氣頭企業生產尿素的天然氣消耗大約在每噸600-700立方米,尿素平均生產成本在1,200-1,300元(噸價,下同)。若天然氣價格上調0.2 元/立方米,成本將達1,350-1,450元;若天然氣價格上調0.4元/立方米,成本達1,500-1,550 元;再加上200-300元的其他費用,估計氣頭尿素成本大約在1,750元左右,將與目前煤頭企業成本趨同,可能沒有任何成本優勢。

氣改煤:“突圍”還是“入圍”?

但是,有報道指出,即使這些煤化工項目投產,也只是作為天然氣原料的補充,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天然氣原料緊缺的問題。

中國氮肥工業協會一位負責人表示,使用天然氣作原料與使用煤做原料,二者工藝路線相差甚遠。對原料裝置進行改造的話,原有裝置可利用的部分有限,而用于建新裝置所需用的投資也并不是一般企業所能承受得了的。

國都證券石化分析師徐文峰說:“在轉型過程中,天然氣化工行業的生產制造裝置根本無法改造為煤化工加工裝置,將其轉讓出售的難度也很大,國內應該找不到氣源豐富的買家。”

而且,原料價格在化肥成本里處核心地位。大慶石化公司化肥廠劉芳臣說:“大慶石化化肥廠是國家首批大化肥企業之一,相對其它企業運營時間長,設備的折舊費用占成本構成比例低,原料的成本基本上就是全部成本了。”據報道,當前以煤炭原料的化肥企業平均生產成本約為1,300-1,600元/噸,這比以天然氣為原料的化肥成本要高出100-300元/噸。如此,氣改煤從原料成本的經濟上說也得打個問號。

雖然化肥用料轉向煤的趨勢不可避免,但是這也并不意味著現在煤頭化肥生產企業的日子好過。徐文峰指出,煤化工項目水耗高、環保壓力大,行業前景不確定因素很多。有分析人士表示,煤炭同樣存在供應不足的情況,2008年這種現象最為突出,煤炭企業不能完全履行合同的現象比比皆是。此外,近年來煤炭的價格也是居高不下。“氣改煤只不過是兩權相害取其輕的結果。”這位分析人士說。目前,除有地域優勢的幾家企業外,大部分煤頭化肥企業也僅僅是處在盈虧平衡點。

市場之困:產能過剩 需求未增

目前中國化肥市場的形勢是,除鉀肥尚需進口外,氮肥、磷肥、復合肥都已出現了比較明顯的產能過剩。尿素是一種常用的速效氮肥,劉芳臣說:“2009年全國尿素總產能為6,444 萬噸,創歷史新高。”然而,在產量創新高的同時,需求量卻不增反減,其中工業尿素減少300萬噸左右,出口減少200萬噸左右,農用尿素基本保持平穩,尿素需求總量減少500萬噸以上。而根據金銀島統計分析,從2009年不斷建成、擴建投產的尿素裝置總產量運行結果看,2010年,中國尿素總產量較2009年仍將實現年度增產總量超600萬噸水平。長期看,中國尿素產量增加勢頭仍沒有減弱跡象。

根據一項全國化肥產能調查結果顯示,盡管行業產能過剩明顯,許多企業仍有擴產計劃。若如期實施,到2012年化肥總產能將達7,000萬噸以上,大大超過目前5,000萬噸的消費量。

進入3月份,全國大部分地區尿素價格連續兩周進入了下滑通道。山東1,600-1,620元/噸的出廠價已經基本成為交易的主流價,而1,580-1,600元/噸的價格也頻頻出現。廣西、湖北等地主流價為1,830-1,850元/噸。而就在2月下旬,上述地區的主流報價還在1,800元/噸和2,000元/噸左右。

雖然目前看,加大出口力度,在國際上尋找市場,才能緩解國內化肥市場的供需矛盾。但是應該注意到,化肥行業不是以出口為導向的行業,對當前國內化肥業的進行合理的規劃調整、解決好內部協調發展的問題才是重中之重。

解圍:“不同資源應深度優化配置”

石油和化學工業規劃院高級工程師韓紅梅認為,將天然氣適當應用于化肥工業,符合當前的節能減排大局。她說:“以天然氣為原料生產合成氨時,二氧化碳不僅全部被利用,并且需要適當‘補碳’;而以無煙煤為原料時,二氧化碳僅能被利用1/3,以煙煤為原料時,二氧化碳僅能被利用1/2。如果部分天然氣化肥產能退出、以煤制化肥產能來補充,為減少碳排放,就必須依靠技術進步或產業升級。”但盡管如此,由于原料煤碳含量高的先天性不足,減排力度將非常有限。

業內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專家表示,根據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在天然氣產地或價格條件具備的地區形成一定的化工利用規模,發展天然氣制合成氨仍有一定市場潛力。從另一角度講,若在氣源區、低價氣區放開天然氣制合成氨的管制,可以改善氣源區環境條件,并可作為天然氣調峰手段之一。

針對化肥行業未來的發展,秦春雨建議:“首先,國家對化肥生產所需的天然氣、煤炭等資源性原料仍應保持宏觀調控,根據近年化肥企業的實際用量統籌考慮氣頭企業的氣量供應,以確保企業維持安全生產負荷;其次,應將化肥企業所用電力、煤炭、天然氣等價格與其它行業區分開來,給予優惠。特別是即將實施的天然氣價改,一定要考慮到氣頭化肥企業的生產實際;同時,可適當補償為化肥企業‘讓價’的原料供應商。”

此外,石化協會2009年底發布的《石油和化工結構調整指導意見》中明確提出,要提高氮肥、磷肥的準入門檻,限制低水平產能無序擴張。據此,河南煤化集團中原大化公司企管部副部長王億章表示,國家應該加大對中小化肥企業治理的力度和整合力度。對于那些技術落后、消耗偏高、污染嚴重的化肥企業,國家應出臺強硬措施,環保排放不達標堅決關閉,能耗過高堅決關閉。只有這樣,大企業的技術優勢、環保優勢才能真正體現出來,在市場競爭中才能贏得主動。國家也可以通過推動大企業兼并中小企業的途徑,幫助其實現調整升級。同時,秦春雨也指出,國家應嚴格化肥項目審批程序、提高準入門檻、限制一般性化肥項目上馬,并根據中國能源結構狀況,引導企業合理規劃煤、氣、油頭化肥項目,做到對不同資源與不同生產要素進行深度優化配置,提升資源利用率和轉化率。“只有這樣,才能使化肥行業真正對‘三農’起到助推作用。”秦春雨說。

(王靜 編輯)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世華財訊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若資料與原文有異,概以原文為準。
世華財訊資訊中心:editor@shihua.com.cn 電話:010-58022299轉235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