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品安全監管不力
鉅亨網新聞中心
號稱居國內嬰幼兒奶粉市場份額前三強的品牌圣元奶粉,近日被懷疑可能導致嬰兒早熟。繼2008年9月的三聚氰胺事件之后,本次的“早熟門”令中國乳制品行業再度蒙上陰影,安全問題已經成為國內乳品行業乃至整個食品業的軟肋。
事件發生后,圣元只是單方面發出致媒體的公開信,稱圣元的產品是安全的,不存在添加任何“激素”等違規物質的行為。
而受害消費者再次遭遇檢測無門:質檢部門并不接受個人送檢,同時激素也并非奶粉的常規檢測項目。兩大國家級乳品質量檢驗中心均表示,只能檢查奶粉國家標準里規定的項目,激素屬于藥品;而藥品檢測部門也以不能檢測食品為由予以拒絕。也就是說,即使圣元奶粉含有激素,工商、質檢、食檢、藥檢等部門都事不關己、“無能為力”。
目前為止,相關監管部門并未就該事件作出公開回應,權威的檢測結果何時出臺更是遙遙無期。
更多的消費者在懷疑、猜測和失望之中更加動搖了對于中國乳制品行業的信心。
食品安全問題從來都是各方關注的焦點,一方面是因為其同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另一方面也關系到企業乃至整個行業的生存和發展。猶記得,三聚氰胺事件爆發后,奶粉巨頭三鹿轟然倒下,中國乳業也在瞬間跌至谷底,然后開始艱難地救贖,用了很長時間才漸漸恢復元氣。
然而,三聚氰胺奶粉在一年多之后便在部分地區卷土重來,而今又爆發出“早熟門”,乳業安全的現狀非常令人擔憂。
一位行業內人士表示,個別企業如果繼續無視消費者的安全,剛剛辛苦恢復的乳業將再度失去各方信任,國內乳制品企業的生存空間將再被壓縮。
這絕不是聳人聽聞。目前進口奶粉品牌占據國內5成以上市場份額,高端配方奶粉市場進口品牌占據份額達85%以上,國內奶粉市場的話語權基本被外資奶粉品牌控制。尤其是三聚氰胺事件爆發以后,眾多外國品牌奶粉趁機大舉進入國內市場,僅2009年我國奶粉進口量同比增幅就達50%。
不管本次“早熟門”定論如何,都可能會給國內乳制品行業帶來影響,相信會有一部分消費者會因此而放棄頻繁暴露出安全、誠信等問題的國產品牌奶粉。
乳業食品安全問題頻發,究其原因,監管部門的缺失、產業鏈的不完善、加工企業的利益至上等都難辭其咎。
眾多食品安全事件暴露出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監管不到位,除了監管力度不足之外,各相關職能部門之間的多頭監管、空白監管也依然存在,而針對食品安全監管中產生的新情況、新問題,監管方式也有待完善。
除了監管不嚴之外,食品行業尤其是乳業上游依然大量存在落后的分散的經營方式,無法有效形成完整的、可追溯的農業產業鏈條,也成為爆發食品安全事件的根源之一。
業內建議,政府部門應主導整合本區域內分散的、“小作坊式”的經營方式,并推動食品工業結構的調整;鼓勵和支持有實力、有規模的企業建設可追溯的、有系統保障的、綠色生態的、規模化的農牧業產業鏈和食品安全鏈條。
在產業鏈建設過程中,政府部門也需要建立和提高食品產業鏈中關鍵環節企業的準入門檻,并加大監管力度,對不合格企業制定嚴格的退出制度,淘汰落后產能,培育一批競爭能力強的大中型企業,提高產業的集中度和競爭力。
此外,對于乳制品加工企業,政府也要加大獎罰力度,強化企業的社會責任感,推進企業誠信體系建設,鼓勵支持食品企業建立食品安全可追溯系統。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