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醫促藥同仁堂(600085)領軍"中藥中醫化"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0-08-19 10:00
“這棟樓估計有一半的人手上拿著同仁堂(600085)的股票!”在北京CBD商圈的中環世貿D座,一家頗具實力但比較低調的公司副總對證券時報記者如是戲言。而在這棟風格古樸凝重的大樓的19層,即為同仁堂集團旗下的北京同仁堂健康藥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健康藥業),該公司為同仁堂集團近年來業務發展最為迅猛的子公司之一。
不過,這位副總半真半假的戲言并不是基于健康藥業總部在這棟樓,而主要是緣于半年前一位在資本市場頗有影響的人士對同仁堂的評價——“未來3-5年,同仁堂股價一定會上100元”。在這半年間,起初較長一段時間相當強勢的醫藥股股價已經坐過一輪過山車了;同仁堂也不例外,在前期醫藥政策出現利空的情況下股價大幅下跌。
同仁堂到底價值幾何?帶著疑問,證券時報記者頂著夏天的烈日走進了公司。
零售藥店的布局
同仁堂集團旗下素有10大公司之稱,包括A股的同仁堂和港股的同仁堂科技(01666.)兩家上市公司,以及健康藥業、北京同仁堂商業投資發展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商業公司)、北京同仁堂藥材有限公司等,其中,同仁堂以51.02%的股權控股同仁堂科技。
不過,與2002年才正式成立的健康藥業相比,同仁堂集團率先分拆上市的同仁堂近年來的發展速度卻有些落后。
健康藥業正式成立于2002年,成立之初年銷售收入不足2億元,但到2008年底就達到了24億元,且預計2010年將達到30億元以上,9年間增幅將達15倍。反觀同仁堂,其于1997年上市,當年實現的銷售收入為6.27億元,2009年則為32.5億元,12年間增幅約為5倍,僅為健康藥業的三分之一。此外,據長江證券醫藥行業研究員葉頌濤介紹,同仁堂銷售收入占集團公司銷售收入的比重也從1997年上市初的約50%,逐步下降至2004年的48%、2009年的約32%。
健康藥業的快速發展其實正是葉頌濤形容的同仁堂集團“分進”策略的一部分。在他看來,同仁堂和同仁堂科技在A股和港股市場的上市,是同仁堂集團“分進”策略的第一步,其第二步為集團通過合資等方式,成立了健康藥業、商業公司、藥材公司等,在藥品零售、中藥材、藥妝等方面均有介入,并且業務不斷發展壯大,其中尤為突出的是藥品零售和海外業務。
“同仁堂在集團內較早涉入國內零售網點建設,陸陸續續開了30多家店面,但是醫藥零售在不成規模的狀況下很難賺錢,同仁堂就不再把重點放在這方面了。”在同仁堂集團所在的幽靜的四合院,同仁堂董秘賈澤濤向證券時報記者介紹了公司在藥店零售業務方面的發展情況。
其后,同仁堂集團開始組織其他力量發展旗下的醫藥相關產業,其中一項就是醫藥商業,由商業公司負責建連鎖藥店,目前在全國各省市組建了200多家零售藥店。
“這給我們的產品提供了一個很好的零售平臺,因為只要是同仁堂集團的藥店就要有同仁堂的產品,藥店開到哪我們的產品就跟到哪。”
但由于建店時間還不長,而且建店時要考慮成本費用和資金承受力,目前同仁堂集團的店面數量還不是很多。據業內知情人士介紹,到目前為止,同仁堂集團國內所有的店面加起來不到1200家(包括同仁堂的20多家門店)。集團計劃到2014年底,門店達到2000家,接近翻番。
另據相關研究人士介紹,目前同仁堂集團藥品零售業務有兩大主力:一是商業公司,以藥店為主,其中較多藥店具有醫保定點資格;二是健康藥業,以旗艦店和店中店為主,其中較多藥店有中醫診所。
以醫促藥
在葉頌濤看來,同仁堂的空間取決于同仁堂集團的空間和集團對同仁堂的定位,而除了傾力發展上述醫藥商業業務之外,同仁堂集團近年來著力發展的一個重點則是醫療服務。由此,同仁堂集團構建起一個集現代制藥、醫藥商業和醫療服務為一體的醫藥體系。
從同仁堂所在的崇文門健康城往北走約5分鐘,即可看到一幢四面高樓環繞的灰色四合院,這里最初是清末李蓮英的外宅,現為同仁堂集團總部所在地。再往北走約10分鐘,在一個小胡同可以看到幾棟古樸的仿清式建筑,即為北京同仁堂中醫醫院。
這所醫院是在同仁堂集團創始人樂家老宅原址和原同仁堂制藥廠的基礎上裝修改造而成,其在2009年初的建成營業標志著同仁堂集團的“1032”工程正式完成,用葉頌濤的話來說,即同仁堂集團“分進”策略的完成,也意味著其恢復了行醫的歷史,真正實現了中醫和中藥的結合。
