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2009年城鄉經濟運行呈回升向好態勢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09年以來山西進一步加大投資力度,加快調產步伐,加強惠農政策的落實,經濟運行的穩定性、協調性、可持續性不斷增強,各種積極因素逐步增多,全省城鄉經濟運行總體呈現回升向好的態勢。
國家統計局網站2月23日消息,國家統計局山西調查總隊數據顯示,2009年以來,山西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三個發展”,圍繞“三保”目標,認真貫徹落實中央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一攬子計劃,進一步加大投資力度,加快調產步伐,加強惠農政策的落實,經濟運行的穩定性、協調性、可持續性不斷增強,各種積極因素逐步增多,全省城鄉經濟運行總體呈現回升向好的態勢。
一、全省經濟運行狀況及特點
(一)糧食生產因災減產
2009年,山西糧食總產量為94.2億公斤,比上年減產8.4%。分季來看,夏糧因災減產幅度較大,秋糧減產幅度較小。
1、夏糧總產量為21.29億公斤,減產16.4%。2009年冬小麥生產季節,山西遭遇了持續干旱、低溫凍害和病蟲危害等多種自然災害的影響,全省夏糧減產。據抽樣調查實測推算:2009年全省夏糧總產量為21.29億公斤,比上年減產16.4%,與2005年相比增加3.6%,仍是一個較好的年景。其中小麥總產量為21.11億公斤,比上年減產16.5%,小麥畝產為193.5公斤,比上年下降20%;夏雜糧產量0.18億公斤。
2、秋糧總產72.9億公斤,比上年減產5.7%。秋糧減產主要原因是受自然災害影響所致。一是旱情影響,2009年全省遭受了嚴重的春旱,多數地區推遲了春播,大秋作物的生長發育明顯晚于往年,加之入夏以來,全省降水量較歷年同期偏少,大部分地區的秋作物遭受不同程度的旱災。二是部分大秋作物病蟲草害較重。盡管8月中下旬以來,各地降水量增加,有效地補充了土壤水分,并使大部分地區旱象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但是受前期旱情較重的影響,全省秋糧作物減產已成定局。全省秋糧總產為72.9億公斤,比上年減產5.7%,其中玉米總產量為67.1億公斤,比上年減產1.8%。
(二)畜牧業生產平穩發展
2009年全省畜牧業生產克服了上半年畜產品價格持續下滑,畜禽疫病頻發等不利因素影響,綜合生產能力得到了提升,畜禽生產形勢呈現平穩發展的態勢。一是生豬存欄、出欄量穩步增長。據全省主要畜禽監測抽樣調查資料預計:2009年末生豬存欄為530萬頭左右,全年出欄肥豬為660萬頭左右,同比分別增長8%和13%以上。二是牛存欄量下降、出欄量增加,羊存欄量持平略增、出欄量大幅增加。2009年末,全省牛存欄為90.6萬頭,比上年減少3.2萬頭,下降3.4%,牛出欄34.6萬頭,比上年增加4.4萬頭,增長14.6%。羊存欄747.7萬只,同比增長0.5%;全年出欄肥羊430.1萬只,增長17.4%。三是家禽存欄量下降、出欄量增加。2009年末,家禽存欄6216.9萬只,比上年末減少1483.0萬只,下降19.3%。全年出欄肉禽7180.7萬只,比上年增加1335.2萬只,增長22.8%。家禽存欄下降的原因:一方面是2009年以來家禽產品價格低迷,養殖戶補欄積極性不高,另一方面是受雪災低溫及一些地方疫病頻發的影響所致。四是肉類產量增加。全年主要畜禽肉類總產量為70萬噸左右,同比將增長10%以上。全年豬、牛、羊肉產量分別為51萬噸、4.7萬噸和5.9萬噸,同比分別增長13%、12%和15%以上。
(三)農產品價格普遍上升,蔬菜價格漲幅較大
山西農產品價格自2009年三季度以來,一改持續下降的態勢掉頭上行,蔬菜、水果價格大幅上漲,生豬價格明顯回升。2009年山西農產品價格指數為100.43%,同比上升0.43個百分點。整個農產品價格走勢呈以下特征。一是糧食作物中小麥價格上漲,玉米價格小幅回落。2009年,全省糧食價格指數為100.92%,其中小麥價格指數為107.37%,同比上升7.37個百分點,玉米價格指數為99.75%,同比下降0.25個百分點。二是經濟作物中棉花和豆類價格上漲,油料價格微跌。2009年山西棉花和豆類價格分別比上年同期上升7.27和1.25個百分點,油料價格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32個百分點。三是蔬菜價格漲幅較大。2009年,全省蔬菜價格指數為109.67%,比上年同期上漲9.67個百分點。一至四季度呈逐季走高的態勢,特別是四季度上漲勢頭強勁,指數為113.78%。除個別品種外,大部分蔬菜價格漲幅均在10%以上。四是生豬價格明顯回升。豬肉價格扭轉了從2008年四季度到2009年上半年持續下滑的局面,從三季度開始反轉上升,四季度每公斤活豬的價格為11.30元,比二季度上漲2.34元,增幅為26.1%。
