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總經

中國拒絕“世界第一”的智慧

鉅亨網新聞中心


根據國際能源署的最新數據,中國去年消費了22.52億噸油當量,相比美國石油消費總量21.70億噸高出4%,成為全球第一大能源消費國,這較預期的要早好幾年。油當量代表消費的所有形式的能源,其中包括原油、核電、煤炭、天然氣以及水力發電等再生資源。數據還顯示,全球經濟衰退對美國的打擊力度較中國更加嚴重,并損及美國工業活動和能源使用。同時,多年來中國總體能源消費呈兩位數增長,10年前中國總體能源消費還僅僅是美國的一半,而當前數據足以說明中國能源需求增長有多快。

國際能源署首席經濟學家比羅爾在接受采訪時說,中國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費國,標志著能源史上新時代的開始。二十世紀初以來,美國一直是全球最大的整體能源消費國。目前中國對能源快速增加的需求肯定有重大地緣政治意義,因其尋求各種方式滿足能源需求。中國進口不斷增加已改變了全球地緣政治格局。


國家能源局綜合司司長周喜安周一則對此予以否認。他表示,我國去年的能源消費量在剛剛發布的中國能源發展報告里,還有國家統計局發布的統計公報里面都有,跟美國方面的數據是不一致的。他還表示,前兩天國際能源署到中國發布能源技術展望,也把中國能源消耗的數據和二氧化碳排放的數據估計得比較高,但對中國這些年節能減排和發展新能源的情況不了解。

1. 數據分歧有緣由

國際能源署總部位于巴黎,它的預測依靠的是包括美國在內的成員國提供的石油需求、儲備和出口的大量數據,被廣泛作為參考。不過,國際能源署一再抱怨,中國提供的數據不足或不清,并造成國際石油市場的動蕩。目前中國不是國際能源署的成員國。本月在國際能源署倍受關注的月度報告中,該機構重申它擔心中國數據,指出中國能源需求和其國內生產總值(GDP)不匹配。

中國官方則表示,國際能源署對中國能源行業情況沒有充分了解,低估了節約能源措施的效果,中國也增加了對風能、太陽能、水電或核電等再生資源的使用。國際能源署首席經濟學家比羅爾也承認,如果中國政府不在建設太陽能和風力產業方面取得進步,幫助緩解中國經濟中的能源緊張問題,中國對能源的需求會更高。中國計算數據顯示,去年使用了30.66億噸煤當量,相當于21.46億噸油當量,這較國際能源署對中國需求的計算低約5%,但較美國的消費量僅低1%。去年11月,中國已首次超過美國,成為沙特阿拉伯原油的最大買家。中國國家能源局的官員以前也曾預測,中國在能源消費量方面很快會超越美國,這只是一個時間問題。

2. 理性看待能源需求“世界第一”

中國日益旺盛的能源需求是由經濟快速增長引起的,尤其是重工業和基礎設施建設的快速增長,而中國的城市化、工業化正處于加速階段,必然對能源有著愈加廣泛的需求。中國有13億多人口,人口數量居世界第一,這一基本國情,決定了我國在基本生活用品市場上有著巨大的需求,我國是許多產品的最大消費國。由于人民生活總體上實現了由溫飽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方面的需求開始增加。中國已經是世界最大的汽車市場,從崛起的中產階級到新農村紛紛搶購空調和冰箱等,并貢獻出大量新的能源消耗量。

能源需求第一稱號和碳排放第一稱號相伴而生,事實上中國早在2006年中國超過美國,成為第一碳排放大國,但應對此理性看待。作為合計占全球碳排放40%以上的中美兩國,都于09年11月正式對外宣布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行動目標。中國政府決定到2020 年單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 年下降40%-45%,超出了巴厘路線圖要求。但是中國的主動示范行動,反而將發達國家的要價和預期調高了,他們不僅不跟進減排,反而指責中國目標偏低。美國僅承諾2020 年溫室氣體排放量在2005 年的基礎上減少17%,減排目標仍低于歐盟等國在1990 年基礎上減排20%的目標(美國約為4%),更遠低于IPCC 減排25-40%的建議。

