躋身第一出口大國中國外貿面臨空前壓力
鉅亨網新聞中心
中國09年超過德國成為世界第一出口大國,外貿面臨空前壓力,中國必須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大力刺激國內消費市場,從而提高居民消費能力以彌補外需的嚴重不足。
據新華社2月26日報道,2009年中國超過德國成為世界第一出口大國,而隨之而來是更大的貿易保護主義風險。新年伊始,美國、歐盟、印度、土耳其和阿根廷等國相繼對中國油井鉆管、銅版紙、PVC膠膜、玻璃纖維、套裝等產品發起反傾銷調查。
官方統計數據顯示,2008年11月以來,中國共遭受超過100項的貿易壁壘,占同期世界各國各地區采取的貿易保護主義措施的三分之一強,列世界首位。僅2009年涉及中國產品的貿易摩擦案就超過百起,涉案金額約120億美元,同期相比兩者皆翻了一番。
“世界第一出口大國”是一個客觀存在,任何一個經濟大國都有可能憑借其在出口方面的優勢坐上這一位置。正如2003年德國取代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出口國一樣,中國取代德國成為第一出口大國也是客觀現象。
金融危機前的一段時期內,世界經濟增長一路凱歌。經濟全球化和高增長背景下,已實現產業升級的發達國家將一些較為低端的加工制造業轉移到中國等發展中國家,為中國出口行業提供了一個廣闊的發展空間。憑借豐富的自然資源、人力資源和穩定的宏觀經濟形勢,中國的出口得到高速發展。
作為一個有著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和全球第三大經濟體,中國發展為第一出口大國也屬正常。
然而,2008年一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讓世界經濟陷入窘境,各主要經濟體失業人數不斷增多,不少國家政府寄望通過擴大出口來增加就業、刺激經濟。因此,作為頭號出口大國,中國難免成為貿易保護主義的最大目標。
自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中國一向尊重和遵守世貿組織規則以及自身承諾,維護開放、公平、公正的國際貿易秩序。中國成為頭號出口大國是在世貿組織規則下以及長期發展積累的結果,某些國家濫用反傾銷、反補貼等貿易救濟措施,甚至把國際經濟失衡的問題歸罪于中國,使中國在國際貿易中面臨空前壓力。
中國的發展需要正常的國際經濟環境,而世界經濟發展也需要來自中國的貢獻。在經濟同樣面臨巨大困難的形勢下,中國多次組織大型采購團赴海外采購,同時在實施經濟刺激計劃中堅持公平競爭原則,為本國和外國企業提供了大量商機。
正如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日前在中央黨校的重要講話中強調,“國際金融危機沒有根本改變世界經濟中長期發展趨勢,我們必須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均衡、普惠、共贏方向發展,拓展我國發展的外部空間。”
中國出口增長的同時,價格低廉的中國商品為貿易伙伴經濟發展做出了一定貢獻。同時,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其國內需求的擴張也為貿易伙伴提供了巨大的市場的新的機遇。即使是被中國取代“第一出口大國”稱號的德國,其對華出口業績也明顯好于本國外貿總體水平。金融危機沖擊下,2009年中國對德國出口同比下降15.7%,而同期從德國進口卻與08年持平。
然而,不可否認,中國經濟自身存在結構失調的問題,對外需的過度依賴使得中國經濟在金融危機中遭受重創,中國的決策者已意識到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刻不容緩。
從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到近期胡錦濤的重要講話,可以看出,中央決策層已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到相當的高度。中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年度會議即將于下周開幕,也將對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做出進一步具體安排和部署。
雖然由于金融危機的影響,出口對于中國GDP的貢獻率在09年轉為負值,但是短期內其與投資、消費共同對中國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仍無可替代,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尚需時間。
面對更為錯綜復雜的國內外形勢,為保持經濟的平穩較快發展,中國必須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大力刺激國內消費市場,調整收入分配結構,切實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并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從而提高居民消費能力以彌補外需的嚴重不足。
放眼全球,世界經濟仍在緩慢復蘇,國際貿易萎靡的局面短期內也難有根本性改觀。在國際經濟交往中,一忌目光短淺,二忌有色眼鏡。各國政府應把眼光放遠,執意濫用貿易救濟措施只能進一步惡化國際貿易環境,阻礙世界經濟復蘇。
(程曦 編輯)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世華財訊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若資料與原文有異,概以原文為準。
世華財訊資訊中心:editor@shihua.com.cn 電話:010-58022299轉235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