階梯電價只漲不降 誰受益?
鉅亨網新聞中心
階梯電價征求意見稿一經公布,引發社會的廣泛關注。本是讓居民"少用少花錢、多用多花錢"的價格調節機制,卻招致了更多的負面抨擊,其中,階梯電價“只漲不降”,“變相漲價”之說成了公眾評價的焦點,這也讓本是凸顯用電公平、促進節能的一張好事多少有些變調!
基本用電標準過低
國家發改委10月9日公布《階梯電價改革方案(征求意見稿)》,就電量檔次劃分提供了兩個選擇方案。《征求意見稿》將居民用電量分為三檔:滿足基本用電、正常合理用電和較高生活質量用電,電價實行分檔累進遞增。
第一檔電量分別按照覆蓋70%(全國平均每月110度)或80%(每月140度)的居民家庭的月均用電量確定,電價分別為保持基本穩定和每度電提高1分錢。
第二檔電量分別按照覆蓋90%(每月210度)或95%(每月270度)居民用戶的電量設置,每度電提價不低于5分錢;第三檔為超過第二檔電量,每度電提價不低于0.20元。
這是近年來,中國電價的第三次調整。此前,2008年8月20日,全國火電機組上網電價平均每千瓦時提高2分錢;2009年11月20日起,全國非居民用戶銷售電價每千瓦時平均上調2.8分錢。
階梯電價征求意見稿后引來熱議,民眾普遍反映階梯電價的第一檔標準定的有點低,想不超標有點難。隨著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用電器的普及幾乎讓每個家庭的用電量均在提高,階梯電價中設置的低檔標準似乎就是用來超出的。因為,無論是110千瓦時/月還是140千瓦時/月,似乎都與民眾實際生活用電量相比較低。
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江蘇城鎮居民每月每戶平均用電量為192.5度;2009年遼寧每戶家庭平均每月的用電量為130度;2008年濟南城鄉居民每戶月均用電量為152.35度。
實際上,早在日本、美國等發達國家早就開始實行階梯電價。階梯電價本質上也是一個典型的通過價格調配資源的做法。居民多用電和少用電應該在價格支出中體現差別,以促使國民節約用電,但如果基數低,層次劃分過窄,多數居民用電動則超標也是必然,尤其對于多口人居住在同一套房的家庭。
為此,征求意見稿并不買賬的原因再明顯不過,原因在于,三擋用電的設置并不是有升有降,第二擋和第三擋的電價都在升,總體電價沒有降的部分,只有漲的部分,那么不管怎么說,電價都是要漲。這讓中國也要實施“窮人電價”的預期成為泡影。
專家們也有不同的看法。中國能源研究會能源經濟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兼秘書長吳鐘瑚說:“基準電量的核算必須考慮地域和季節差異。不同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南北氣候環境不同,居民用電量差別很大,甚至同一地區冬夏季節用電量也不同。”
誰是階梯電價受益者
這幾年,中國電價的調整一直引起很大爭議,關鍵還在于電價改革市場化始終無果。電煤的內部扯皮往往還波及國計民生,壟斷企業與市場的矛盾一直不斷,政府不斷出來調節卻很難左右逢源,因為政府本身的參與就降低了市場化的純度。
不過,國家發改委價格司司長曹長慶12日接受專訪時表示,實施階梯電價的出發點是促進節能減排,節能減排的目的是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從這個角度說,我們每個人都將是階梯電價制度的受益者。
官方所謂“人人受益”的說法同樣也招致更多的疑問。按照國家發改委安排,執行居民用電階梯式電價后,電網企業收入將有所增加,主要用于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彌補節能減排等環境成本增支因素,包括脫硫成本增加等;二是用于居民用戶電表改造支出;三是彌補由于燃料成本上漲增加的電網企業購電成本。
調價方案對電網企業無疑是最大利好,而一直為調整上網電價四處奔走的發電企業卻難以在此次改革中獲利。國家電網2009年銷售電量2.2748萬億千瓦時,如果每千瓦時多收1分錢,1年可增收227.48億元。對普通公眾而言,他們確能在節能減排過程中整體受益,也只是少用電少污染的表面感官。
在中國,以價格改革為名義的能源價格上調成為壟斷企業的自我訴求,反而與民眾呼聲相悖。發改委公布的方案為何不能將階梯劃分得更為細致,為何所有階梯只有漲沒有降,為何不能給窮人階層劃出一個“生命線定價”?
在電網企業高收益面前,階梯電價政策的科學性與合理性亦面臨公眾的拷問。實施階梯電價如何贏得更多民意,主管部門還需要付出更多的、必要的努力。
(陳洪亮 撰稿)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世華財訊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若資料與原文有異,概以原文為準。
世華財訊資訊中心:editor@shihua.com.cn 電話:010-58022299轉235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