(四)宏觀經濟環境逐步改善企業生產經營企穩回升
1、山西企業兩大景氣指數同步平穩回升。據對山西1200多家企業的景氣調查結果顯示:隨著宏觀經濟環境的逐步改善,山西企業家對宏觀經濟運行的信心不斷增強,企業生產經營狀況不斷好轉,企業兩大景氣指數同步平穩回升。2009年1-4季度,山西企業家信心指數分別為91.2、99.2、111.1和117.2;企業景氣指數分別為89.3、102.4、113.8和114.8。兩大指數呈現逐季上升走勢。預計到今年1季度,兩大指數都將運行在120左右的景氣區間。
2、煤礦復產、改造工作的展開拉動山西主體產業迅速恢復。目前全省重組整合煤礦正式協議簽訂率達到98%,兼并重組主體到位率達到94%,采礦許可證變更已超過80%。隨著煤礦復產、改造全面展開,山西采掘業企業家信心指數呈現逐季上升走勢。1-4季度分別為94、104.4、135.5、149.1;企業景氣指數分別為87.6、93.2、142.7和155.7。
(五)全省居民消費價格低位運行,工業品出廠價格環比平穩,同比呈現由“逐月回落”轉為“回落縮小”之勢
1、全省居民消費價格低位運行,總體呈向上態勢。受全球經濟發展緩慢以及2008年價格高基數等諸多因素共同影響,2009年山西CPI呈現負增長的態勢,比上年下降0.4%。隨著國家宏觀調控一攬子計劃實施效果逐漸顯現,特別是受鮮菜價格大幅度上漲的影響,山西居民消費價格水平也呈現降幅不斷收窄、穩步向上的勢頭。分季度看,一季度下降1%,二季度下降0.9%,三季度下降0.6%,四季度上漲0.8%,從近兩個月看,11、12月份全省居民消費價格同比分別上漲0.9%、2.4%,環比分別上漲1.4%、1.3%,呈現為明顯的上行態勢。從八大類商品和服務項目價格觀察,呈現“三升五降”的運行格局,上升的三大類分別為:食品類價格上漲1.8%,煙酒及用品類價格上漲1.9%,醫療保健及個人用品類價格上漲1.1%;下降的五大類分別為:衣著類價格下降3.1%,居住類價格下降2.6%,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類價格下降0.5%,交通及通訊類價格下降2.2%,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類價格下降0.8%。食品價格不斷回升是全省CPI降幅不斷縮小的重要原因。2009年全省食品價格比上年上漲1.8%,其中鮮菜、鮮瓜果價格漲幅較大,分別上漲17.6%、9.9%,另外其他食品出現不同程度上漲。與全國及中部六省相比,1-11月全國CPI下降0.9%,山西下降0.7%,山西降幅小于全國0.2個百分點。在中部六省中,江西下降0.9%,河南下降0.8%,山西下降0.7%,湖北下降0.6%,湖南下降0.5%,安徽下降1.2%,山西降幅列第三位;在周邊5省區中,河北下降1.0%,河南下降0.8%,山西下降0.7%,內蒙下降0.5%,陜西上漲0.3%,山西降幅排在第三位。
2、工業品出廠價格環比平穩,同比呈現由“逐月回落擴大”轉為“9、10、11、12月回落縮小”之勢。2009年全省工業品出廠價格同比下降8.02%。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同比下降3.39%。從月同比來看,1-12月份,全省工業品出廠價格同比指數分別為:107.30%、104.91%、98.67%、94.30%、89.33%、85.79%、82.55%、80.70%、81.69%、85.19%、93.72%和99.62%,其中前8個月呈現逐月快速回落的特點,從9月份起開始出現較快回升;從月環比來看,全省工業品價格總水平走勢相對平穩,6月份以后各月基本呈逐月上漲趨勢,只有9、11月份環比略有下降;分類來看,生產資料出廠價格同比累計下降8.28%,生活資料出廠價格下降0.29%;從主要工業行業出廠價格變化情況來看,煤炭、焦炭、鋼鐵、電力四個主導行業價格指數走勢呈現漲跌互現格局,1-12月累計,煤炭開采和洗選業出廠價格同比上漲1.32%,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上漲6.74%,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同比下降16.84%,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同比下降21.68%。