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關鍵時期的戰略方位
鉅亨網新聞中心
中國CPI上漲連創新高,保增長、調結構、管通脹難度加大。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應對國內外諸多挑戰、利用好戰略機遇期的唯一路徑,最為關鍵的是要實現新的突破。
據新華社12月11日報道,看世界,人類即將邁入新世紀的第二個十年。
看中國,“十一五”發展正在精彩收官,“十二五”發展即將昂首啟程。
一個矛盾交織的時代已經開啟——
看世界,美日的“量化寬松政策”,正把本已泛濫的全球流動性攪得“翻江倒海”;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歐債難題,使本不明朗的世界經濟復蘇又蒙上一層陰影。
看中國,CPI上漲連創新高,保增長、調結構、管通脹難度加大。
世界形勢發生新變化,中國發展面臨新課題。
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黨中央綜合判斷國際國內形勢后指出,中國發展仍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
機遇改變中國,機遇改變你我:新世紀頭十年的發展成就昭示,找準歷史方位、抓住戰略機遇,是掌握主動、贏得優勢、擁有未來的關鍵
486.1公里——
2010年12月3日,一輛掛著“和諧號”標志的中國列車,在京滬高鐵刷新了全球鐵路最高運營時速記錄。世界的目光再一次聚焦中國的高鐵速度。
集世界最先進的4種技術,中國人創造出獨一無二的高鐵品牌,5年時間,就走完國際上40年高速鐵路發展歷程。
“中國高鐵的成功在于把握了全球高鐵技術突飛猛進的‘時代機遇’,做好‘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中國工程院院士、國網電力科學院名譽院長薛禹勝說。
如同高鐵之快,在中國的土地上,新世紀的頭十年,變化來得太快——
這是國力快速增強的十年:2000年,中國GDP為近9萬億元;2009年,這個數字達到33.5萬億元。期間的增長,遠遠超過了黨的十五大提出的在新世紀“第一個10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的目標。
“本世紀的頭十年,黨和國家成功抓住了重要戰略機遇期,取得了舉世公認的巨大成就。”在中央黨校原常務副校長鄭必堅看來,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的、黨的十七大報告又重申的關于“中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的估量和部署完全正確。
機遇十分寶貴,機遇來之不易,機遇稍縱即逝。
一個個巨變的背后,是沉著應對一個個挑戰,搶抓和把握一個個機遇。
時光回溯,人們或許已不再留意這樣一個時刻——
1999年11月15日,中國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
美國貿易談判代表巴舍爾夫斯基走進她當時所能找到的唯一的私密場所——女衛生間,給時任美國總統克林頓打電話,請求其批準與中國簽署加入WTO雙邊協議。他們——包括記錄了這個有趣細節的前《華爾街日報》中國分社社長麥健陸——都沒有想到,這一刻起,新中國歷史上一個“黃金10年”悄然開啟。
同樣是這一刻,所羅門美邦,這家當時華爾街最大的投資銀行作出了這樣的預測:加入WTO以后的前五年,中國將會出現4000萬人失業,僅沉重的就業壓力就足以把這個國家壓垮。
巨大的機遇可能同時出現在巨大的壓力中。以開放促改革,以改革促發展;著力增加政府透明度;清理并修訂的法律、法規和規章達3000部……主動應對的中國不但沒有被“壓垮”,反而成為世界第一大出口國和第二大進口國。
“加入WTO,是新世紀中國在全球化時代抓住的一個重要機遇,成為我們對內改革、對外開放、融入全球經濟的加速器。”清華大學國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鋼說。
從鄉村到城市,一扇扇機遇之門開啟,創造了多少充滿生機與活力的空間——
北京,抓住舉辦奧運契機,調整了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產業,搬遷了首鋼和焦化廠,還在更深層次推動了社會發展理念和國民文化素質提升;
上海,利用舉辦世博盛會,在對傳統產業遷移和提升的同時,也帶動了城市產業結構的調整、工業布局的變化、城市功能的轉變;
從個人到企業,一扇扇機遇之門開啟,改變了多少命運——
“美國Solar公司要破產了!”
