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國際股

巴克萊銀行的成功付出了很高代價

鉅亨網新聞中心


北京時間9月8日上午消息,《金融時報》于7日刊登了一篇題為《巴克萊銀行的成功,付出了很高的代價》的評論性文章。全文內 容摘要如下:

1997年10月4日,馬丁·泰勒(Martin Taylor)對外宣布,巴克萊銀行(Barclays)將進行重組,出售部分資產和旗下投資銀行BZW(巴克萊集團新 加坡公司)銀行的公司金融業務。補充一句,不久后泰勒被任命為巴克萊銀行首席執行官。當時,《金融時報》Lex專欄聲稱:“在為了能使BMZ 成為頂級投資銀行而要投入數十億美元的資金,和不花錢就能削減BMZ業務和規模,這兩個選擇之間,巴克萊銀行董事會顯然挑了一個相對簡單 的。”此外,很多分析人士認為,巴克萊銀行的全球銀行抱負似乎畫上了一個句號,因而不久后巴克萊的投資銀行將把自己定為在固定收入產 品上,而把收益較高的業務拱手讓給像花旗和摩根士丹利這樣的大銀行。這些人所不知道的是,巴克萊銀行這次出人意料的重組,并非簡單的 出售而已,而是對發展眼光的一種調整,旨在改變該行在全球金融業務的局限性。

很多年前,倫敦一位權威人士曾告訴我:“如果你想要上帝微笑,那就要把你的計劃展示給他。”在本世紀的第一個十年內,這一觀點在銀行 業得到了印證。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很多野心勃勃的商業領導人都盡可能地進行投資,以此擴展公司的規模和實力。但是,巴克萊銀行卻恰恰 相反,非但沒有向外伸出自己的“觸角”,反而縮了回去。如今,巴克萊銀行再次“出人意料”地選擇了鮑勃·戴蒙德,而“拋棄”了任職七 年之久的瓦利,這一舉動標志著巴克萊銀行要給長久以來的“復蘇”打上封條。

所謂的“復蘇”從1996年就已經開始,也就是BMZ被“肢解”的一年前。當時,巴克萊投資銀行的雄心并沒有用到正確的地方。在那一年,泰勒 已經高薪聘請了戴蒙德出任銀行高管。當時,戴蒙德是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銀行(Credit Suisse First Boston)的一員猛將,主要負責債務交 易業務。


在這個歷史久遠的投資銀行縮小自己的規模后,接下來的十年內,重組后的“新生兒”巴克萊資本(Barclays Capital)在債券和衍生性金融商 品市場的威力逐漸得到了認可和贊賞。當然,巴克萊資本還不如一個全面的投資銀行。不過,2008年,戴蒙德通過收購雷曼兄弟公司的美國業 務拓展了巴克萊資本的業務。

對雷曼的收購,對于巴克萊銀行來說,都是值得炫耀的歷史。戴蒙德也因此成了巴克萊銀行的“大功臣”。不過,隨著英國銀行業的力量越來 越弱,戴蒙德和巴克萊銀行的成功也似乎開始走下坡路。這種“力量”很顯而易見:英國的稅收、出口營收和就業福利。就當前的實際情況而 言,這三方面顯然都有些疲軟。此外,這種力量的虛弱,和由大銀行操控的全球銀行模式的不穩定性以及政府對待危機的無力有不可分割的聯 系。這些大銀行就包括巴克萊銀行在內。

在過去的十年內,巴克萊銀行已經從零售銀行業務占主題的銀行轉變成為投資業務占據主要地位的投資銀行。每每談及混合業務所帶來的風險 而言,巴克萊銀行目前所擁有的“零售客戶在投資銀行業務中占有擁有地位”優勢,就成了頗具爭議性的話題。眾所周知,投資銀行業是一個 非常靈活的行業。總的來說,在這個行業里,每隔二十年就會出現一次大規模的虧損。出了虧損年月,該行業又會每三年就出現一次利潤低迷 。這一點,應該是所有銀行家都知道的。不管風險管理做得怎么好,投資銀行的零售業務客戶都會隨時都要面對血本無歸的風險,尤其是在投 資銀行業出現危機時。

一直以來,巴克萊銀行都比較低調,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在自己所能承受的范圍內。巴克萊銀行和巴克萊資本都擁有完美且資深的單機業務,前者的總部設在英國,而后者則位于美國。對于銀行的高管來說,完全沒必要對此做出任何調整。因而,他們希望英國銀行委員會不要破壞目前這種比較完美的搭配!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