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大自然挑戰傳統理論:衰老未必導致死亡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3-12-19 11:19


新浪科技訊 據《生命科學》10日報導,人類對衰老的觀點非常簡單明了:他們出生、成熟,然后慢慢變得越來越衰弱、失去生育能力,並最終走向死亡。然而最新研究發現,自然界中的衰老過程更加多樣化。事實上一些動物年齡越大,死亡的可能性就越小。南丹麥大學的生物學家、這項研究的參與者歐文-瓊斯:“進化已經讓安排一種動物的人口統計進度表的不同方式生巨大差異。”瓊斯稱,這一發現令人迷的一個原因,是傳統進化論僅解釋了這些衰老方式中的其中一種。

了解死亡率


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的進化理論家解釋了一種類似模式,即當繁殖和生存之間做出讓步時,死亡率會隨年齡增長而不斷增加。如果一個生物體只有一定數量的資源,它就必須決定是利用它們繁殖后代(尋覓配偶、向它們求愛,併進行交配),還是利用它們讓自己再存活一年。瓊斯:“面對這種情況,你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平衡二者。如果你把所有資源都用於個人生存,你就無法繁殖很多后代,甚至根本不會繁殖后代。如果你把所有能量用於繁殖,你就會失去倖存下來的機會。”不管你是多麼健康、資源多麼豐富,你始終難逃微小的死亡可能性。你或許會被公共汽車撞到、被閃電擊中,或者是死於山體滑坡。瓊斯表示,因此進化青睞於那些及早繁殖后代的生物,因為一旦遭遇上述的任何不測,都有可能奪去它們的生命。所以偏愛及早繁殖的基因突變將會受到保護,即使這種突變是以生物體稍后的生命為代價。

瓊斯表示,少數研究顯示,一些動物不會遵循傳統理論提出的方式衰老。像水螅整個一生的死亡率都很低。水螅在實驗室環境下很少死亡,據研究人員估計,要想讓95%生活在這種環境下的水螅因自然原因死亡,可能需要等上1400年。事實上沙漠地鼠龜的年齡越大越不容易死亡。當然,這種龜並不能長生不老,它們仍然會死。然而它們年幼時的死亡率實際上比老年時更高。

衰老多樣性

大部分研究衰老的人僅眼於少數動物。瓊斯及其同事們希望擴寬他們的研究視角,因此他們根據整個生命樹,對11種哺乳動物、12種其他脊椎動物(有脊椎動物)、10種無脊椎動物、12種植物和一種綠藻類的衰老模式進行了對比。他們在這裏挑選的均是生命軌跡數據比較好的動物。瓊斯:“我們的研究僅限於那些我們對足夠多的個體進行追蹤,並對它們的整個一生有了很好的了解(即對其進行追蹤,直到其中95%全部死亡)的動物的數據。”瓊斯稱,這些研究成果使生物體間的多樣性變得更加突出。“(隨年齡增長)死亡率會不斷上升,也會保持不變,或者是穩步下降。生育能力與此相同。”102歲(這個年齡已有95%的人死亡)時,日本女性的死亡風險比超過這個年齡的成年人的平均死亡風險高20倍。與之相比,假紅木林在相同的所謂的“極限年齡”(123歲的紅樹)時,死亡風險比成年假紅木的平均死亡風險低一半。

隨年齡增長,銀灰暴風(一種海鳥)變得更容易死亡。但是年齡越大,它們的繁殖能力也越強。水螅整個一生的生育率始終保持不變。除了人類以外,很多其他動物的生育主要集中在一個相對較短的時期,這種動物包括虎鯨、八哥(例如巴裏島白掠鳥)和蟲(例如秀麗隱桿蟲)。死亡率和衰老方式的多樣性與壽命無關。不僅僅只有沙漠地鼠龜等長壽動物顯示出死亡率會隨年齡增長而不斷下降或者保持不變。黑白相間的一種候鳥——白領姬鶲在最大僅有大約5歲時,就有大約95%的已經死亡。但是等到成年后,這種鳥兒的死亡率就會相對平穩,不會隨年齡增長而上升。

這一發現顛覆了傳統理論的假設,瓊斯表示,此刻這種老觀點需要改變了。他:“為了弄明白我們所看到的這一切的意義,理論家需要確定為什麼會是我們看到的這個樣子,並弄明白它的含義。”他稱,在這方面體積可能起重要作用。隨年齡增長而不斷生長,不會在某個特定點停止下來的生物體,例如一些樹,可能在老年時更不容易受到環境波動或者其他威脅的影響。例如,長得比它們的天敵更大的魚,更容易活到很大年齡。瓊斯及其同事打算對更廣泛的物種種群進行研究,以便弄明白導致它們的壽命長短不一的原因。例如,這與這種植物是一棵樹或者是一棵灌木有沒有關係?是不是特定環境有助於延長壽命?他:“有很好的證據可以證明,那些長壽植物有很多生長在乾旱地區。乾旱環境或許對它們的壽命有一定影響。”(孝文)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