與全國及中部相比,1-11月份全國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為93.96%,同比下降6.04%,山西降幅為8.71%,高于全國平均水平2.67個百分點;分省看31個省(市、自治區)中除青海上漲0.5%外,其他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在31個省(市、自治區)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由高到低的排序中居第23位;在中部六省中,山西下降8.71%,低于安徽(下降8.15%)、湖南(下降6.85%)、河南(下降5.87%)和湖北(下降4.87%),高于江西(下降9.84%)。
(六)全省城鄉居民收入增速明顯放緩
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6.69%。2009年山西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3996.55元,同比增長6.69%,與上年同期收入增幅相比,回落了6.75個百分點,增速明顯放緩。從收入構成看,工資性收入為9741.38元,同比增長8.01%,增幅高于去年同期8.43個百分點,其貢獻率高達82%,影響可支配收入5.51個百分點,是拉動可支配收入增長的主要因素;經營凈收入為944.42元,同比下降3.95%;財產性收入252.39元,增長24.75%,增幅高于去年同期16.84個百分點;轉移性收入為4044.97元,同比增長10.68%,增速低于去年同期20.2個百分點,其貢獻率為44%,影響可支配收入增長2.97個百分點,分季度看,一季度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712.76元,增長7.5%、二季度為3145.61元,增長5.8%,三季度為3346.81元,增長6.36%,四季度為3792.81元,增長6.84%。全省城鎮居民家庭人均消費性支出為9355.1元,比上年同期增長6.23%。
2、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3.58%。2009年山西農民人均純收入為4244.10元,比上年增加146.86元,增長3.58%,與上年相比,增幅回落8.19個百分點,是近十年來增速較低的年份。從農民收入構成來看,一是工資性收入增長4.46%。全省農民人均工資性收入為1789.92元,比上年同期增加76.38元,增長4.46%。二是家庭經營純收入下降3.35%。全省農民人均家庭經營收入為1919.76元,比上年減少66.62元,下降3.35%.其中,來自第一產業的收入為1371.34元,同比下降7.47%;第二產業收入為38.94元,下降20.7%;第三產業收入為509.48元,增長11.94%。三是財產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保持較快增長。全省農民人均財產性收入為205.12元,比上年增加52.06元,增長34.02%;人均轉移性收入為329.29元,增加85.04元,增長34.82%。全省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性支出為3304.76元,比上年增長6.7%。
二、當前經濟運行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農業發展基礎不夠穩固。受自然氣候、市場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山西農業生產不夠穩定,特別是種植業生產難以擺脫“靠天吃飯”的被動局面。2009年,由于持續干旱,造成夏秋糧食產量較大幅度的減產,進一步暴露了山西農業生產的脆弱性,加強農業基礎地位、強化糧食安全不可掉以輕心。
2、企業生產經營的風險和挑戰依然存在。當前山西經濟發展正處在企穩回升的關鍵時期,經濟出現向好的勢頭,并不意味著困難時期已經過去,經濟回升的基礎還不穩固,企業生產經營運行質量依然不高。一是產品銷售仍在低位運行。企業問卷調查中,顯示產品訂貨指標繼續在低位運行,雖然各級政府推出的拉動內需刺激經濟計劃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外需不足影響,但總體來看產品訂貨依然不足,成為影響企業生產的首要因素。二是企業經營效益仍然不高。雖然企業的生產經營狀況開始出現了好轉跡象,但受市場需求和價格因素影響,本省企業經濟效益仍處于低位運行狀態。三是企業流動資金依然緊張。2009年1-4季度,山西企業流動資金景氣指數一直處于低位,分別為:65.6、65.3、69.1和70.1,表明山西企業流動資金依然短缺。
