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拿2700點說事兒
鉅亨網新聞中心
2700點似乎成了A股短期無法逾越的一道屏障,上證指數幾次觸及都無功而返。但環視A股周邊市場表現、檢視A股自身的基本面,似乎這種“屏障論”根本站不住腳。
事實上,A股自7月初開始反彈以來,就有各種各樣的言論(包括券商報告、分析師股評、論壇發言等)不斷猜測反彈何時見頂并見諸各大財經媒體,而到了近期,2700點更成為一些機構主力經常念叨的一個魔咒。一位在股市摸爬滾打了十多年的老股民抱怨說,“現在,就算有上市公司業績支撐你也別指望股市表現能好到哪去,他們(指機構大戶)動不動就拿2700點說事兒。”他分析說,機構大戶是以2700點之下作為“政策安全地帶”,“如果他們沒有收集夠籌碼就會選擇做空,在期指市場獲利;如果籌碼收集夠了,他們就反手做多,同時在股票和期指來個‘雙贏’,咱們‘小散’也只能跟著坐過山車了……”
從市場人士尤其是自稱為“小散”的中小股民對于9日大市“假摔”的言論就可以看出部分投資者對于市場信息不對稱的不滿。說到這,筆者就來分析一下前文提到的“屏障論”站不住腳的原因:
首先,我們不妨總結一下2010年A股上市公司的中報——有機構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上半年A股上市公司的中期凈利潤同比增長約41%,凈利潤同比增長率更創出近3年的新高。既然數據當中談到刷新了“近3年的新高”,那么參考系當然就包括上證指數創出6124.04點的2007年7月。比較可見:雖然上市公司今年中期的整體業績上漲了四成,但大市指數的點位卻不及2007年7月高點的一半,這個現象顯然不能成為上證指數屢試2700點都無功而返的理由,但卻可以有力地證明目前A股的整體估值相對地趨于理性和合理的區間,吸引力正在凸顯。
我們再簡單分析一下A股的基本面及對比周邊市場的表現:今年以來,各國政府以及經濟學家們的言論都釋放出一個明顯的信號,即“受金融海嘯影響的最困難時期已經過去”。目前,各國已經將政策的重心從對抗金融風暴轉向加緊經濟復蘇,這為全球各主要市場的走強提供有力的基本面理據,例如:美股在近期曾一度跌破萬點大關后,但迅速大幅反彈并重新站穩在萬點之上;香港恒生指數也自7月份低點不到19000點開始反彈,并企穩在21000點之上……
相比之下,A股幾番在2700點前躑躅的表現不禁令人備感困惑:這種走勢既不能反映國內、國際宏觀經濟基本面趨暖的因素,也不能體現上市公司整體盈利大幅提高的利好,與周邊市場的走勢對比就更是明顯脫節,A股究竟怎么了?
最近,我們欣喜地看到,日前證監會有關領導再次提及要進一步健全市場法治和加強監管工作,以維護“三公”原則和正常的市場秩序。當然,在目前中小投資者與機構投資者在實力對比上存在懸殊差距的情況下,類似于拿2700點說事兒的做法或許仍可以成為某些大戶操縱市場的一個幌子,理性的投資者只有撥開云霧看清廬山真面目,緊盯宏觀經濟大趨勢,緊跟政策指揮棒,去偽存真地看待上市公司業績和基本面,才能不被拿2700點說事兒者忽悠得暈頭轉向。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