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價上漲比房價上漲影響更大
鉅亨網新聞中心
國內物價普漲,各個部門對于通脹問題終于不再否認。國家發改委主任張平日前在“全國煤炭工作會議”上表示,估計今年的物價指數升幅比3%要稍為高一點,這是國家有關部委負責人首次表態承認今年通脹率將超過3%的警戒線。他更不諱言:“年初國家制定的物價漲幅目標是3%,但現在看來,比我們想象的要嚴峻一些。”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馬德倫日前也表示:“作為中央銀行來說,對于通脹的風險,始終保持高度警惕,不會放任通脹的出現。”
在中國的語境下,官員們認可通脹,意味著通脹問題可能已很嚴重。這不禁令人想起今年“兩會”前溫家寶總理與網友交流時對通脹的表態,他當時說:“我從幾十年的政治生涯中懂得,兩個問題可以危及到社會的穩定以致政權的鞏固,一個是貪污腐敗問題,一個是物價問題,我是從這樣的高度來看待物價問題的。”然而,從今年的主流輿論看,警惕通脹從總理的個人意識轉化成政策部門的集體意識,看來是費了不少周折的。
今年以來,反映物價的CPI不斷走高,市場普遍預期,10月CPI很可能突破4%,而中國央行將推出進一步的緊縮政策。對于普通百姓來說,他們現實生活中的物價上漲體驗,要比抽象的CPI數據來得更高、更真實。
大范圍的、較大幅度的物價上漲顯示,通貨膨脹已經現實地來到我們中間。它已經不是什么通脹預期,而是活生生的現實。在當前中國仍是負利率的情況下,較高的通脹無異于是對老百姓征收“通脹稅”,對普通百姓的生活影響極大。
就筆者所見,已經有很多普通家庭開始縮減日常開銷了,因為他們手中的鈔票開始迅速變得“毛”了起來,家庭主婦們抱怨,同樣的錢,現在可買到的東西大大減少,小白領們也不敢像往年一樣隨意添加換季衣物。
很顯然,物價上漲比房價上漲對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影響更大,因為物價與百姓的生活休戚相關,涉及生活的各個方面,而且影響的是最底層百姓的生活;而房價上漲只是資產泡沫,對于有房者和現有城市居民,沒有多大關系。
如果收入增長足夠快,那么普通人對通脹的承受能力會增強一些。但居民收入增長的情況并不樂觀。以統計局今年前三季度公布的經濟數據為例,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長10.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10.5%,如果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只有7.5%。要指出的是,國內居民收入增長一向慢于經濟增長,顯示我們的經濟增長并沒有很好地轉化成居民的收入和財富。收入增長跑不過GDP,而通脹在后面快速追趕,居民的實際可支配收入增加也變得極為有限,就像一碗肉湯被兌得越來越稀。
更讓人擔憂的是,當前的漲價還不是全部。資源價格改革和稅制改革,像兩頭漲價的老虎,正在前面等著我們。資源價格改革醞釀已久,在結構調整、節能減排背景下已不能不推,但在當前環境下,資源價格改革就意味著漲價。稅制改革表面上看是結構性調整,有增有減,但增稅的種類顯著多于減稅的種類,房產稅、資源稅、環境稅、社會保障稅等全都“虎視眈眈”。
在全球流動性過剩、大宗商品漲價、資源價格改革以及增稅的環境下,中國無異進入了一個穩定通脹的階段,這也是普通百姓必須面對的“加稅”時代。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