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方:新的調控能否打壓房價?
鉅亨網新聞中心
行政性手段調控房價,只能是過渡性的。調控的重點,最終仍需解決供求不平衡的矛盾
“十一”黃金周期間,北京、上海、深圳、廈門等城市出臺了房地產調控的實施細則。對此,市場人士認為,如新的調控政策能不打折扣地實施,對房地產市場會有顯著影響,剛剛抬頭的房價或被有效抑制。
9月29日,多部委集中出臺樓市調控的后續政策。此番調控的重心依然是“壓制需求”主要包括:限購多套商品房、提高第一套房首付比例,實行差別化的信貸、契稅與所得稅優惠政策。
此前被稱為“史上最嚴厲調控”的“國十條”,一度被認為能有效抑制高房價。但是,該政策出臺后,商品房成交量僅僅有了兩個月的低迷,進入8月,成交量反而明顯反彈。而調控的重點—房價—并沒有實質性下降,甚至有反彈之虞。
于是,就有了9月底中央政府的進一步調控。那么,此次北京、上海、深圳、廈門等城市的房地產調控措施,能否有效抑制虛高的房價?房產限購令、提高首付比例,差別化信貸和稅收政策,對房地產市場到底有何影響?
浙商證券房地產分析師戴方認為,“限購令”等行政性手段,并非市場化的調控,只能是過渡性的;而開征房產稅,更需要謹慎為之。房地產調控的重點,最終必須回到解決供求不平衡這一根本矛盾上來。
戴方指出,當前的調控政策以“壓制需求”為導向,普通商品房需求者受影響最大。而政府主導的保障性住房,僅僅面向特定的群體,正常的購房者被排除之外。這就使商品房供需矛盾非但不能緩解,反而有日益加深之勢。
市場觀望情緒將再次出現。限購政策的出臺,將減少商品房成交量,進而減少開發商的銷售回款;商品房預售資金監管、土地增值稅的稽查與清算,將進一步壓縮房企資金運用空間。在證券市場融資被暫時關閉、信貸融資收緊的背景下,房地產行業資金鏈日漸趨緊。
在他看來,盡管當前房地產企業現金相對充裕,能夠支撐相對長的時間,但在不正常的市場環境中,資金鏈考驗仍將存在。資金鏈趨緊,的確能迫使開發商加緊推盤、降低房價,以求快速回籠資金。
但是,戴方同時指出,資金鏈的壓力也將迫使開發商縮小戰線、減少拿地、延遲開工,以減少資金的流出,最終帶來的是商品房有效供給減少。因此,資金鏈趨緊是把“雙刃劍”,未來房地產市場供應將出現更多不確定性。
在談到房產稅政策時,戴方強調,房產稅“承受了不可承受之重”。在房價調控未能奏效的背景下,房產稅被視為最后的“核武器”。但眾望所歸的房產稅,是否真的能將房價調下來,“依然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
首先,房產稅作為一項普通的稅收,其基本職能是調控收入分配,在衍生職能上才涉及商品房供求的調控,調控房價并非是房產稅的優勢所在。其次,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中,房產稅的政策重點究竟是抑制購房需求還是“擠泡沫”,后果大不一樣。
征收房產稅,重點究竟是旨在讓擁有多套房的購房者將多余房子拋出,還是讓沒有買房的人形成“房子買得起未必養的起”理念,抑制購房需求?如果房產稅稅負過低,多套房擁有者“拋房”效應難以出現。而過高的房產稅,可能導致城市中低收入者“破產”,成為“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
戴方指出,房產稅涉及征收對象、范圍、免征額度、免征方式、稅率、稅率方式、評估價格等參數,如各種參數設置不科學,不僅不能有效調控房價,而且還會造成房地產行業乃至宏觀經濟的“硬著陸”,或房價的再次暴漲,房地產市場將更為扭曲。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