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澳洲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國際股

盡力達成可承受通脹水平社會共識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0-01-13 10:07


把CPI上漲等同于通貨膨脹,是個認識誤區,實際上,在經濟正常增長的過程中,價格水平上漲本屬正常。有效管理通脹預期,就是要穩定通脹的“心理”預期,以達成對通脹可承受水平的社會共識。可承受水平并非實際通脹水平,拉大實際通脹水平低于與可承受通脹水平之間的差距,對于控制通脹的心理預期非常有利。

大量理論和實證研究顯示,惡性通脹一般發生在經濟危機后兩到三年的時間內,所以對通脹惡化過程中的各種因素,特別是通脹預期非常到位的提前管理,是防治通脹形勢惡化的關鍵。2010年,我國雖然不會出現通脹惡化,但由于經濟增長形勢與2009年面對的通縮局面完全不一樣,國內外又存在許多新增的通脹因素,通脹預期的壓力在漸漸增大,所以著手通脹預期的管理非常必要。

有效管理通脹預期,首先要穩定通脹的“心理”預期。而穩定通脹心理預期,需要注意兩個方面。首先,需要達成經濟應有對通脹的可承受水平的社會共識,矯正一些影響心理預期的認識誤區,并且讓社會逐漸接受。以筆者之見,中國經濟可承受比4%更高的通脹水平,比如5%或者6%,拉大實際通脹與可承受水平的關系,隨著經濟和收入水平的不斷增長,更有利于穩定“心理”預期,達到通脹預期管理的預期效果。

討論通脹,一直有個誤區,即把CPI上漲與通貨膨脹等同。實際上,并不是CPI上漲就是通貨膨脹。每個經濟體都有一個通脹可承受的水平。在經濟正常增長的過程中,價格水平的上漲本屬正常。只要CPI上漲在可承受的水平之內,通脹的形勢都應是溫和的、正常的。


在CPI經歷了2009年下半年連續5個的月環比正增長以后,年底CPI已同比轉為正增長。2010年隨著經濟增長穩定態勢,總需求推動的經濟增長,價格水平一定隨之進一步上漲。如果不改變“CPI上漲與通貨膨脹等同”的看法,特別容易強化人們的通脹心理預期,使消費者行為和生產者行為提前改變,抵消通脹預期管理的政策效應,使具有一定迫切性的要素價格機制改革卻步,不得不提前進入實質性通脹控制,人為加劇經濟的大起大落。

區別CPI正常上漲和通貨膨脹惡化在本質上的不同,對通脹因素作更詳細的分類分析,引導并提升社會各界對通脹新增因素與通脹形勢的“正常變化”、“可承受水平之內的變化”或者“惡化”的判斷能力,有利于推動社會形成正確的“通脹心理預期”,進而提高通脹預期管理和通脹控制政策的效率。

其次,可承受的通脹水平,當由收入增長水平來決定。這些年來,中央政府政策一直強調要把通脹控制在4%的水平之內,雖然 “CPI上漲等同于通脹”的論調在誤導通脹預期,全社會卻并沒有形成4%是 “中國經濟可承受的通脹水平”的共識,但是4%應被理解為政府確認的最近年份的中國經濟可承受的通脹的水平。CPI是價格水平,價格水平的上漲帶來可支配收入中消費支出的增加,只要收入增長水平上漲超過價格上漲的水平,增加消費支出就是可承受的。筆者相信,4%的通脹的政策目標,應是綜合考慮了前幾年城鄉收入增長水平,特別是農村收入增長水平所確定的可承受通脹水平。

當然,可承受水平一成不變地停留在4%的水平上,也是不現實的。筆者認為,收入水平的提升應能提高對通脹的承受能力。而2010年的經濟應比2009年有更強勁的增長,平均收入水平保持9%以上的增長完全可能。故而,中國經濟可承受的通脹水平似可調整為5%或6%。

我們注意到,2006年以來,在一系列惠農政策推動下,所有農業稅費基本免繳,生產資料價格補貼力度加大,9年義務教育學費全免,農產品價格機制的調整,促使農村收入水平整體提升。2007年至2008年,農村收入水平都超過了7%的增長幅度。2009年,農村人均收入首次超過5000元,收入增幅達9.2%。城鎮收入水平增長這幾年始終保持在8%至9%左右,2009年達到了9.3%。考慮到眼下正在加大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力度,平均收入水平的增長是可以預期的。

需要格外警覺的是,由于翹尾因素,只要CPI環比達到1%至2%,2010年的同比CPI數據很容易達到3%至4%,接近原來設定的通脹目標,這可能會先惡化了心理壓力,加大通脹預期管理的難度。此外,2010年還有一些新的通脹因素,比如資源稅調整后會帶來最終消費品價格的上漲,水、電、油、土地等等其他要素價格機制的調整對價格水平的機制性影響,以及2010年較大可能的輸入型通脹的新增因素,比如大宗產品價格更大的上漲幅度,資本更大規模的流入等等,都會在翹尾影響之上加大CPI突破3%甚至4%的壓力。因此,合理提高可承受通脹水平,可以提高了通脹的心理預期水平。

還需要強調的一點是,可承受水平并非實際通脹水平。CPI在上升過程中,翹尾因素以及許多新增要素可能混合推動CPI上升的階段,拉大實際通脹水平與可承受通脹水平之間的差距,使實際通脹數較大比例地低于預期,這對于控制通脹的心理預期其實非常有利的。

由此,在通脹預期管理的過程中,我們可以配套一些政策。比如,通過各類媒體開展普識性的“可承受通脹水平”的教育和討論;考慮明確工資與通脹掛鉤,特別是明確低保退休人員的收入與通脹掛鉤的政策;適時解決價格上漲對生活水平實質性影響的問題,減低社會對通脹的擔心,淡化社會對通脹的關注。統計局發布通脹指標CPI的數據時,可嘗試分開發布翹尾影響和新增要素的影響的內容等等。

國際上,對所謂核心通脹與非核心通脹的分類,作用也在于減低“心理”預期。石油價格對于美國人生活的影響,無論怎么估計都不為過。與食品衣服價格的影響一樣,油價與日常工作和生活緊密相關。就是因為影響大,把石油價格剔出核心通脹,也就將石油剔出了通脹的核心影響,所謂影響人們生活的核心通脹水平,于是就降下來了,心里安慰的成分非常大。

筆者意思,分離翹尾因素與新增因素,比劃分“核心”和“非核心”,更符合中國實際,也更符合2010年通脹形勢變化的需求,更有利于通脹預期的管理。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