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信貸工廠"破解小企業融資難題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0-01-19 11:03
有數據顯示,小企業創造的最終產品和服務價值相當于國內生產總值的60%左右,上繳稅收為國家稅收總額的50%左右。小企業完成了我國65%的發明專利和80%以上的新產品開發,提供了75%的就業機會。小企業已經成為吸納社會就業、改善民生的主渠道,并在促進出口以及保持經濟活力等方面為我國經濟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然而小企業偏弱,是山東經濟的一個軟肋。落實支持小企業發展策略,補上小企業這塊“短板”,是我省經濟工作中重要的一環,也是中央應對金融危機“促增長、擴內需、調結構”策略的重要步驟。
改變策略小企業融資成為新增長點
一直以來,小企業深受融資難題的困擾。這種困擾,既有外部政策體系不完善、社會服務體系不健全因素的影響,又有內部小企業資本和經營規模小,抵御風險能力差等因素的制約。同時也有個別小企業拖欠賬款嚴重影響了小企業整體的信譽。在金融海嘯中,由于融資困難,小企業更體會到了生與死的嚴酷。在此背景下,如何扶持小企業,幫助其破解資金運行難題,減輕資金運行壓力,以更好地化“危”為“機”,成為時下人們關注的話題。
加強小企業金融服務不僅僅是履行社會責任,也是商業銀行調整客戶結構、信貸結構、收入結構和產品結構的需要。同時也是商業銀行分散風險、穩健經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有效手段。作為國有控股大型銀行,建設銀行不僅積極貫徹落實中央宏觀調控政策,“擴內需、促增長”,加大對大項目、大企業的大投放,更把支持小企業發展作為自己的戰略選擇,加強對小企業的快投入、早投入。既做到錦上添花,更做到雪中送炭,幫助小企業走出困境,實現快速發展。
化“危”為“機”特色服務助小企業擺脫困境
針對小企業貸款難的實際,在2008年信貸規模非常緊張的情況下,建設銀行騰規模,讓資源,為小企業備足過冬糧草,并力圖通過“信貸工廠”趕制“貼身棉襖”助推小企業發展。2008年7月,“濟南小企業經營中心”正式成立,在各家銀行中率先建立了小企業信貸經營服務機構,通過營銷、評估等環節的專業化和標準化,既助推小企業的發展,同時又有效控制貸款風險。
一年多來,“濟南小企業經營中心”針對小企業客戶數量多和資金需求“短、頻、急”的特點,推出了“成長之路”、“速貸通”等特色產品,為小企業提供了“一攬子”服務,幫助眾多優質小企業走出了融資困境。同時,“濟南小企業經營中心”業務快速發展,貸款新增2億多元,為近百家小企業提供了信貸支持,逐步形成了良好的社會知名度和影響力。
濟南市有一家科技有限公司,是集產品銷售、系統集成、軟件開發及售后服務于一體的綜合性計算機供應商。其產品訂單多,合同金額大,企業面臨較大的進貨壓力,資金周轉不足成為困擾企業發展的難題。建行“濟南小企業經營中心”在了解到情況以后,主任親自帶領客戶經理走訪了企業,與企業財務總監進行會談,當天就初步達成合作意向。為進一步摸清企業的經營方針和發展思路,“小企業經營中心”又與企業負責人面談,并實地察看經營現場,了解生產過程,掌握第一手的經營信息,經過細致的深度貸前調查,“小企業經營中心”量體裁衣,為企業最終確定了合適的授信方案并通過審批,向其發放了500萬元流動資金貸款,彌補了客戶的資金缺口,緩解了其資金周轉緊張的困境。
“信貸工廠”領跑小企業信貸業務
建行“信貸工廠”模式正是國務院領導認為可以向全國推而廣之的“鎮江模式”。國務院領導曾經在《建設銀行努力創新小企業金融服務模式基本情況》上批示:銀行支持經濟發展,服務小企業的一些好做法、好經驗,似可采取適當方式加以宣傳、互相交流。“信貸工廠”就像工廠流水線一樣,每一個放貸環節都由專人負責、批量發放,通過市場調研、客戶開發、授信評價、信貸審批、信貸執行、貸后管理等“一攬子”服務,提高業務辦理效率;通過設置早期預警、軟回收、信用恢復、硬回收等崗位,有效加強對中小企業貸款的風險控制。業內人士指出,建行小企業信貸模式的全新嘗試,不僅為解決小企業貸款難問題提供了可以借鑒的成功方式,也奠定了建行在小企業金融業務領域的領先地位。
去年,建設銀行獲得了“2009年度中國CFO最信賴銀行最佳中小企業服務獎”。盡管小企業融資難問題一時難以徹底解決,但作為四大銀行之一的建行以其積極的探索,無疑給還處在“寒冬”之中的不少小企業帶來了春天的氣息。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