3、城鄉居民增收難度加大。一是去年下半年以來山西很多煤礦停產關閉,企業經營成本提高,用工需求下降,使得農村剩余勞動力無法有效轉移,工資性收入增長難度加大;二是受糧食減產和部分農產品價格走低影響,依靠農產品拉動農民收入增加難度較大;三是由于企業開工不足和經營效益普遍不佳,地方財政收入下降,職工增資較為困難。
三、幾點對策建議
隨著各級政府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政策效應的逐步顯現,2010年全省經濟將會進一步回升。但同時山西企業經營還面臨著諸多困難,經濟形勢依然比較嚴峻,回升基礎尚不穩固、不平衡,為此,山西要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要求,根據山西經濟的新形勢新情況進一步提高政策的針對性和靈活性,提高經濟的質量和效益,努力實現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預期目標。
1、扎實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大力推動山西轉型發展,強化綠色、循環、低碳經濟理念,扎實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在轉型中保安全、促和諧、增后勁、惠民生,抓緊完成煤炭企業兼并重組整合,大力發展新興產業,扎實推進節能減排,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實施生態興省戰略,要毫不松懈、扎扎實實地抓好安全生產,特別是煤礦安全生產,確保安全發展。
2、加大投入力度,努力促進農業穩定增產。要增加對“三農”的投入,確保各級財政對農業投入的增長幅度高于經常性收入的增長幅度;進一步完善農業補貼政策,提高補貼標準,擴大補貼范圍,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認真落實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小麥、玉米)的政策措施。穩步推進中低產田改造,繼續整合資金,重點在糧田面積較大縣實施中低產田改造,繼續抓好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實施灌區節水改造,加強農業生產資料供應,穩定農資價格。
3、優化環境,創新服務,加大對企業貸款的幫扶力度。在嚴格控制低水平重復建設的同時,大力扶持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準入標準的行業項目和龍頭企業,積極主動為有市場、有效益、前景好、有利于增加就業的企業提供必要的信貸支持。一是可以篩選出產品市場好、企業信譽好、經營者人品好的中小企業與金融部門對接,在解決中小企業流動資金貸款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二是要加快建立山西中小企業擔保體系,全面開展地方小額貸款公司試點,完善信用評價體系,進一步拓展中小企業信貸融資渠道;三是要加強對企業的監管力度,完善有利于企業融資的體制和機制,防止惡意拖欠貨款、工程款等現象的發生。
4、落實好各項增收政策,努力增加城鄉居民收入。一是及時落實山西各項增加收入政策,確保居民收入的增加。建議省委、省政府采取有效措施,確保各項增資政策在全省各市縣能落實到位,進一步提高中低收入、特別是離退休人員各項補貼水平。二是積極促進就業。增加就業是增加城鄉居民收入的重要渠道,也是擴大消費的主要途徑。當前,山西正處于勞動人口就業高峰期,就業的供需矛盾十分突出。要千方百計增加就業崗位。繼續增加用于公共設施包括大型農田水利設施的投資,吸收一部分就業;盡力穩定現有就業崗位,采取減輕企業稅率等積極措施,減少各項檢查和審批,減輕企業負擔。三是鼓勵以創業帶動就業。完善高校畢業生到基層、農村和中小企業就業的優惠政策,健全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對城鄉就業困難人員特別是零就業家庭實行優先扶持和重點幫助。
(程笛 編輯)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