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貨膨脹:一詞兩義三現象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0-08-07 11:03
通貨膨脹往往造成物價普漲,但并非必然引致物價普漲,物價普漲不一定由通貨膨脹引發。通貨膨脹與物價普漲,其含義有重疊相近之處,但兩者的不同之處更明顯,基本上可以說是兩個經濟學概念:通貨膨脹本質上是一種貨幣現象,物價普漲本質上是一種商品和服務的供求關系失衡問題。
那為什么很多人常常在通貨膨脹和物價普漲之間劃上等號把兩者混為一談呢?追根溯源,這恐怕需要從詞源意義上去尋找原因。
通貨膨脹,英文為inflation,在英文中是一個多義詞,有膨脹、夸張、充氣、暴漲等多種含義,有本義,也有引申義。而經濟學意義上的inflation至少有兩義:其一義是指一種過剩的貨幣追逐短缺的商品和服務的失衡供求狀態,這一定義與漢語中的通貨膨脹的定義近同。但在英語中,更流行的并被廣泛使用的一種定義是,inflation是商品和服務價格完全地普遍地上升的一種經濟現象,英文是The overall general upward price movement of goods and services in an economy。這后一種定義所表述的價格普漲現象與貨幣的多少,或是否貶值無因果相關性。在漢語中,把這種商品和服務的價格普漲現象稱之為通貨膨脹是不嚴謹的。
在少數嚴謹的經濟學著作中,對通貨膨脹和價格普漲的定義和表述是清晰的、明確的,是嚴格區分的。比如凱恩斯在其《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中就不認為“通貨膨脹性一詞僅僅解釋為物價上漲”;貨幣主義經濟學派大師弗里德曼對通貨膨脹和物價上漲的區分解釋更為明晰。他甚至打算在他的墓碑上寫道:“無論何時何地,通貨膨脹都是一種貨幣現象。”
從經濟學意義上講,通貨膨脹和物價普漲,這兩者的形成機理有明確不同:通貨膨脹,就是流通中的貨幣太多,過剩。其形成原因,哈耶克表述得簡潔明了:迄今為止發生的歷次嚴重通貨膨脹,都是政府通過印鈔機滿足其財政“需要”的結果。但價格普漲卻不見得一定是由于貨幣太多,過剩,價格普漲,在學理上,其形成機理只能表述為市場上商品和服務的供給和需求的失衡,就是說價格普漲或是由供給不足所引起,或是由需求過旺所引起,或是由供給不足和需求過旺共同引起。
在英語中,inflation既表述通貨膨脹,也表述價格普漲;但在我們中國的漢語語境中,我們一定要把通貨膨脹和價格普漲區分清楚,但僅僅區分這兩者仍然不夠。現實世界,又有新現象、新問題出現,這就是資產價格泡沫。按照廣義貨幣總量與國內生產總值之比,中國的M2/GDP在2—1的區間,比美歐的0.5、0.6—1大很多。這說明在中國的經濟體系中,貨幣量過多,存在通貨膨脹和價格普漲壓力。那么這些年來中國的通貨膨脹和價格普漲何以不太明顯呢?原因一是在于中國產能過剩,商品相對來說供大于求;二是在于過多的資產載體吸附了過多的存量貨幣。除了主要的房地產、黃金、股票外,另外還有諸如書畫、古玩,甚至于郵票、普爾茶等等。所以筆者要提出,資產泡沫和物價普漲一樣也是inflation的一種表現形式,或者是一種其引致的后果。或者說,物價普漲是通貨膨脹的一種典型表現形式,資產泡沫是通貨膨脹的一種非典型表現形式。這種通貨膨脹的非典型表現形式,在全世界范圍內都存在。
在媒體上,我們常常聽到一些有問題的說法,比如,“旱澇災害引發的物價上漲會形成通脹壓力”,再如,“工人要求增加工資會給通貨膨脹雪上加霜”,再如,“有人在股評中推薦所謂抗通脹股票”等等。我們應該明辨,“自然災害引發物價上漲”是能說得通的,但若說“形成通脹壓力”就不對了;工人要求增加工資往往是通貨膨脹的結果,而不是原因,不能顛倒;通貨膨脹和牛市牛股不搭界,所謂抗通脹股票更不著調。打個形象的比喻,通貨膨脹、物價普漲和資產泡沫就像烏龜和王八同在一處,從外觀外形上看,它們存在近同處,但從動物學原理看它們又有明顯的區別。我們在觀察、理解這些經濟問題時,一定既要認識到它們的相關因果性,又要認識到它們形成機理的不同,既不能張冠李戴顛倒因果,也不能混為一談指鹿為馬,這對我們做出正確的投資決策關系不小。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