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法首腦相繼訪問中國 “伙伴”交情有何微妙含義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5-10-29 08:19
專欄作家陶短房撰文指出,德法至今在高階制造業和高科技產業保持著相當水平和實力,其國內市場容量也較大,在向中國輸出高科技等方面也相對大方,中方既“有賣”也“有買”,“伙伴關係”在這些領域顯得更為密切——當然,這方面的摩擦也相對較多。這篇文章具有一定參考意義。
10月20-24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對英國進行了為期4天的國事訪問,受到英國王室、政府和工商界隆重接待。訪問期間不但達成了多達29款的 《中英聯合宣言》,成就了超過行前最樂觀預期的400億美元合作意向,而且兩國間的關係定位也從原先的“全面戰略伙伴關係”升格為“面向21世紀全球全面 戰略伙伴關係”,英國政府政要更以希望中英兩國成為更加相互依存的“利益共同體,英國希望和中國建立“黃金般的關係”、“成為中國在西方最佳合作伙伴”相 標榜,儼然一副“中英交情與眾不同”的姿態。
但10月26日也即習近平主席結束訪英行程后僅兩日,法國駐華大使顧山、德國駐華大使柯慕賢便在中國國內權威媒體《人民日報》聯合發表《德法是中國 在歐盟的核心伙伴》一文,在通報德國總理默克爾(10月29-30日)、法國總統奧朗德(11月2-3日)將分別訪華同時,特別強調兩國均已在多年前與中 國建立全面戰略伙伴國家,並表示“放眼世界,尤其在歐盟,沒有哪兩個國家像德國和法國在政策上如此緊密協調”。
盡管全文洋洋灑灑,只字未提德、法、中之外其它國家,但和英國在“伙伴問題”上較勁的意味卻躍然紙面。兩位大使言簡意賅地暗示,首先,德、法二伙伴 所能給予中國的某些合作,是“全球全面”的英國所不能或不愿給予的;其次,德、法打的是歐盟內“組合拳”,力圖以“伙伴拍檔”的互補優勢取勝;第三,文中 用很大篇幅談及“全球性危機”對世界秩序的挑戰,以及德、法、中在應對全球性危機中合作的必要性和潛力,強調兩國“均愿與中國一道扮演積極主動的角色”, 意在暗示它們同樣可以且愿意成為中國的“全球”伙伴。
短短兩三個月內“三個伙伴”聯袂和中國公關,和今年上半年歐洲主要國家紛紛加入中國倡導的亞投行一樣,均表明在如何與新興國家發展關係、如何維護和 建立全球秩序等問題上,歐洲各國意見相近,即“務實、承認現實、謀求有利於自己前提的互利互惠”,而和美國的立場間存在較大反差。
之所以如此,很大程度上與各自所處位置不同有關:美國自二戰后一直處於“地球領導者”地位,不論朝野都很難放棄這種“優勢意識”,即便政府或行政職 能部門站在自身位置上可以高瞻遠矚,卻難免在國會、利益團體和輿論公眾壓力下步步后退。imf和世行改革,讓新興國家獲得與實力相稱發言權,原本是美國政 府主動提出的,結果卻自食其言,奧妙固在於此,越早落實對美國越有利的tpp因美方屢屢在談判要緊關頭追加要價,結果拖到2015年底,且已不復最熱門時 氣象,說穿了也還是這種“只占便宜不吃虧”、“美國天生是領袖”情結作祟。與之相比,“老歐洲”各國中的強國如英、法、德,卻早就“曾經滄海”,不會為了 早成明日黃花的所謂“優勢心理”而放棄務實,對這一點,不論身為“歐盟支柱”的德法,還是總習慣在歐盟內“光榮孤立”的英國,都有異曲同工之妙。
當然,“三個伙伴”的地位、優勢不同,風格也各異。
德法至今在高階制造業和高科技產業保持著相當水平和實力,其國內市場容量也較大,在向中國輸出高科技等方面也相對大方,中方既“有賣”也“有買”,“伙伴關係”在這些領域顯得更為密切——當然,這方面的摩擦也相對較多。
與之相比,較早實現產業轉型的英國在創意產業和金融領域得天獨厚,也樂於和中方在這些自己占優的領域“伙伴”一把,而在吸引中資方面,英國則在大型 基礎設施項目上的慷慨獨樹一幟,和中國企業在英國欣克利角核電站c項目上合作的法國,自己恐怕未必敢在類似項目上如此大方。而中國高鐵突破歐盟市場壁壘的 決定性關卡——歐洲tsi(歐鐵互聯互通技術規範),選擇除了英法“歐洲之星”外無高鐵的英國,而非在高鐵領域享有世界聲譽的德、法作突破口,恐怕也要現 實得多。
不過另一方面,不論是否帶“全球”二字,中國和“三個伙伴”在雙邊以外國際事務上的合作,暫時恐怕都較有限,這不僅因為在上述地區,彼此間利益交集 仍然較少,更因為美國因素的揮之不去,和“疏不間親”的規律使然——這“伙伴”那“伙伴”,英美法三國和美國間終究更“伙伴”得多,甚至它們三家之間的交 情,也好歹要比遠在東方的中國“伙伴”瓷實得多。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