從歷史排放來看,減排必須考慮歷史責任;從未來發展看,發展中國家需要一定的排放空間。歷史上,美國的累計排放是中國的10倍以上,當前人均是中國的4倍以上。而發展中國家處在發展過程中,必須積累大量的存量。從總量上看,發展中國家確實增長快,2006年中國超過美國,成為第一碳排放大國(絕大多數二氧化碳都來自于電廠和工廠煤炭的燃燒)。1980年中國能源消費才6.5億噸標煤,2009年增加到30.66億噸煤當量,并且仍在高速增長。但就是按照國際能源署的數據,按人均能源消費量計算,中國的能源需求仍只有工業化國家平均水平的約三分之一。

3. 發達國家對中國亂扣帽子的動機不純

(1)、將能源問題政治化,遏制中國維護能源安全的戰略

長期以來,美國在全球能源格局中擁有獨霸地位。“9•11”后,美國通過壟斷伊拉克石油資源、加速里海油氣開發、搶灘非洲石油市場等手段,加緊搶占石油地緣戰略支點,推進全球石油戰略布局。但進入21世紀,美國的獨霸地位已受到嚴重沖擊,美國至今仍深陷阿富汗戰爭的泥潭不能自拔;俄羅斯等非歐佩克產油國羽翼漸豐,俄羅斯欲借能源重振大國地位,對美形成多方挑戰;拉美產油國加速能源國有化,歐佩克試圖加強對世界石油出口的控制;國際能源市場正在實現從跨國公司到產油國的“權利轉移”。

中國也開始在國際上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在全球一些重要的能源產地爭奪影響力。中國對石油的需求增大了其在中東和非洲部分地區的影響力,而美國認為,這是以美國在這些地區的影響力削弱為代價的。中國在伊朗和伊拉克也有著大筆的石油和天然氣開發合同。最近,中國建成了一條1,100英里長的天然氣管道,將中國的工廠和發電廠與中亞豐富的天然氣儲量相連,這是中國與歐洲激烈爭奪這個重要能源產地的一部分。僅去年一年,中國國有企業就達成多項大型交易,從加拿大、委內瑞拉、伊拉克、澳大利亞、土庫曼斯坦和南非等國開采或出口石油、天然氣、煤、鈾以及其他重要的自然資源。發達國家極力鼓吹中國正在全球范圍內尋求資源以及能源方面的影響力,稱這將改變國際政治外交格局,并威脅到產油國的國家安全和經濟利益,泡制“中國威脅論”,阻止中國的能源安全戰略。

事實上,中國的崛起并沒有讓它在國際能源市場獲得更多定價權,而中國成為世界最大能源消費國,可以說讓它比以往更加容易受到那些不可受其掌控的因素的影響,比如中東局勢不穩,非洲東海岸附近的海盜活動,中亞地區的沖突等。世界第一能源消費國的稱號,責任亦將隨之而來,比如面對要求中國限制能源使用的更強烈的聲音。另外,能源進口增加使中國自然資源企業掀起一波海外并購狂潮,迫使中國領導層考慮當供應鏈延伸至很遠的國家時,如何保證能源安全。

(2)、遏制中國經濟成長

一方面,中國對石油的需求迅速增長引發人們擔憂,隨著全球經濟復蘇,油價可能因對供應的爭奪而再度飆升。事實上,往往全球熱炒中國需要的東西,比如原材料價格等都會持續上漲。油價上漲,將讓中國經濟承受更大成本,抑制中國的城鎮化和工業化進程。而歐美的城鎮化和工業化早已結束,經濟主要以服務業為主,雖然消費可能受油價上漲受到一定抑制,但考慮到節能技術更為先進和相對較高的收入水平,對其影響尚不大。此外,在氣候談判中,歐盟、美國還聲稱要征收碳關稅。打著征收碳關稅保護氣候的幌子,實際上沒有保護氣候的效果,而是發展中國家出口成本增高,發達國家借此提高貿易壁壘。

