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國際股

〈五中全會〉五中全會力促經濟發展和改革新動力

鉅亨網新聞中心


中國下一個五年怎么走,自然是全世界的焦點。為期四天的十七屆五中全會于18日閉幕,會后發布的一份淡化GDP目標值的公報,吸引了公眾的目光。對于承上啟下的十二五規劃,關注中國問題的觀察家們頻頻用“第三次轉型”和“第二次改革”,來闡述十二五規劃的重要性和非同尋常的意義。

公報對經濟方面的著墨點并未有過多的新提法,從中還很難概括出“十二五”規劃的全貌,但這并不影響我們對于中國未來五年,圍繞發展戰略期集中發展經濟的共識。相反,大眾更期待對于如何轉變發展經濟模式,如何統籌兼顧協調發展以及如何較快增加居民收入等關鍵問題上,能有實質性政策和指導意見出臺。當然,這仍需要仰賴于未來政府工作的進一步貫徹和落實。


期待突破和落實

中國經濟未來五年的核心任務仍將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為此,公報中提到的今后五年的社會發展目標,首要任務仍然是經濟平穩較快發展。這一中國過去三十多年貫徹改革開放的根本方針,將在未來五年得到延續,但公報中并沒有像之前的十一五規劃那樣,提出具體的諸如GDP翻一番,以及單位GDP減排下降20%的目標。這一弱化被輿論解釋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提法。增長代表著增量,而發展除了有總量的增加,還要有結構的優化。當然,轉變發展方式這一提法早在十七大的報告中已經被提出。

中國在十一五期間經濟快速發展,年均GDP超過11%,遠超8%的政府工作目標。但是,過快增長也使得政府調控經濟的難度有增無減,為燙平經濟增速的波動,以行政干預為主的調控方式頻頻出臺,這種方式雖然幫助中國在GDP總量上超過日本位居世界第二,但其延續性令人擔憂。中國總理溫家寶曾在多個場合強調,中國經濟的不協調、不平衡、不穩定和不可持續。

公報將擴大內需作為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前提,在未來五年的經濟發展規劃中得以強化。公報中提出,在消費、投資和出口的協調拉動經濟增長局面上,把消費提前并作為拉動經濟中首要動力,希望創造增長的新局面。實際上,擴內需促消費這兩年談的非常多,但效果有限。刺激消費的效果并不被長期看好,這也使得擴大內需更需要有遠見的措施出臺。

在全會發布公報的同時,國務院公布了關于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節能環保和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和高端裝備和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車等七大產業將作為戰略新興產業,將納入國民經濟發展規劃。決定提出,至2015年國家將致力于把產業的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提高至8%,2020年提高至10%,目前這些產業的基礎比較弱,占比在2%左右。為此,國家勢必需要大量的財政投入來支持這些在初期較為“昂貴”的產業的發展,而且還要為這些產業的市場騰出空間,但這些產業是否會重復此前的低水平重復建設,產能過剩以及出現央企瘋狂占據市場份額的行為,仍值得重視。房地產業也是國家的支柱產業,但支柱地位令這一行業的調控屢戰屢敗。

如果說中國經濟是一架超大型飛機,那么,民生問題就是飛機的兩翼。中國在財富積累的初級階段用的時間逐漸縮短,中國經濟的第一個10萬億用10年時間,第二個用了5年,第三個用了2年。但民生支出在GDP中并沒有出現級數中的增長。換言之,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中,面向民眾的部分有限,而高物價、高房價令國民幸福指數不如從前。中國用富有爭議的方式積累了大量的外儲和GDP,但隨著中國人均GDP接近4,000美元,國民對政府治理經濟的訴求越來越高,如何讓國民幸福并且有尊嚴的活著,似乎很容易觸及到司空見慣又難以有成效的各種體制問題。

破解各種難題和推進改革仍然是要以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為前提。盡管如此,中國經濟表現仍引導著全球經濟的情緒。中國經濟這只巨象未來如何舞動仍令全世界期待,而推進社會體制和政治體制的改革,則是讓這只大象平衡舞動的另一有力支撐!

