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大通李晶認為:中國農業對通脹影響在短期
鉅亨網新聞中心
摩根大通董事總經理李晶表示,雖然豬肉價格上漲以及洪災是推高消費物價指數的重要因素,但她預計這些因素只會引發短期的通脹效應,年內剩余時間國內供應將逐步回歸正常。
據中國證券報8月16日報道,摩根大通董事總經理兼中國證券和大宗商品主席李晶昨日表示,中國的通脹于7月份升至3.3%。自6月中旬以來的豬肉價格上漲以及洪災導致蔬菜和糧食種植中斷,是推高消費物價指數的重要因素。然而,相對于2007-2008年的情況(食品價格上漲帶動消費物價指數于2008年3月達到8.7%的高位),她預計這些因素只會引發短期的通脹效應,年內剩余時間國內供應將逐步回歸正常。
她解釋說,上述判斷的原因是秋糧的種植面積增加預期令全年的糧食總產量向好,以及政府對豬肉市場的干預力度加大,以防價格極度波動。有鑒于此,近期國內及國際糧食生產中斷對中國主要食品行業的影響似乎相對溫和,而且影響時間較短。在經歷了上半年的嚴峻形勢之后,豬肉行業正在受益于生豬價格的上升周期。
李晶認為,下半年豬肉價格的周期性上漲將使上游的肉類加工行業受益。
近幾周,豬肉批發及零售價格有所反彈。7月份,豬肉批發及零售價格(里脊肉及排骨)已上漲7-8%。鑒于豬肉在食品成分中的占比達到9.26%,而食品占消費物價指數籃子的約三分之一,因此豬肉價格上漲將導致7月份的消費物價指數上升約0.24%。年初豬肉價格大幅下跌,上半年整體呈現較大波動。自4 月份以來,政府5 次采取市場干預,通過提高豬肉庫存為價格提供支持。然而,因豬肉的冷凍壽命約為6 個月,儲備的豬肉未來幾個月可能流入市場。另一方面,9 月份是傳統的豬肉需求高峰期,這將為需求面提供支持。綜合這些因素,豬肉價格的前景并不明朗。自年初以來,供應鏈上游的生豬價格的波幅甚至更大。僅在上月,豬肉價格就上漲16%。盡管如此,目前的價格相對于歷史水平仍屬溫和,生豬養殖商的盈利水平仍然偏低。鑒于政府目前擁有大量的凍豬肉,且通脹已超過3%的紅線,預期政府將于未來數月出售凍豬肉,緩解通脹壓力。
此外,盡管蔬菜價格大幅上漲(7月份以及8月份前兩周分別較6月份上漲11.3%及3.4%),但專家表示由天氣造成的供應中斷應只是暫時現象。因產品組合的批發價格變動相對較小,而出口價格基本按合同執行,大型多元化農場的盈利所受的影響可能有限。溫和的食品價格通脹往往能提升超市的銷售及利潤率。除近期肉價上漲外,過去數周食品價格大致保持平穩。
李晶認為,除大豆(在中國歸類為糧食)之外,中國的糧食市場相對不受國際環境的影響,因為中國的糧食主要用于自給,且國內價格受政府管治。然而,因玉米進口價格偏低,且國內供應趨緊,中國2010年的玉米進口大幅增加。根據美國農業部發布的報告,截至7月22日止年度,中國總共訂購120萬噸美國玉米,而09年從美國進口的玉米總量為50,000噸。在過去數月,中國產生少量玉米凈進口。盡管中國的玉米進口量或將增加。但短期內不會出現大規模的玉米凈進口。中國的自給政策反映進口主要用于補足國內供應缺口,以及抑制國內價格上漲。在此背景下,全球玉米價格將受到中國采購的支持。
(王敏 編輯)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世華財訊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若資料與原文有異,概以原文為準。
世華財訊資訊中心:editor@shihua.com.cn 電話:010-58022299轉235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