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FT:中國存準金應該一降再降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5-02-05 08:51


該來的終於來臨。

2月4號,中國傳統的立春節氣,中國央行終於“普施甘露”:2015年2月5日起下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准備金率0.5%。除了普遍性的降準,這一次特點在於有定向降準,對小微企業貸款占比達到定向降準標準的城市商業銀行、非縣域農村商業銀行額外降低人民幣存款准備金率0.5個百分點,對中國農業發展銀行額外降低人民幣存款准備金率4個百分點。


上次中國央行降息是2014年11月22日,當時我在專欄《中國步入降息周期》已經指出,降息的自然延伸是降準,“貸款潛在收益下滑可能令銀行貸款意願降低,如果不配合以數量方面的放鬆(例如降低存準率),貸款意願降低的效應將足以抵消企業融資意願提升的效應,其結果是,這一降息政策導致的市場均衡將會是更高而不是更低的利率,與政策初衷相悖。”

不過,如果這次降準有意外,那麼令我意外之處並非降準本身,而是中國央行拖延了那麼久才降準,這一至少表明三方面信息。

首先,經濟形勢比外界預期更差。中國官方公佈2014年經濟增長率是7.4%,創下最近二十年新低,但是這一數字其實已經好於市場預期。2015的經濟形勢其實更為嚴峻,1月官方採購經理人指數(PMI)跌下50的榮枯分界線,僅為49.8,這是2012年9月以來首次。中國央行掌握信息多過外界,選擇這一時間點降準,可以推見更多沒有公佈的數據不好看。

其次,則不得不談人民幣,貨幣政策與匯率政策本質是一個問題不同體現。目前人民幣持續走低,根據中國外管局數據,2014年四季度中國國經常項目順差3751億元人民幣,資本和金融項目(含凈誤差與遺漏)逆差5595億元人民幣,這被不少媒體解讀為1998年以來最大規模資本外流。事實上,對比中國外匯儲備四萬億的規模,當前的外占下滑規模不足為懼。

在這一趨勢之下,中國央行卻逆勢選擇降準,這也意味央行意在對沖外占降低,可以接受人民幣近期將繼續走低,而且央行在中短期內仍舊有能力掌握這一局面。降準出台之后,人民幣迅即走低,這應該在央行預期之內。

第三,中國央行本次選擇普遍降準以及定向降準,力度大於此前市場預期,可見引導融資成本下降應該是題中之意,正如其公告所言“中國人民銀行將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保持鬆緊適度,引導貨幣信貸和社會融資規模平穩適度增長,促進經濟健康平穩運行。”按照券商分析師預計,本次降準可以釋放約6200億至6500元流動性。

定向降準一直在市場傳言之中,可見有時候“言”總是“遙遠的預言”,令市場意外之處在於,強化版的降準以及降準的時間點。可是降息之后這麼久才降準,這一舉措背后並非沒有代價:在經濟快速下滑期間,實體經濟支付的實際利率不僅沒有下滑,反而上升。這本來是容易預知的。

中國融資成本居高不下根源在於利率雙軌制,而民企的融資難問題矛盾不僅在於融資成本高,更在於缺乏融資途徑,因此各種影子銀行以及高利貸流行。長江商學院的李偉教授團隊有一個 “中國企業經營狀況指數( BCI)”,來源是長江在校學員和校友企業進行經營狀況調查。2015年1月的BCI是54.9,而 2014年1月為61.9,惡化情形可見一斑。 這一指標從統計等方面有很多可以商榷的地方,但也可見一些信息,長江學院民企居多,這近四年的調研中,無論狀況好壞,融資難狀況一直存在。

無論從歷史還是現實來看,金融的本質在於合作,金融發展本身對於經濟發展意味合作秩序的拓展,而順應市場需求,始終是金融深化的唯一爭取方向——即使國王可以任意將自己的頭像印在貨幣之上,卻無法使得每個人都接受這一貨幣。我近年開始關注中國貨幣制度變化,深覺順應市場秩序的重要。即使明代中中國已經可以發行大明寶鈔並強制流通,但是鐵腕手段無法競爭過民間的自發秩序,其后大明王朝還是不得不依附於海外白銀的輸入,最終導向中國明代的十七世紀危機。監管者不應該將自己作為市場的對立面或者父母官,中央銀行“母愛主義”泛濫同樣傷害經濟。

也正因此,在經濟下行與融資困難之中,降準只是開始,未來如果再次降息,應該繼續配合降準。最終來看,中國央行不得不完成利率市場化這一艱難的跨越。

(來源:FT中文網 注: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