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總經

失控的物價 可控的CPI?

鉅亨網新聞中心


10月CPI同比漲幅達4.4%,創25個月新高。中國正在遭遇相當大的通脹壓力,人們普遍認為,我國CPI中各項權重不合理,造成CPI不能客觀地反映物價變動情況,并沒有真實反映通脹水平。

據時代周報11月18日報道,“CPI大約被低估了7%。”社科院研究員徐奇淵的報告再次引爆了公眾對統計局數據真實性的質疑。飆升的物價和溫柔的數據之間的落差,讓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追問:究竟什么是CPI,怎么計算出來的,如何保證其科學性?


當然,當前更為緊要的是,如何對陣本輪成因復雜的物價上漲?有幸,繼加息、提高存款準備金率、拋儲等之后,有消息傳出,近期中央可能出臺一攬子措施。效果如何令人期待。而在物價上漲還未得到遏制前,“工資跟著物價漲”終究只是大多數普通工薪層的一個夢想。

在一片“漲”聲中,10月的CPI數據如脫僵野馬,同比漲幅達4.4%,年內首次突破4%,創25個月新高。而相對于普通百姓對物價上漲的直觀感受,這個數據仍顯太過“溫柔”。中國正在遭遇相當大的通脹壓力,是官方、學界和民間一致的共識。反通脹,迫在眉睫。

CPI被低估?

漲漲漲,物價漲聲一片,勢若脫韁。

在上海浦東臨沂新村擺攤的蔬果販子姬厚生告訴時代周報記者:“這一個月,菜價漲得詭異,每天都會讓人吃驚。一個多月前,姜的進價才一斤四元不到,現在,七塊五都拿不到了,整整一倍啊!黃瓜、綠葉菜都在漲,還有蘋果,兩個月前最好的零售價才五塊八,現在批發價都要六塊多了。這樣下去,生意就難做了!”

在以低價著稱的迪亞天天超市,也讓顧客感到了“漲”的壓力和苦澀。原來一塊八一盒的豆腐,現在漲到了兩塊三,八毛一袋的濃豆漿,漲到了一塊二,牛奶、油、豬肉,都有不小的漲幅。一位購物的老太太連聲長嘆:“再這樣漲下去,我們這點退休工資真的不夠用了!”

在上海北京路繁華地段開了家中型飯店的蔣宜直先生也大感為難。“現在我們這樣的飯店最苦了,你又不能明顯漲價,漲了價老客戶就掉頭而去,不漲的話又有虧本之虞。我現在只能推新菜,價格開高一點,說老實話這也是一種變相漲價。”蔣宜直一臉無奈。

漲價并不限于食品,已呈波及之態。沈先生近日在浦東八佰伴商場買了件波司登羽絨服,花了653元,而去年這件衣服只要400元左右。

“到10月份,事情已經很明顯,中國的通貨膨脹在加速形成中。這不需要討論了,你只要到菜場、食品店和飯店里走一趟就全明白了。”復旦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張軍表示。

物價快速上漲的狀況,已經在國家統計局11月11日公布的10月份經濟數據中得到了證實。數據顯示,10月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漲幅4.4%,年內首次突破4%,創25個月新高。

“CPI才4.4%,我看遠遠不止。像我們這種做小老板的,自己都有一本賬,每個月都要核算。據我粗粗估計,CPI應該在10%左右,可能要接近15%。”蔣宜直說。

“這一輪的漲價,集中在最近兩三個月內,而且漲價的商品很大一部分集中在食品類,這樣一來,老百姓的感覺就特別強烈。”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秘書長湯敏告訴時代周報記者。

強烈的“偏離感”籠罩在許多百姓的心頭,質疑不僅來自民間,學術界也有不同的聲音。11月9日,社科院研究員徐奇淵發表報告《數據和主觀感受:CPI是風動還是帆動》。該報告指出,“2006年以來的5年間,通過人為的調整,CPI大約被系統地低估了7%。”在近日舉行的財新峰會上,有學者直言,真實的CPI可能要在統計數據基礎上加上兩到三個百分點,這似乎是較多民眾的感受。張軍也認為:“如果作一下季節性的調整,實際的CPI上漲幅度應該是超過10%的。”

對徐奇淵的報告,國家統計局城市社會經濟調查司副司長龐曉林罕見地立即發表了署名文章,稱徐奇淵通過數學模型推算出來的結論是“主觀推斷,與事實不符”,僅僅是一家之言,并非主流專家學者們的共識。

糾結的CPI權重構成

“偏離感”產生的根源,最終糾結于CPI的權重構成。國家統計局在2001年基期的CPI分類權重數據為:食品占34%,煙酒及用品4%,衣著 9%,家庭設備及維修6%,醫療保健10%,交通通信 10%,娛樂教育文化14%,居住13%。據中國人民大學統計學院院長金勇進介紹,權重構成每五年調整一次,2006年作過一次調整,但當時并沒有引起很大的關注度,統計局也并未向外公布。

人們普遍認為,我國CPI中各項權重不合理,造成CPI不能客觀地反映物價變動情況,并沒有真實反映通脹水平。食品權重被認為過高,而居住費用在 CPI中不僅權重低,而且其基數低得離譜,而在百姓生活支出中占據不小比重的教育、醫療費用,權重也過低。“統計局的CPI數據可能希望起到一個平衡和安撫作用,讓老百姓感覺好過一點。”蔣宜直說。

“權數是根據居民消費的整體結構來確定的。統計局有住戶調查,就是選擇一部分家庭,每天記賬,明細自家具體的收入、支出,最后得出這部分家庭一定周期內(比如一個月)全部的消費支出情況,從中來觀察居民的消費狀況,比如買糧食在整個支出中占的比重多大,買家電占多大,等等。根據這個比例來得出計算 CPI時每一類商品所占的權數。”中國人民大學統計學院院長金勇進告訴記者。

