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衡的利益表達機制
鉅亨網新聞中心
在過去的半年中,只有6月份的數字令堅如冰石的房價稍有撼動,這個月房價環比下降0.1%。自4月份“國十條”出臺4個月后,這個充滿了“臨時性管制”的政策,依然像懸停在空中的“殺威棒”,如果房價向上漲得過快,那么新的管控就會降臨,如果維持現狀或向下緩降,那就相安無事。
但是“中房協上書國務院暫緩出臺緊縮性政策”卻打破了這一平衡,盡管中房協負責人對此說法予以矯正,但向上層傳達“如果再出臺更多更新的政策,可能會導致市場預期更加不明確,從而出現大的波動”,確實是中房協上書應有之意。
在一項重大政策處于前行,或是后撤的敏感時段,神經最易被彈響的無疑是政策所涉的利益兩極,對于市場中流動的商品房而言,地方政府、開發商希望“國十條”中的重重鎖鏈能有所松動,但是對于被高房價阻隔在商品房之外的社會人群,則希望或者能分到保障房,或者分不到保障房,但是商品房價格能大幅下降。
顯然,今年保障性住房如雷貫耳,但等待保障的群體并沒有感到絲毫暖意,這使得大部分有購房需求者,對于“房價必降”的關切程度,更加彌重。因此,“中房協上書”很快就演變為“上書門”,來自網絡、報章對于中房協幾乎是口誅筆伐,中房協也并沒有想到簡單的上書為什么就招來這么大動靜。
事實上,與其說“上書門”是對中房協的聲討,不如說是討伐者對“上書無門”的傾訴。
2003年在出臺房地產緊縮性政策121號文件之后兩個月,強大的房地產游說力量便召喚出了18號文,一舉將不利于房地產快速發展的管制政策踩在腳下,媒體載文稱:“哭鬧了兩個來月的房地產開發商們長舒了一口氣。”由于2003年房價尚處于啟蒙水平,因此對于社會購買人群而言,尚沒有出現對于房價高低爭議與分化,房地產上書之門由此打開,并形成了一定的慣性。
在2008年房地產低迷時期,工商聯住宅產業商會向上遞交了減免稅費的“建言”,并認為“目前房地產處于‘弱市’的形勢已經十分明了”。而此時,正值各地救市政策蜂擁而出,減免花樣層出不窮,工商聯住宅產業商會事實上成為地方政府、開發商救市的重要代言機構,與2003年18號文與121號文博弈中的隨機性、試探性建言不同,至2008年,工商聯住宅產業商會、中房協已成為維護房地產市場的常規性有形力量。
在今年兩會期間,唐家嶺“兩兄弟唱哭政協委員”熱及一時,此后兩位參訪全國政協委員嚴琦和何永智表示將在提案里重點強調低收入群體的安居問題,“公租房就應該首先滿足這些最需要的人!”但是在今年7月份面市的“公租房”,租金幾乎與周邊商品房處于同一層階,至少在千元以上,距離唐家嶺兩兄弟每月僅160元租金水平,可謂天壤之別!
一邊是房價紋絲不動,一邊是保障性住房只見雷聲,顯然對于期待“便宜房”的人群,正在試圖尋求表達意見的機會。而中房協選擇在這個時節“上書”,將建言通道的不對等烘托得一清二楚!中房協身陷“上書門”自在情理之中。
無論是商品房市場,還是保障性住房,政府角色從根本上講,都是“守夜人”角色,依照公平規則調配資源分配過程中存在的不均等。但是商品房給土地帶來的“資產化”效應,使各級政府難抽其身,土地黏性的強大已然與GDP、地方財政、融資平臺渾為一體,而“上書門”一事所要表達的,正是對“土地黏性”理性期待。或者“土地資產化”降降溫度,讓房價真正有所回落,或者任由市場支配土地供求,另一面保障房能真正履行責任。但是現在我們看到的是,目前土地剛剛遇冷,零星流拍,中房協即可以向上傳達市情,但是保障用房則由于竣工多少、最終分配方案,沒有報章一一披露,因此建言者缺乏足夠的公開數據以為訴證。如果一個政協委員或人大代表,意欲上書保障房現狀,他面臨的現實是,保障房建了多少?分配給誰?怎么分的?都是一頭霧水。利益表達機制的失衡,才是中房協建言被稱“上書門”的真正原因。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