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業急需樹立品牌
鉅亨網新聞中心
金龍魚、蒙牛、王老吉……,近年來,消費領域涌現了一大批知名品牌,年銷售幾十上百億的比比皆是,每年央視廣告招標更是得到了一種極大體現,絕大部分均是快消費領域的企業。
茶為國飲,但遺憾的是到目前為止,中國茶業領域的知名品牌仍然相當缺失。為數眾多的茶業企業中年產值僅僅幾百萬,這些與其頭上的光環很不對稱。
中國茶葉流通協會常務副會長王慶在接受《中國聯合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茶業生產企業為數眾多,但產值普遍不大,幾年前協會做過一個初步的統計,目前國內粗精加工廠接近7萬家,產值過億的還不到60家,而排在前幾位的均為茶葉進出口公司。
在品牌中國聯盟秘書長王永看來,出現這種情況,原因比較復雜,主要還是產業化不夠,茶企品牌意識比較淡薄。
讓人欣喜的是,這些正在逐漸發生變化,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重視品牌推廣,像君山銀針、更香、竹葉青和碧波茶業等。
品牌缺失
安溪鐵觀音、西湖龍井、洞庭碧螺春、君山銀針等十大名茶顯然是家喻戶曉,但長期以來,消費者到茶葉城或者專賣店等選購茶葉時卻總是犯困,西湖龍井和安溪鐵觀音遍地都是,到底該選哪一品牌?怎樣區分?
由于缺少品牌,以假亂真、以次充好的現象時有發生。
早在2009年春茶上市前后,本報曾對此進行過關注,當時無論是在馬連道茶葉城還是旁邊的茶葉一條街,大部分商家會告訴你有西湖龍井或者安溪鐵觀音,當你表示疑問時,商家往往會言之鑿鑿。
當時,一商家不以然地對記者笑道:“哪有那么多西湖龍井,消費者大部分不識貨,趨之若騖,因而成就了市場的繁榮。”
造成這一原因,主要無非是茶葉品牌缺失。一消費者接受采訪時表示,茶葉品牌缺少叫得響的,沒有品牌,很難找到那種信任和依賴感。
“中國茶業的處境比較尷尬,尤其是中國十大名茶,有名無實,大部分只是個茶名而已,沒有形成品牌,不利于保護,更不利于做大。全球最大的茶葉品牌‘立頓’的成功就在于其品牌戰略,說歷史它只有一百多年,跟我們中國的千年名茶根本就比不上,但別人品牌運作就是做得好。”幾年之前,湖南省茶葉學會秘書長尚本清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如此表示。
1月25日,品牌中國聯盟秘書長王永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出現這種情況,原因比較復雜,主要還是產業化不夠,他認為,盡管中國茶葉有幾千年的歷史,但產業化程度很差,比較分散,再加上茶葉加工沒有標準化,機械化程度不高,此外茶企品牌意識也比較淡薄。
[NT:PAGE=$]
來自中國茶葉流通協會的信息自然更具說服力,1月26日上午,中國茶葉流通協會常務副會長王慶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茶業生產企業為數眾多,但產值普遍不大,主要原因在于茶葉是農產品(14.94,0.00,0.00%),產品地域特征和消費地域特征比較明顯,這些特點決定了目前規模普遍較小。幾年前協會做過一個初步統計,國內粗精加工廠接近7萬家,產值過億還不到60家,而排在前幾位的均為茶葉進出口公司,出口茶絕大部分為毛茶,沒有品牌可言。
瓶頸與趨向
讓人欣喜的是業內企業開始越來越重視品牌,像君山銀針、竹葉青、更香和碧波茶業等,尤其是以碧波茶業為代表的茶葉企業從一開始就非常注重產品的品質與品牌。
1月25日,尚本清在電話中告訴本報記者,與幾年前相比,茶葉企業品牌缺失的問題很到了很大的改觀,近幾年來茶企越來越重視品牌。
王慶表示,市場經濟以后,茶業行業內的企業也就開始重視品牌了,中國茶葉要走向世界必須樹立品牌,這是今后的發展方向。
當然,在這個過程中,有很多瓶頸待破,他認為,首先是解決地域化生產問題;其次解決地域化消費的問題;再其次機械化程度需提高,當前企業規模過小,都是從原來茶廠改造過來,大部分機械化加工程度較低。
同時,他也表示,中國茶文歷史悠久,需要解決文化與經濟的關系,從經濟的角度必須工業化和產業化,但從文化的角這顯然是有沖突的,只能是少部分傳承文化,大部分工業化。
在王永看來,從有意識到建立品牌需要較長時間,當前所關注的是首先就要有品牌意識,在國外不管多小的企業,從一開始就重視品牌推廣。
顯然在這方面,山東日照碧波茶業有限公司具有一定的前瞻性,盡管目前產值并不大,但從一開始就注重品質與品牌,因而企業獲得了較快發展。
記者在采訪中獲悉,日照碧波茶業從一開始就意識到茶園的重要性,大力發展茶葉基地建設,截止目前,農戶加基地一起有1萬多畝茶園,其中,公司自有茶園1000多畝。
同時與其它中小茶業企業不同的是,該公司一開始就重視機械化生產,確保標準化和產業化。公司先后投入巨資按照ISO9001、14001國際質量體系和環保體系的標準要求建設有機茶標準生產車間10000余平方米。
1月22日,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山東日照碧波茶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明表示,他們從一開始就緊緊圍繞“做百年企業,創中國和世界名牌”發展戰略來作文章,首先保證茶葉質量,有了好的品質后,下一步就是加大品牌推廣。
[NT:PAGE=$]
數據顯示,2009年前10個月,湖南君山銀針茶業有限公司以銀針為主的“君山”品牌茶出口額達1500多萬美元,實現了30%的增長。小包裝品牌茶出口價高于大宗茶葉50%,帶動公司茶葉出口效益增長一成。
而幾年前,盡管君山銀針是中國十大名茶,但情況很不理想。2004年,君山品牌茶年產銷不到100萬元。也就在這一年,發生了轉折性的變化。為了不讓湘茶第一品牌陷于蕪雜,流落邊緣。湖南省茶業有限公司挖掘名茶資源,以400萬元將君山牌商標整合到旗下。接著,公司又長期租賃了君山島上所有傳統茶園,聯合岳陽市君山茶葉研究所、岳陽市君山銀針有限公司、岳陽君山銀針茶廠等相關企業,組建了獨家經營君山名茶的君山銀針茶業有限公司。
緊接著,打破地域限制建基地,制定君山品牌茶質量技術標準,以標準統一質量,實現規模生產。同時,為了讓名優產品系列化,湖南省茶業有限公司以參股、控股的模式,以“君山”為主力商標,加快整合湖南省內二線品牌。
顯然,品牌讓君山銀針得以“重生”,品牌重視與否,還是存在巨大差別,越來越多的茶企開始以不同的方式重視品牌推廣,這些或許會給中國茶葉帶來轉機。
CUBN記者 嚴碧華 北京報道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