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寬松英國緊縮 背道而馳的財政政策
鉅亨網新聞中心
與美國擁有同樣的經濟困境,而英國卻選擇了與美國截然相反的政策,美國自經濟危機以來一直在推行寬松的財政政策,刺激有效需求,英國卻實行了財政緊縮計劃。
據中國證券報10月27日報道,這個世界真難看懂:類似的國家,同樣的經濟問題,卻采取截然相反的政策。
美國和英國目前面臨差不多的經濟困境:房地產和信貸泡沫崩潰,經濟疲軟,失業率高,貨幣的零利率政策也用到極限,財政赤字日趨嚴重。美國今年的財政赤字是GDP的9.5%,英國是11%。美國的國債幾近GDP的100%,英國則超過70%。
美國自經濟危機以來一直在推行凱恩斯主義寬松的財政政策,刺激有效需求,用政府的支出來取代消費和投資的不足,力圖保持總需求的平穩。單從這兩年來看,奧巴馬政府繼2009年推出8,000億美元的復蘇計劃后,又于2010年追加3,500億美元的刺激政策。
而作為凱恩斯母國的英國卻置凱恩斯若罔聞,甚至反其道而行之,大肆展開財政緊縮計劃。英國財長奧斯本10月20日宣布,英國政府將削減1,300億美元的開支,四年內消除50萬政府職位,將退休年齡從65歲提高到66歲等等。目標是將財政赤字五年內減到GDP的2%。英國財長的話相當刺耳:“英國在崩潰邊緣”,“失去對赤字的控制,就會聽由外國指使”,“我們沒有其他選擇”。
換言之,美國在管理有效需求,英國卻在管理財政平衡。
也許英國是受了歐元區普遍的緊縮氣氛的影響,也要緊跟形勢一番。但英國同歐元區的國家不同:后者受制于統一的歐元貨幣,沒有獨立的貨幣政策,不能通過發行貨幣、調整匯率來影響負債;而英國則更類似于美國,是擁有獨立貨幣、獨立政策的國家,解決國債的方法自可以比較靈活,無須效仿。
但英國還是深深感到龐大財政赤字和國債的恐懼。金融市場不饒人,一旦意識到某個國家有潛在的債務困難,并付諸行動群起圍剿的話,那后果不堪設想。希臘的債務危機完全有可能在英國重演,也曾是個熱門話題。英國本身也經歷過幾次英鎊危機。1976年,英國財政一團糟,投資者對英鎊失去信心,英鎊急劇貶值,最后靠著從IMF借債23億英鎊才度過難關。1992年,英鎊掉價,被驅逐出當時的歐洲匯率機制,最后花了價值幾百億英鎊的儲備來支撐英鎊,損失慘重。所以現在,盡管美國許多知名政客和經濟學家連篇累牘攻擊英國的緊縮政策“不明智”,“在賭博”,會導致英國經濟“雪上加霜”,“第二次衰退”,英國政府依然決定“兩害取其輕”——解決財政赤字為先。
實際上,美國的財政狀況好不到哪里去,興許更為艱難。只是美國現在執行的是“攘長必先安短”的政策——先用赤字財政緩解短期內經濟萎靡的當務之急,遲早要回頭來對付中長期的財政赤字問題。
美國財政赤字的要害歸結于兩大內在的結構性要素:醫療保險和社會保障。這兩大項目隨著人口的老化和醫療費用的上升而呈遞增狀態。國會預算辦公室預測,政府醫保支出在今后的25年內占GDP的比重會翻番,嚴重超支。在社保上,更多的人領取社保福利,而貢獻的人則相對減少。目前,每五個25-64歲的人支持一個65歲以上退休者;但到了2030年,這個比例就變成3比1,是否能維持社保就是個問題。在州政府層次上,州政府員工的養老金和醫療保險也是一大負擔。有預測說,單是養老金的支出就達2萬億美元,而醫保的支出將達6000億美元。所以,美國中長期巨額財政赤字的威脅是顯而易見、真實存在的。
2008年,還在經濟大衰退之前,美國一個智囊結構出資拍攝了一部紀錄片《債務美國》,專門描述美國債務問題的嚴重性,呼吁舉國上下嚴陣以待,盡早采取措施,力挽現行政策,解決處理好這個國債同GDP比例越來越高,不能永久維持續下去的定時炸彈。
現在就未雨綢繆,著眼長期的財政狀況,計劃長期的調整和準備,不僅對長期的經濟和金融穩定有益,對短期的經濟狀況也會有改善:可以增加對經濟環境的信心,增加消費和投資的支出,促進資本的形成,促進經濟的復蘇。
相反,如果美國采取“鴕鳥政策”眼不見為凈,或是陷入政治僵局而放任自流,那債務這個遲早的定時炸彈總有一天會爆炸。這一天的到來可能會很隨時很突然,造成迅猛的沖擊和中斷。屆時,情愿不情愿,認可不認可,只能痛苦被動地接受事實上的調整和震蕩,身不由己地面對財政危機、金融危機,甚至是全面經濟危機的嚴重后果。
(毛崇才 編輯)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世華財訊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若資料與原文有異,概以原文為準。
世華財訊資訊中心:editor@shihua.com.cn 電話:010-58022299轉235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