另一方面,逼中國承擔更多“國際責任”。通過渲染中國成為能源消費第一大國,拉攏中國更多的參與國際事務,承擔跟其經濟發達程度不相適應的國際責任。美國在一定程度上通過在全世界布置軍事和政治力量,來應對它與世界其他地方的能源依存關系的。歐洲和美國在中東問題上愈走愈遠,此前有報道稱,奧巴馬甚至曾試圖拉攏中國參與中東阿富汗事務,美國還放出發現大型油田的消息,希望吸引中國的關注,美國在伊朗問題上也迫切需要中國的配合。在去年,當美國一些學者提出讓世界最重要的兩個國家在一種“G2”框架下協調政策時,中國很快否定了這個想法。中國仍認識到并希望自己定位于發中國國家的地位,寧愿側重于國內問題的解決,在維持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進一步提高生活水平。

另外,歐美還希望籍此要求中國承擔更多減排責任。去年12月召開的哥本哈根氣候大會上,度過工業化階段的發達國家與正經歷工業化過程的發展中國家兩大陣營之間,圍繞碳減排量化指標及責任分擔產生爭議,其實質也就是圍繞以歐美為代表的歷史責任與中印等新興國家的發展權利間的平衡與較量。美國和歐盟希望混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發達國家領導人更是關起門來搞小范圍磋商,試圖回避歷史責任,限制發展中國家碳排放和發展的權利。

發達國家則對中國節能減排的成績故意忽視,高估中國在經濟快速成長過程中的能源消耗。國家能源局綜合司司長周喜安周一就表示,這些年我們在新能源發展方面的成就,美國方面都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在新能源發展方面我們已經走到了美國的前面。我們現在有四個第一,水電裝機全球第一、太陽能熱水器的利用規模全球第一、核電在建規模全球第一、風電裝機的增速全球第一。這些年,我們作為發展中國家,能在這樣的水平下堅定不移地推進節能減排,在國際上不與其他國家攀比,莊嚴做出承諾,這方面,外國媒體和外國政府都應該充分重視和肯定。

4. 冷靜看待“世界第一”,繼續“韜光養晦”謀發展

由于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強和經濟生活不斷增強的活力,一些新的“世界第一”不斷產生。但在高興之余,更為重要的是要看到這些諸多第一背后隱藏的問題。我們要看到,由于我國巨大的人口基數,雖然許多產品產量世界第一,但我國人均占有許多基本生活、生產資料的水平并不高;我國是許多產品的生產大國,卻還不是生產強國;我們是制造業世界工廠,但出口的多為低端、低附加值的勞動密集型產品;我們是有望在今年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我們目前還過分依賴政府主導的投資和出口,內需不足。推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改善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和經濟結構轉型,是我國未來十年必須完成的歷史使命。

我們還要冷靜地分析,國際社會為何這樣大肆渲染中國這些諸多第一,是否別有用心。比如國民儲蓄率全球第一,這在說明中國國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的同時,也說明中國經濟增長方式的不平衡,發達國家希望中國進一步開放國內市場。外匯儲備全球第一,說明中國對外貿易的嚴重不平衡,也是發達國家要求全球經濟重新平衡的重要依據,人民幣升值壓力也因此增加,中國不得不奔赴發達國家積極采購、平衡對其盈余。再比如渲染中國有望在今年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理論上十年后有望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切勿為此沾沾自喜。回想歷史,1840年代以前的兩千多年,中國都是全球GDP世界第一,但宋清兩個朝代基本以手工業和輕工業的發展為國民經濟的主導,當時的清朝以輸出茶葉、絲綢、和陶制品為主導,而同一歷史時期的歐美強國輸入中國的是包括軍艦大炮的工業品為主。今天我們輸出的是玩具、鞋襪等附加值很低的產品,高科技的工業品輸出少之又少;而歐美等國家包括日本輸入我國的是擁有自主產權的工業品,而且核心技術始終牢牢掌控在他們手上。因此繼續韜光養晦謀發展、謀轉型、謀民生,不要迷戀世界第一的稱號,是中國過去30年也是未來十年的主要使命。

(桂強理 撰稿)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世華財訊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若資料與原文有異,概以原文為準。
世華財訊資訊中心:editor@shihua.com.cn 電話:010-58022299轉235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