“三駕馬車”應齊頭并進

過去三十年的成長能夠支持中國經濟和社會未來的成長嗎?這個問題可能一時間很難有確切的答案,一個國家要持續的平穩的運行下去,僅有經濟好顯然是不夠的。否則,擴大內需和保障改善民生不會一前一后出現在公報中的重要位置。但是,長期以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使命,使得經濟這架馬車奮力前進,社會體制和政治體制改革則相對滯后。近期胡錦濤和溫家寶關于推進政改的講話,再一次把這些根本性為題推到了風頭浪尖上。

在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導致中國經濟急速下降之后,擴大內需的計劃被提上議事日程,而擴內需的核心就在于提高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提高消費水平的前提是增加收入或者降低公眾在社會保障中的支出,國企收入水平可以行政干預,如何讓私人企業加工資則需要依靠市場手段。中國的社會保障市場目前還只能是做到低層次的覆蓋,而日益加大的貧富差距,城鄉兩個市場無法統籌,戶籍制度導致的人才流動限制,就業難以及教育機會均等問題等等。可以說,隨著經濟總量的提高,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對社會發展的要求有明顯的提高,而社會體制的轉型往往又要依靠經濟的推進。

只有堅持改革,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才能使得過去多年積累財富的基礎變得更加鞏固。換句話說,過往 “兩高一資”的模式,推高了中國GDP,但也損害了未來經濟增長的基礎,如果缺乏繼續鞏固財富增長的能力,更多的社會和政治體制改革就難以推進。這也就是上述提到的哪個問題,除經濟外,其他兩匹馬車必須加入齊頭并進的隊伍當中。

縱覽公報發現,經濟可持續發展問題仍然高于社會發展和政改問題,調整經濟發展的手段和方式,被認為同樣可以致力于推進兩大領域改革。公報中提出,必須以更大決心和勇氣全面推進各領域的改革,首先是大力推進經濟體制改革,積極穩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以及加快社會體制改革等。改革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強大動力,缺乏自我改革的勇氣,就不可能實現既定的目標,愿景也只可能是遠景了。那么推進改革的決心從何而來?

據知情人士透露,本次十二五規劃,將不僅僅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內容,它還將觸及多個關鍵領域的改革。從中國過往歷史看,三十余年的改革實踐證明,中國的每一次經濟騰飛都與改革領域的狂飆突進密不可分,但應對危機中出現的“重發展、輕改革,重政府、輕市場”的趨勢有所抬頭,加上外部改革示范效應的減弱,導致一些多部門的綜合性改革成效不大。諸如壟斷行業改革滯后,財稅體制改革未能如期啟動,針對節能減排采取的限產、限電等做法,遭受到了來自社會公眾的強烈質疑。造成這種局面的主要原因就是經濟體制想要縱深推進,但政治體制改革確是有彈性和選擇性的,久而久之就會形成經濟體制改革的難以向深層次推進和政治體制改革相對的滯后,導致沉淀出不合理的利益關系,想要再推進難度就會更大。聯想起溫總理在接受CNN訪問時提到推動政改的“風雨無阻”,“至死方休”,為此,有理由期待政改的前景。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五中全會的重點和熱點還包括高層人事變動。早在五中全會之前,對于涉及未來兩代國家領導人交替的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輿論普遍充滿了期待。在公報之后,最受媒體關注的并不是經濟話題。點擊國內各大網絡媒體,全會決定增補習近平為軍委副主席的消息,則成了各大媒體的頭條。中共將在2012召開十八大,在此之前需要安排好接班人選,使得現有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戰略得到順利延續,上述信息使得普遍的預期得到的了進一步的印證。

五中全會,因寄予太多的期待,思考越多其內容就會變得駁雜起來。如何走進和破解改革的縱深領域,“三駕馬車”如何齊頭并進,仍有太多可思考的空間。不過,此次會議主要是針對未來五年的工作規劃,由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員會作報告,會議審議通過關于制定“十二五”規劃的建議。換言之,這份公報的內容主要是針對如何制定未來五年規劃提出建議,具體的規劃需要等到明年三月的人大會議上通過后再向社會披露。

(陳洪亮 撰稿)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世華財訊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若資料與原文有異,概以原文為準。
世華財訊資訊中心:editor@shihua.com.cn 電話:010-58022299轉235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