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攻伊造就IS崛起 布萊爾12年後首認錯 政敵批政治化妝

鉅亨網新聞中心


图片说明

布萊爾在CNN專訪中認錯。  圖片來源:香港文匯報


美國及英國2003年揮軍伊拉克,推翻薩達姆(海珊)政權,卻令當地陷入10多年的亂局,至今仍未擺脫苦難,更慘被極端組織「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蘭國」(ISIS)蹂躪。過去12年來一直為伊戰辯護的時任英國首相布萊爾,在昨(25)日播出的美國有線新聞網絡(CNN)專訪中,首次承認攻伊決定錯誤,亦可能是ISIS崛起原因之一,但否認推翻薩達姆有錯。道歉適逢英國關於伊拉克的獨立調查報告有望出爐,有政敵批評布萊爾搞「政治化妝」自鋪下台階,布萊爾的發言人則聲言他一直有類似說法,並未改變立場。

香港《文匯報》綜合外電消息,布萊爾多年來一直堅持攻伊正確,今次是他首度改變立場。他承認當年接獲的情報有誤,最終沒如預期般發現大殺傷力武器,為當年情報失誤、計劃失當和沒顧及「推翻政權的後果」致歉。不過,他強調推翻薩達姆沒錯,「即使到了今天,他不在也總比繼續在位好」。

ISIS在伊拉克西北部攻城掠地,布萊爾承認當年有份推翻薩達姆的勢力要負上一定責任,但同時認為2011年「阿拉伯之春」亦有其影響,又提醒各界不應忘記真正造就ISIS崛起的是敘利亞內戰。

布萊爾又引用伊拉克、利比亞及敘利亞三地現時局勢為例,說明目前仍不能為西方介入政策的成效下定論:「我們介入伊拉克並部署駐軍;介入利比亞但沒部署軍隊;沒介入敘利亞而僅要求政權交替。在我看來,即使我們的政策未能取得效果,也不見得其他策略會更好。」對於被批評為「戰犯」,怪罪情報失誤的他強調當時只是在做個人認為正確的事,事件對錯世人自有公論。

不過英國傳媒對布萊爾的「道歉」不以為然。《星期日郵報》直斥布萊爾是好戰分子,批評他當年危言聳聽,把英國捲入戰爭,在訪問中道歉亦沒完全道出真相,只是精心計算的「戰術撤退」。英國廣播公司(BBC)政治記者沃森亦指,布萊爾拒絕為推翻薩達姆道歉,顯示他仍在為侵伊作辯護,形容這屬「有限度的道歉」。

英國就攻伊一事的調查據報即將完成和公開,蘇格蘭首席部長斯特金批評布萊爾此時才出來道歉,明顯是別有用心。布萊爾辦公室發言人否認這次受訪是為了在遭批評前「先發制人」。布萊爾亦正接受當局調查,解釋在美國與利比亞前領袖卡扎菲談判中扮演的角色。

布萊爾首次承認揮軍伊拉克屬錯誤決定,時任內政大臣白文傑同日亦於《星期日郵報》發表文章,指當年曾警告布萊爾,美國一直未妥善計劃推翻時任伊拉克總統薩達姆後的重建策略,但兩國最終仍草率出兵。

白文傑在文章中透露,內閣當年就攻伊開會時,自己雖然贊成開戰,但時任美國副總統錢尼及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均沒就薩達姆倒台後的戰略提出具體方案,認為布萊爾只是基於信任及英美的外交關係,才會跟華府站在同一陣線。

美英聯軍推翻薩達姆政權後採取「去復興黨」策略,徹底瓦解原政府,但事後無法建立有效運作的新政權,造成權力真空,恐怖分子乘虛而入。白文傑強調並非要布萊爾承擔整個內閣的責任,認為眾閣員當年均高估英國對華府的影響力,批評美國不願聆聽英國意見。

英國政府2009年成立委員會調查攻伊一事,但委員會至今未有邀請白文傑作證,他坦言對此感不解,亦不知道委員會有否把戰鬥結束後的重建計劃視為重點調查項目之一。  (接下頁)

[NT:PAGE=$]

