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密謀"打壓"保險股壽險預定利率改革適應癥顯像
鉅亨網新聞中心
是市場過于敏感,還是壽險利率改革的“殺傷力”過猛?
7月9日,中國保監會《關于人身保險預定利率有關事項的通知 (征求意見稿)》(下稱《通知》)甫一公開,上市保險公司的股價便逆市大幅下跌。
消息人士透露,《通知》下發后第二天,北京眾券商便聚頭“密謀”減持保險股,以至于連續幾個交易日,中國人壽(601628)與中國太保(601601)的股價陰跌不止,截至15日,其股價較《通知》下發前一天下跌均超過10%。“負面影響果真有那么大嗎?”一位中小型保險公司高管頗為困惑,他不理解各方反應為何如此強烈。
中國人壽某高管稱,此舉意味著壽險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適應癥已然顯現。“無疑會挫傷我們的利潤,增加成本負擔,至于影響有多大尚待評估。”他認為,囿于對整個行業的直接及間接影響,應慎重推進該項改革。而監管層需要權衡到底改革成本重要還是行業健康發展更為關健。
同時,本報獲悉,某些大型壽險公司的壽險利率新政對策是,市場環境疲軟背景下產品定價策略暫時 “按兵不動”。
保險下跌隱情
7月10日,京城幾大券商會聚一堂,就前一天保監會公布的《通知》商榷應對之策。該政策令不少券商對上市保險公司的估值產生了負面影響。
會談結果是“拋售”保險股,這或許導致12日A股市場上,保險股逆市領跌。當日,中國人壽收盤價23.55元/股,跌幅1.11%,中國太保收盤價21.65元/股,跌1.34%。
接下來數天,除7月13日中國太保收盤21.67元/股,微漲0.02%外,保險股均陷入了陰跌不休的狀態,中國平安由于重組處于停牌,躲過一劫。14日、15日,中國人壽、中國太保股價走勢依然是萎靡態勢,提振乏力。
事實上,這種下跌始于4月中旬。一位保險公司精算師說,早在4月份,保監會就召集各大保險公司精算人員開閉門會,討論壽險預定利率改革事宜,但會議要求參會人員嚴格保密,不得走漏風聲。
就輿論界而言,秘密是守住了,但就資本市場來說,三大保險公司的股價走勢表現甚為蹊蹺。如資料顯示,三大公司股價走勢自4月中旬開始,驚人的相似——均是結束上升行情,掉頭向下。
4月16日,中國人壽收盤價28.74元/股,跌0.44%,自此便開始進入了“跌跌不休”的陰跌狀態。直至7月9日,《通知》公布之日,中國人壽、中國太保更是開始了新一輪的跌勢。據當日Wind資金流量資訊日報顯示,當日多數行業出現資金凈流入,而保險行業則成為兩市資金流出最大的行業。據此,有評論說,當日保監會宣布擬放開傳統人身保險預定利率,受此消息影響,資金紛紛逃離保險股,保險板塊成為資金流出第一。
7月12日的資金流量日報亦顯示,近期大資金青睞銀行、房地產等大市值行業,保險板塊仍因保監會擬放開傳統人身保險預定利率遭到資金拋棄,資金流出量居前。
申銀萬國報告稱,經測算,假設傳統險預定利率由當前的2.5%提高至3.5%,傳統險利差水平下降33%,對公司價值的負面影響在10%以下,但如果未來分紅險和萬能險預定利率進一步放開,對保險公司總體利潤率的影響將更為顯著。
宏源證券黃立軍認為,此次保監會放開傳統險預定利率是大勢所趨。其直接負面影響是保單成本上升,利潤率下降,保險公司產品設計部門擁有更大自由權,導致保單利潤率下降和無序市場競爭。
“該政策對保險公司短期的保險業務收入的增長有正面作用,但從估值角度有一定的負面影響。”東海證券陶正傲認為。他解釋,此次《通知》表明傳統人身保險預定利率由保險公司按照審慎原則自行決定,這就為保險公司增長傳統險預定利率的彈性等產品創新留下了空間,對未來傳統險業務收入的增長十分有利。
在陶正傲看來,自行決定并不一定是提高預定利率,更可能的是傳統險預定利率與銀行定期存款利率 (比如五年期)掛鉤,否則固定預定利率過高,在很長的保險有效期限內,在保險公司投資情況不理想的情況,保險公司可能面臨利差損的風險。
不過,一位中國人壽高管表示,至于目前采取什么應對措施,還有待觀察,之后,再做出是否調整傳統壽險定價的判斷。另一位中小型保險公司高層稱,將密切留意傳統險市場,擇機再調整定價策略,調整之后的定價,很可能是新傳統險較目前的險種費率便宜三至四成左右,將有利于消費者。
十年磨一劍
“只要改革利于消費者利于整個行業健康發展,我們就會去推動。”一位保監會人士稱,在此過程中需要做出平衡,是大型保險公司的利益重要還是擴大行業競爭力與影響力更為關鍵。
數年前,保監會就動議壽險利率市場化改革,還廣泛征求壽險公司的意見。但由于國內前三大壽險公司的極力反對,新政沒有推行。
某種意義上,保監會的壽險利率市場化改革可謂“十年磨一劍”。1997年,保險業啟用預定利率,將壽險保費預定利率上、下限設為年復利4%至6.5%;但由于當時的保險公司多采用高預定利率,隨著央行屢次降息,保險業就此背上了沉重的“利差損”包袱。
1999年,保監會緊急發文,規定預定壽險保單(包括含預定利率因素的健康險保單)的預定利率為不超過年復利2.5%,傳統險保單成本一鎖就是10年,預定利率2.5%亦使得1999年后的保單成為保險公司的優質資產。
不過,硬幣的另一面是,鎖定利率上限也成為制約保險公司靈活定價、創新產品的桎梏。傳統壽險市場日漸萎縮,有的中小型保險公司甚至沒有傳統壽險產品。3年前,保監會動議啟動費率改革,擬放開2.5%的預定利率上限,但遭到幾大壽險公司的反對。
今年7月9日,保監會發布 《通知》,提出傳統人身險預定利率將由保險公司按照審慎原則自行決定,同時,傳統人身保險準備金的評估利率不得高于保單預定利率和法定最高評估利率中的低者,即法定評估利率為不得超過3.5%;費率市場化“破冰”,但此次放行,僅限于傳統型人身險,而非上一次征求意見時的所有險種。
中央財經大學保險學院院長郝演蘇認為,新政在此時點推出有其合理性,經濟面臨通脹壓力,監管層希望與民生相關的傳統險能抵御通脹。但應該防范中小險企由此產生的惡性競爭,以及險種盲目降價可能帶來的“利差損”風險。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