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總經

馬丁沃夫:金磚四國共通處少 但同肩負改變貿易結構之使命

鉅亨網林佳萱 外電報導


Goldman Sachs 首席經濟學家 Jim O’Neil在投資圈相當出名,他首先創造金磚四國(Brics)一詞並對全球發佈報告,顯然此舉是行銷天才級的手法,但這個詞彙到底有沒有分析上的意義呢?這四個國家關連性究竟多高?

英國《金融時報》專欄主筆、知名經濟評論員 Martin Wolf 最近撰文認為,「金磚四國」這個詞可以說不適合、也可以說適合:不適合在於這四個國家幾乎沒什麼共通點(除了皆非高所得國家之外),適合則在於這個概念傳神描繪了當代現實—即開發中國家普遍持續「追趕式」的經濟成長。


亞洲兩大巨人:中國和印度自然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兩個國家,2009 年年中分別有 13.4 億及 1.18 億居民,遠比第三名美國的 3.08 億人多。相形之下,巴西和俄羅斯則不過是 1.93 億和 1.42 億人的次大市場。

中國目前擁有「世界工廠」頭銜,是有龐大投資、高成長率的巨龍,在製造業擁有極強悍的競爭力。中國經濟也遠比印度開放,在金融危機之前的 2006 年,中國商品貿易占全國 GDP 的 67%,是印度 32% 所遠不能及的。

印度在技術密集產業的優勢相對強,技術密集服務的國際貿易占 GDP 的 15%,比中國的 7% 更佳。 巴西經濟比中國或印度相對更封閉,商品出口占巴西 GDP 的比率僅 22%,服務業更僅有 5%,半數輸出商品都是食物或原物料。俄羅斯也差不多,2006 年俄羅斯加工製造業出口比率不到 GDP 的 20%,其他主要還是能源和礦產。

四國在人口多寡、成長動力來源或影響力上確實大相逕庭,根據英國經濟學家 Angus Maddison 的說法,中國在全球生產(按購買力評價計算)當中所占的比例從 1980 年代的 8% 大幅提昇,至 2006 年已經增至 17%;同時,中國在金磚四國的產能也從 1990 年代的 42% 上升至 61%。

但一樣的其間,巴西和俄羅斯都在全球經濟生產未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甚至印度的成長率也相當有限,僅從 1990 年的全球 4% 上升為 2006 年的 6%,顯見中國多麼特別且凸出;然而若宣傳詞改成「Ics」(印中兩國),就實在遜色不少。

[NT:PAGE=$]

「金磚四國」確實傳遞一個訊息:經濟實力正慢慢從傳統已開發國家(特別是西歐和日本)移出,而轉往「新興市場」。金融危機正好加速了如此轉變。 最重要的是中國(印度亦然)已成功度過危機,幾乎毫髮無傷。

去年 12 月,分析預估無一異議地認為 2009 年中國經濟成長率達 8.5%、印度達 6.6%,不過巴西成長停滯、俄羅斯更萎縮 7.9%。2010 年金磚四國經濟成長率預估暫且如下:中國 9.6%、印度 7.7%、巴西 5.1% 而俄羅斯 4.1%。

這些國家能否賦予全世界相當的成長動能呢?目前來看,或許可以。2008 年四國的 GDP 總和以美元計算,已達美國 GDP 的 60%、全球的 14%,而中國貢獻泰半。 創造金磚四國詞彙的投資銀行 Goldman Sachs 則表示,這四個國家在 2000 年至 2008 年間創造 30% 的全球經濟成長(以美元計),而 2007 年危機開始後更進一步創造了 45%。

隨著時間,這個情勢將更明顯—儘管幾乎所有的成長果實都在四國國內收成。實際上,這些國家能為全球其他地區創造多少需求刺激和成長動能,必須看它們願意「讓步」幾分:金磚四國貿易盈餘下滑、甚至舉債刺激經濟提高赤字,其他國家才有成長空間。

當然,中國再度是唯一有能力這麼做的四國之首,但即使是這樣,2008 年至 2009 年中國對全球輸出的淨需求不到全球 GDP 的 0.2%。然而 Martin Wolf 主張,金磚四國(特別是中國)必須致力於平衡全球的需求落差,這是全球新決策體系無可迴避的挑戰。 如果,「金磚四國」此閃亮名號能觸動這些國家提高內需、扭轉全球貿易地圖,那麼就相當值得了。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