明年,CPI權重構成將再度調整,國家統計局曾宣布,會增加居住類權重。“我估計,不只會增加居住類的權重,應該還會有醫療、教育之類,因為這部分消費品價格上漲比較快,在老百姓總支出中所占的比重增加,它的權數也應該相應地增加。”金勇進說。

除權重之外,CPI數據是否準確,還取決于代表規格品選擇是否合適,以及采價是否準確。“代表規格品,就是在一個類型的商品中選出一兩種,以其價格的變化來反映它代表的那一類商品的價格變化。由于代表規格品的品種、性質不同,采價的時間也是有區別的,像蔬菜這樣的鮮活產品,每天都要采價,而且是在不同的時間段,比如早上、中午、晚上,而像家電這樣價格相對固定的商品,采價的間隔期相對來說就長一點,十天半個月采一次。此外,還要選擇不同地點進行采價,然后再進行平均,求得一個平均價。最后再把平均價根據權數進行匯總,CPI數據就這樣得出。”金勇進解釋。

“CPI指數需要隨著宏觀經濟的變化作一些調整,要盡可能地體現真實的一般的狀況,反映出通貨膨脹的本質,一般物價水平上漲到什么樣程度,這是努力方向。不能老是給人感覺差得特別大。相信統計局也會做一些工作,而像徐奇淵這樣的學者提出一些想法,對統計局也會有幫助。在大家努力下,相信這個指標會盡可能地體現原有的本意。”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院長助理應展宇表示。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趙錫軍也告訴時代周報:“調整之后的權重如果想讓每個人都認可,恐怕不現實,它只能尋找符合目前大部分居民消費結構的CPI權重結構。并且在不同地區、不同人群間,也只能尋找一個平均數。不過,調整后的CPI權重肯定要比原來合理。”

中國式反通脹“組合拳”

盡管通脹如虎,但,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在12日的新聞發布會上仍然表示,目前還是結構主導性的價格上漲,中國并沒有進入全面通脹時代。

“結構性通脹,這是中國特色的一種提法。當然統計局這么說也有一定的道理,全面通脹一般是指經濟過熱,很多的貨幣追求很少的物品,造成一般物價水平持續上漲。但在目前中國某些產業仍然面臨很多不確定性的狀況下,來判斷整個經濟已經進入了全面過熱的態勢,這肯定是不能成立的。”應展宇認為。

在湯敏看來,如果把結構性通脹理解為只是一部分商品在漲價的話,那么統計局是可以自圓其說的。“中國什么時候出現過所有的東西都在漲?每次漲價都是一部分在漲,一部分在跌。如果按統計局的理論來推導,那永遠不會出現全面通脹,永遠都是結構性通脹,當然結構跟結構還是有所不同。”

不過,社科院金融所副所長王松奇有不同的看法。他認為,“全面通脹也是用于描述通脹現象的一個術語,表示通脹正在由局部領域的物價上漲發展成為一種全面性的物價上漲。10月數據顯示,目前中國正在開始進入‘全面通脹’時代。”

雖然說法不一,擔中國正在遭遇相當大的通脹壓力,這是官方、學界和民間一致的共識。反通脹,迫在眉睫。

多位學者指出,所謂中國式反通脹,最大的特征是央行、發改委、工信部等多個部委聯手,從貨幣政策、行政手段等多種方式進行干預,提高準備金率、加息、禁漲令、拋儲、民政補貼,一個都不能少。繼央行于16日起年內第五次提高存款準備金率后,最新消息是,國家發改委等部委及各地政府可能出臺一攬子控制物價上漲的措施,具體可能包括限價、“菜籃子”市長負責制、價格補貼以及嚴懲囤積居奇等,尤其加大對炒作棉花(27325,-150.00,-0.55%)和玉米(2322,13.00,0.56%)行為的懲罰力度。

本報記者采訪的一些經濟學家,也為反通脹開出了各自的藥方。獨立經濟學家、玫瑰石顧問公司董事謝國忠認為:“必須大幅加息,一次性加到位,讓存款利率一次性抵消通脹,讓存款人能夠安心地將錢存入銀行,沒有別的辦法。小幅加息的效果并不明顯。”

應展宇則告訴記者,市場經濟在有些情況下有一種自我實現,一種預期如果沒有明顯的反向對沖,這種判斷就會變成現實。通貨膨脹最大的問題,還是人們的通脹預期,這種預期會影響儲蓄、消費的行為,影響商品需求的改變,某種情況下確實會影響價格運行的態勢。

因此,在他看來,從長遠來看,還是應該采取市場的手段,影響人們行為方式的預期,才是反通脹良方。當然,從短期來看,借助于行政手段,甚至加強資本管制,防止熱錢流入,也是可取之策。

“我覺得這是一個綜合治理的過程,對老百姓的通脹預期要加以控制,否則會助長搶購、亂投資、亂炒作的情緒。貨幣政策比如加息、提高存款準備金率,盡管實際效果有限,但會安定人心。此外,可以加大供應,打擊投機炒作行為,給貨幣政策過于寬松的國家施壓等等。”趙錫軍如此建議。

在不少人士看來,央行再度加息已箭在弦上。“這種可能性我認為是存在的。”湯敏認為,“對貨幣政策要緊收一點,此外,要加大國內的供給,并且采取一些措施,降低貨物從批發市場到零售市場之間的成本,比如房租、運輸等等。這些都有利于防通脹。”

(付影 編輯)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世華財訊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若資料與原文有異,概以原文為準。
世華財訊資訊中心:editor@shihua.com.cn 電話:010-58022299轉235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