香港《明報》綜合報導,布萊爾公開宣布就伊拉克戰爭犯下的部分錯誤道歉,適逢調查英國政府在伊拉克戰爭角色的《齊爾考特報告》延宕多年後,近日終於傳出有望下月出爐。蘇格蘭首席大臣斯特金立即指摘布萊爾欲搞政治化妝,她在Twitter上寫道:「布萊爾的政治化妝工程已經開始,但國家仍在等待真相。齊爾考特報告拖延是醜聞。」

布萊爾任內曾就攻伊情報爭議展開調查,但公信力飽受質疑,白高敦接過相位後,2009年委任樞密院顧問齊爾考特(John Chilcot)重新調查,原本預計一年內完成,但斥資數億英鎊後拖延至今仍未公布。早前一份美國時任國務卿鮑威爾2002年初向總統小布希匯報英國會支持攻伊的備忘曝光,與布萊爾自稱2002年初仍未獲悉攻伊計劃的講法不符,令要求公開報告的輿論升溫。

報告遲遲未面世一大原因是依法須遵守「麥克斯威爾化」(Maxwellisation)條款,即讓布萊爾等潛在受批評對象預先知悉批評內容並作回應,然後才公開。齊爾考特稱已在9月收到最後一批回應,消息指他或會在下月3日前向首相卡梅倫提出時間表,最快下月公開報告,但確切日期待定。

伊戰令布萊爾聲名大跌,不少黨友背棄他。現任工黨黨魁科爾賓8月曾聲言,倘若報告指證布萊爾犯下戰爭罪行,將支持要他接受審訊。當布萊爾攻擊科爾賓接任黨魁會令工黨流失選票時,其任內副手彭仕國反指工黨遭選民離棄的真正原因是伊拉克戰爭。

伊戰決策期間任內政大臣的白文傑昨日向《星期日郵報》回應布萊爾道歉時則稱,自己雖然支持攻伊,但對布萊爾當年盲目跟從華府意向有保留。

ISIS肆虐後,西方輿論開始爭論這是否當年攻伊種下的惡果,布萊爾接受CNN訪問時含糊其辭,一邊承認這個觀點有些道理,一邊又強調有「阿拉伯之春」等其他因素。不過,不少觀察家認同,美英重建伊拉克不力,與ISIS等極端勢力坐大息息相關。

美國為首的盟軍2003年發動伊拉克戰爭,推翻獨裁者薩達姆,並沒有如小布希所言般為當地帶來穩定的民主,反而混亂頻仍。ISIS前身是在伊戰後肆虐伊拉克的蓋達分支,德國《明鏡周刊》曾引述消息指,ISIS是得到復興黨(薩達姆生前領導政黨)的餘孽支持才能坐大。一些分析家認為,英美在推翻薩達姆後拒絕任用前朝官員,又坐視什葉派掌控政局後打壓遜尼派(復興黨本身是遜尼派為主),迫使這些本來可以協助穩定政局的人員寧願倒向ISIS等恐怖組織。

隨「阿拉伯之春」爆發的敘利亞內戰,成為ISIS拓展勢力的溫牀,不過ISIS在去年初攻陷伊拉克重鎮摩蘇爾後才打響名堂,當時伊拉克政府軍不堪一擊,直接令培訓他們的美英政府飽受抨擊。ISIS崛起背後有多少受伊拉克戰爭的後遺影響,從伊戰時英國內政大臣白文傑質疑布萊爾未等到華府提供「後薩達姆時代」重建方案就盲目支持攻伊,也許可略窺一二。

撐侵伊多年突轉軚

2004年在下議院發言:「我不會為此道歉,我相信這是正確的。」

2007年受訪:「我不認為應就伊戰道歉,反而應感到光榮。我不應為策動汽車炸彈襲擊的人承擔責任。」

2007年辭任首相時:「我可能有錯,但這對國家是正確的。」

2009年受訪:「(假如早知沒大殺傷力武器),我仍認為鏟除薩達姆正確。」

2010年推出回憶錄:「我不能就此道歉,只希望為悲劇中死亡的人作點補償。」

2013年受訪:「不,我怎會為鏟除一個大魔頭感到後悔?」

2014年個人網站撰文:「若『阿拉伯之春』發生時薩達姆仍在執政,他將帶領軍隊在中東掀起大規模教派戰爭。」

資料來源:香港文匯報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