2008年5月的一個深夜,越洋電話打破了福建雙飛日化公司董事長李振輝的酣夢。Solar,雙飛最大的海外客戶,這些年雙飛一直為其代工。“它一旦破產,我的貨款就全打了水漂,必須把它買下來。”
可是,對方堅持2000萬美元的原價轉讓,這太貴了。“我不怕,我是它最大的債權人,它的品牌從原料、采購到生產,都掌控在我的手上。”李振輝看到了其中的機遇。
兩個月后,Solar最終答應以800萬美元賣給雙飛,扣除它的欠款,雙飛實際上只付了不到300萬美元;一個月后,雙飛接手的兩個品牌就重新擺上了美國3000多個終端零售網點的貨架。
“原來代工的毛利率不到10%,現在是成倍增長。”李振輝難掩興奮,“正是抓住了國際金融危機國外品牌市值下跌的有利時機,我們才以低成本走了出去。”
機遇,改變中國;機遇,改變你我。
世界經濟發展史表明,無論是地理大發現之后的工業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科技革命,還是上世紀70年代的信息革命,都深刻地影響了人類文明的進程。一些國家抓住機遇、乘勢而上,走到了前列,另一些國家卻陷入被動、落后的局面。
“中國的巨變證明,找準歷史方位,抓住戰略機遇,是一個國家掌握主動、贏得優勢、擁有未來的關鍵所在。”胡鞍鋼說。
短短一周時間,雙方企業家達成投資貿易140多項,總額15億美元。70名中國企業家要在美國投資,30家中國企業要在美國建立生產基地。美國方面也提出四大意向:計劃每年推動10家成長性好的浙江中小企業到納斯達克上市;每年在沃頓商學院培養30名浙江企業家;在紐約建立浙江品牌的推廣地;在馬里蘭州建立浙江科技園。
“沒想到,合作的意愿和空間這么大。”11月初,經歷“浙江——美國中小企業周”這一火爆場面的中國商務專家何偉文發出這樣的感嘆。
何偉文的感嘆映襯出國際金融危機過后全球市場面臨的新機遇。
環顧世界——
和平、發展、合作仍然是國際主流,國際社會強化合作、共促發展的意愿在增強;
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中國國際地位和影響力上升;
國際科技與產業變革孕育新突破,許多國家發展模式正在轉型;
國際經濟體系和治理結構深刻調整,構建公平、公正、有序和包容的國際經濟新秩序成為趨勢。
“這些新情況新變化告訴我們,支撐中國發展的外部環境沒有根本改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部部長隆國強認為。
審視國內——
工業化、城鎮化正在加快,每年1000多萬人從農村進入城鎮,城鄉居民消費結構加快升級,蘊含著巨大的發展潛力;
中國資金、技術、產業配套、基礎設施、人力資源等生產要素組合具有明顯優勢,為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應對復雜局面的能力,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和諧安定的社會環境,為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這些有利條件告訴我們,支撐中國發展的重要因素依然存在,經濟長期向好的趨勢沒有改變。”中央黨校原副校長李君如說。
全球范圍的資源匱乏和環境制約,使得中國在客觀上沒有條件再走西方工業文明的老路。對我們而言,這是巨大的挑戰,也是難得的機遇。
環顧世界,一場以低碳、環保為特點的全球綠色“競賽”如火如荼。誰在這場競爭中占領制高點,誰就能贏得發展的新優勢。對我們而言,這是難得的機遇,也是巨大的挑戰。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應對國內外諸多挑戰、利用好戰略機遇期的唯一路徑,最為關鍵的是要在五個方面實現新的突破。”鄭必堅認為。
(付影 編輯)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世華財訊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若資料與原文有異,概以原文為準。
世華財訊資訊中心:editor@shihua.com.cn 電話:010-58022299轉235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