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蔡繼明:個稅起征點應提至4,000以上
鉅亨網新聞中心
清華大學教授蔡繼明20日表示,中國政府要大幅度提高勞動收入在財富分配中的比重,除適當讓利,降低企業的稅賦外,應將個稅起征點提高到4,000-5,000元。
據新快報6月21日報道,收入分配改革是2010年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20日,國內收入分配改革學術領域的知名學者----清華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主任蔡繼明教授在出席由中山大學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中山大學廣東決策科學研究院聯合舉辦的“產業與區域發展論壇暨產業集聚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研究”成果評介會時表示,政府在切開國民收入這塊“大蛋糕”時,應更多地向居民傾斜。
收入差距不斷拉大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收入分配制度經歷了由最初的單純按勞分配原則到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改革歷程。
蔡繼明表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對收入分配作出的改革應給予肯定,但也要看到有的問題已很嚴重。首先便是貧富差距懸殊,中國絕對貧困線2006年劃的是683元/年,截至當年底,全國共有2,148萬人。此外,人均年收入不到958元的低收入人口總計3,550萬。
據了解,2009年初,招商銀行聯合貝恩管理顧問公司曾對外發布了一份《2009中國私人財富報告》----到2008年底,中國內地高凈值人群(個人可投資資產在1,000萬元人民幣以上的)約30萬人,其持有的可投資資產規模將超過9萬億元。相當于0.2‰的人口持有全國城鄉居民存款余額20萬億元的近一半。
蔡繼明表示,中國政府行為也造成了行業之間的收入差距過大。據統計,壟斷企業工資可能是全國平均工資三至四倍。“財政收入多年保持兩位數增長,但分配時切蛋糕給自己切得太多。”蔡繼明稱,從1995年到2007年,去掉通脹成分后,政府財政收入增加5.7倍,而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增加1.4倍,農民人均純收入才增1.2倍。
政府應主動讓“利”
2010年以來,中央及各部門多次提出收入分配改革措施。
蔡繼明認為,除了解決壟斷企業競爭問題,分配關系的調整還要看政府的蛋糕怎么切。“要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就必須相應地降低政府的財政收入。這既取決于政府的良知,也取決于政府能否穩定公務員工資和非工資性收入,壓縮行政性開支,有效地解決三公問題,還取決于政府能否合理調整財政支出的方向,把財政支出更多地向弱勢群體傾斜、向民生傾斜,使經濟增長更大程度上依賴于國內居民的消費和民間投資。”
他表示:“政府還要大幅度提高勞動收入在財富分配中的比重,根據有關研究,世界最低工資平均是人均GDP的58%,目前中國僅占25%,考慮到企業的承受能力,我認為可以在‘十二五’規劃期間,使中國的最低工資水平逐步達到世界平均水平。”
與此同時,蔡繼明表示,這需要政府要適當讓利,降低企業的稅賦。而且,個稅征收方式也應改變,“將個稅起征點從2,000元提高到4,000-5,000元。將原稅目中列入的分屬于三種稅率的十一種所得合并為一,將超額累近稅率調整為十三級,最低級為5%,最高為65%。”
(程曦 編輯)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世華財訊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若資料與原文有異,概以原文為準。
世華財訊資訊中心:editor@shihua.com.cn 電話:010-58022299轉235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