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SI+DSG:大眾的技術護身符
鉅亨網新聞中心
盤點剛剛過去的2009年,大眾汽車動作最多的就是動力總成TSI+DSG(渦輪增壓缸內直噴發動機+雙離合變速箱)。這個英文組合不斷被提及,并被大眾冠以“黃金組合”傾力推廣。
在國內搭載了這一組合的邁騰,更是因此成了中高級車里技術領先型的代表。很多車主沖著這個名頭,對邁騰情有獨鐘,至今排隊購車。
究竟這個“黃金組合”是什么?為了這樣一個技術,大眾蓋過新車宣傳般輾轉騰挪的“吆喝”背后,意欲如何?
去神秘化解析TSI+DSG
TSI這個被大眾頻繁提及的全英文標注發動機技術,是渦輪增壓缸內直噴發動機的縮寫。
與傳統發動機相比,TSI主要包括一個渦輪增壓器和一個機械增壓器。這兩種增壓方式的結合確保了動力輸出的平順性,同時有效的避免了以往渦輪增壓發動機的遲滯現象。
但是油耗會比同等的自然進氣式發動機有所增加。為了削減這一問題,TSI發動機排量小于同功率的普通發動機,從整體上來看,油耗還是降低了。因此,大眾TSI發動機擁有更小的體積和更出色的動力表現。
與TSI搭配的DSG,又稱雙離合變速箱,由電腦控制兩組擋位齒輪,變速快,沒有頓挫感,過去只用于高級賽車。
不過,被大眾神化了的TSI+DSG并不是大眾獨有的技術。福特將于2010年引進中國市場的Ecoboost和Powershift實際上就是1.6T渦輪增壓直噴發動機和雙離合器變速箱。
掌控合資伙伴的尚方寶劍
TSI+DSG的意義遠不止其技術本身。在中國,這個“黃金組合”還是大眾通過核心技術掌控兩個強勢合資公司,以及龐大中國市場計劃的尚方寶劍。
隨著中國市場的迅速發展,中國大汽車集團正在迅速崛起,中方爭奪話語權之勢明顯。
尤其,相比較多數合資公司,中外50:50的股比構成,大眾兩間合資公司中,一汽大眾的股比為中外60:40(上汽大眾為50:50)。這樣的股權結構背后,一汽、大眾話語權博弈的消息總是能應聲而來。
在向中國輸入車型已經成為各跨國巨頭爭先恐后的時期,再通過車型掌控合資公司顯然已經過時,也因此,核心技術上掌控的重要性便凸顯出來。
大眾對此顯然是早有準備。2007年,大眾汽車集團(中國)啟動了“中國動力總成戰略”,在中國設立TSI和DSG工廠。
TSI工廠有兩個,位于大連和上海婁塘,由大眾分別和一汽、上汽合資建成,中外股比均為40:60。DSG工廠一個,位于大連,由大眾獨資。三個工廠的設計產能均為30萬臺。
中國汽車產業政策中,整車對外方有嚴格的不能超過50%的股比限制,但發動機、變速器等零部件并沒有股比限制。通過上述股比可以看出,大眾占據著絕對的話語權,牢牢的掌控者核心技術。在中國屢推柴油動力無果的情況下,汽油TSI技術可貴之處凸顯。
當然,這也與大眾在中國市場的野心相關。大眾發布的“2018戰略”中要在中國實現200萬輛銷售。
為了快速占領市場,相比模糊的混合動力等發動機技術,TSI顯然更容易為大眾接受,且更為成熟。
因此,大眾要做的就是讓消費者接受這一技術,實現銷量增長,繼而實現TSI技術規模化生產帶來的成本優勢。
還有一個原因是,TSI發動機有著廣泛的適應性,雖然目前只集中在1.4、1.8和2.0三個排量,但其輸出功率可以依據具體車型的需要而進行多種調整,在各級別的車型上使用,更容易達到規模化生產。
對抗日韓的資本
TSI+DSG還事關大眾鏖戰全球第一大汽車公司交椅的戰略,是大眾在全球能源變化背景下,發動機變革時期對未來技術路線的選擇,也代表了整個德國車企甚至歐系車的技術選擇。
在新能源路徑的選擇下,以豐田為代表的日系車企致力于混合動力汽車的研究,并小有成效。美系車則在電動車上頗下功夫。德系車企在混合動力、氫動力等方面也有探索。
但大部分德系車企仍然認為傳統能源發動機尚有潛力。
原因有三。首先,大眾在混合動力技術上,相對日系車不占先機和優勢。
大眾已經把豐田列為第一競爭對手,因此,在技術選擇上,與其做追隨者,不如繼續發揮在傳統能源方面的優勢來的快而務實。換句話說,TSI將是大眾奪取新興市場的“屠龍刀”。
其次,業界已經形成的共識是,混合動力作為能源解決方案只是過渡期選擇,缺乏明確的前景。
最后,是迫在眉睫的歐盟2012年嚴苛的CO2排放標準。混合動力發動機技術尚未能完全解決這個問題,而且混合動力短期內銷量甚微,即使投巨資研究,效果有限。
于是,我們看到德系車中,近兩年,寶馬力推EfficientDynamics(高效動力),奔馳主攻BlueEfficiency(藍色效能),均是在傳統發動機上動作,以提升燃效和改善排放。
一項技術決定著一個企業的戰略選擇,甚至決定著能否將其推上巔峰,這在汽車業并不夸張。至少對于大眾來說,TSI+DSG就有這樣的功能。對于整個歐系車企來說,傳統能源仍然是他們馳騁全球的資本。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