“同仁堂集團起家時就是醫藥并體的,從遵循中醫藥本源的角度,也是從自身的發展來看,同仁堂集團要把中醫和中藥這兩塊結合在一起。”賈澤濤對記者表示,“在2009年1月試營業后,中醫院又于9月拿到了醫保資格;其中醫醫師資源在北京乃至全國應該說都是最有實力的,聘請了20多名國家級名老中醫在中醫院出診,他們高超的學術水平和豐富的臨床經驗提升了整個中醫院的名聲。”
記者在同仁堂中醫醫院探訪時看到,在北門小廳的墻壁上,懸掛著醫院聘請的諸多老中醫的畫像和簡介,在該小廳的臺柱上,則鐫刻著已故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書寫的“同修仁德,濟世養生”的對聯,筆法雍容大氣。而在西門大廳的臺柱上,鐫刻的則是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沈鵬書寫的對聯“同氣同聲濟民濟世;仁心仁術醫國醫人”。在醫院大廳中央,擺放了五六張配著小藤椅的圓桌,給人以一種古樸的感覺。坐在桌邊喝茶等候的一位病人向記者表示,他是第一次來中醫院看病,但一看大廳的擺設,就感覺是奔著一流名院打造的。
“現在醫院整體經營情況相當好,很多病人都沖著這些知名老中醫來,因為他們中的一些人在其他地方基本上都不出診,只在同仁堂中醫院才每周出診一兩次,生意特別火。而且,在中醫院,同仁堂制造的藥品可以說是全國最全的,我們生產的所有產品在中醫院都有。”
相關知情人士向證券時報記者表示,如果這家同仁堂中醫醫院運營得很成功,那么此種模式應該是可復制的,今后同仁堂集團很可能會以連鎖醫院的形式繼續開辦。而根據同仁堂集團制定的《2010年至2014年五年發展規劃》,期間集團將開設300家醫院(醫館或診所)。
有意思的是,在同仁堂總部所在的健康城,1-4層為商業門店和診所,5層為集團新開業的同仁堂養生文化有限公司,6層以上則為股份公司的辦公場所,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視為同仁堂“前店后廠”的當代縮影;而位于同仁堂集團南北兩翼的同仁堂和同仁堂中醫醫院,則可視作其“醫藥結合”戰略的象征。
“長久”先于“強大”
如果說“1032”工程可以用“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來形容的話,那么,同仁堂集團以“穩”為重的發展文化則用“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來概括。
在同仁堂總部所在地的崇文門健康城大樓5層墻壁上,分別懸掛著同仁堂集團旗下約10余位中醫大師的畫像和簡介,以及同仁堂集團的企業理念介紹。讓記者頗感驚訝的是,同仁堂集團將其發展文化概括為“以‘穩’為重、速效統一”,也即“做長、做強、做大”,將“做長”放在“做強”和“做大”之前,這與一般企業所謂的“做大做強”頗為不同;而且,該理念還是在上世紀90年代國內企業普遍追求規模的背景下提出來的。
業界常常驚嘆于同仁堂基本上靠“自然銷售”所取得的成長。從1994年至今,除去2006年因醫藥行業整頓使公司經營出現短暫下滑外,其主營業務長期保持了10-20%的穩定增幅,與此同時,公司長期位列國內中成藥出口金額第一位。據悉,同仁堂的營銷人員不到200人,運用新機制成立的營銷公司也僅20多人,其對經銷商采取的是現款現貨制度。
“我們的業務員曾經大概是醫藥行業里最舒服的,沒有太大的業務壓力,因為都是常年合作的客戶,賣到一級經銷商就完成任務了。”賈澤濤笑言,“現在完全不同以往,公司對于營銷工作的要求已經提高了很多,大家對客戶信譽度等情況追蹤非常緊密。如果公司現在采取信用銷售的話,那對放大銷售量肯定會起到刺激作用。因為現在的現款現貨制度多少抑制了經銷商的進貨,額度肯定會受到影響。”
“但是,公司從2006年以來一直強調一切以資產質量和經營質量為先,速度要服從質量。”在她看來,一個企業要把銷售規模做上去不是什么太難的事,但更重要的是,這種規模是不是有質量的。
而在未來4年集團門店大幅增長和醫院擴張的背景下,同仁堂的這種有質量的銷售增長自然是順理成章且可持續的。
也正是基于此,葉頌濤認為,隨著同仁堂集團旗下其它部分對同仁堂品牌的貢獻增大,上市公司逐漸成為受益者,集團越發展,上市公司的價值就越大,其邏輯在于:同仁堂擁有的傳統中藥業務始終是同仁堂品牌的價值核心,同仁堂集團的發展離不開上市公司,且必須提升上市公司的價值。
“集團目前正迅速發展,而同仁堂在集團的地位基本‘觸底’,跟隨集團發展的時代已經來臨。”葉頌濤對記者表示,在經歷了“先發展后規范”、“邊發展邊規范”等階段之后,目前同仁堂集團的總體思路已變成“先規范后發展”,由強調“分進”變為強調“合擊”,這對上市公司的地位提升大有幫助。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