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國際股

媒體調查農村垃圾狀況:養殖業污水污染飲用水源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2-01-30 10:49


編者的話:

近年來,隨著我國政府對新農村建設的重視和投入力度的加大,部分地區鄉村環境得到較大改善。但是,本報記者近日到基層走訪時發現,垃圾圍路圍河、污水隨意排放問題在農村許多地區依然普遍存在,農村垃圾治理難題亟待破解。

“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一篇《桃花源記》,將鄉村美景勾勒得令人神往。然而,當記者到現實中的桃花源地——湖南省常德市的鄉村走訪時卻發現,美麗的鄉村,正遭遇垃圾圍村、污水橫流的尷尬困境。

城鎮垃圾轉移農村,加劇環境惡化


在常德農村走訪的幾天里,記者眼前的鄉村美景屢屢被破壞——大量垃圾隨意丟棄在田頭、路旁、溝渠、河流等地。

在漢壽縣蔣家咀鎮馬家塅社區朱家塘組,露天垃圾集中填埋場已有10多米高,場地未見任何防護措施,附近到處是飄落的廢塑料袋,旁邊就是稻田和藕田。填埋場附近的幾戶朱姓居民告訴記者,夏天時這里惡臭熏天、蚊蠅成災,即使在冬天也能聞到臭味。

在澧縣涔南鄉東田村,記者看到了與朱家塘組類似的露天垃圾填埋場,只是占地規模和垃圾量更大。

據介紹,常德市已建立了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正在建設符合環保標準的新型垃圾填埋場,但是垃圾收集、轉運、集中填埋的模式還未建立起來,大多數村莊仍沒有建立合適的垃圾堆放場地,也沒有完善的排水管網。

與此同時,隨著城市環境準入條件提高和環境管理加強,農村漸漸成為城市的垃圾場。例如,在漢壽縣縣城,由于目前仍沒有垃圾處理場,鄉鎮垃圾收集房等環衛設施也不齊備,生活垃圾、工業建筑垃圾、醫療廢棄物被轉送鄉下,造成二次污染。

“他們憑啥把垃圾堆在我們家門口?農村人就不是人了?”當地村民憤怒地說。

養殖業污水直接排放,污染飲用水源

作為江南水鄉,發展珍珠養殖成為當地農村發展經濟的重要手段。然而,在素有“中國珍珠之鄉”的漢壽縣,記者發現珍珠養殖對農村環境的破壞,已到了觸目驚心的程度。

漢壽縣罐頭咀鎮周文廟村村民告訴記者,珍珠養殖戶受利益驅動,實行高密度養殖,過量投放雞糞等有機肥,造成水體污染;珍珠養殖水體排出的廢水發黑發臭,未經處理直接排入溝港,導致他們無水可飲。

在周文廟村,記者看到多處堆積如小山的珍珠蚌肉、殼廢棄地,過往行人掩鼻通過,惡臭難聞。據了解,常德市每年約有6萬噸蚌肉、近10萬噸貝殼被廢棄,成為重要的污染源。

除了珍珠養殖,其他牲畜養殖也對當地水源構成威脅。在澧縣甘溪灘鎮,幾十位村民向記者投訴說,該鎮甘溪沿岸有20多家存欄規模3000—5000頭的生豬養殖場,這些豬場業主把生豬糞便直接排入甘溪,一到夏天,蚊蠅亂飛,臭氣刺鼻。去年5月份,該鎮自來水源被生豬糞便污染,當地居民被迫連續兩個月自購純凈水生活。

在該鎮居民皮平安的帶領下,記者到離甘溪灘鎮政府所在地最近的三家養豬場,只見附近的甘溪水已呈深黑色,即便在如此寒冷的冬天,依然惡臭難聞。

在漳江鎮海螺山村的蛋雞養殖小區,由于養殖密度過大和雞糞缺乏銷售渠道,小區內污水橫流、氣臭難聞。在桃源縣楓樹鄉的四喜生豬養殖小區,部分糞便雖有沼氣池處理,但多數糞渣進入了旁邊的稻田和水庫,日積月累,成了大型的露天化糞池,污染水庫。

工業“三廢”危害農田,帶來安全隱患

在漢壽縣蔣家咀鎮,記者發現,沅江邊上的湖南長江漢壽化肥有限公司的烏黑廢水,在江邊的沉淀池略做沉淀處理后,直接排入沅江,在江邊留下一道刺目的“黑線”。

漢壽縣政協委員朱能毅告訴記者,該縣紫陽、廣源、德樂、長江化工、鑫源、逐鹿等6家大企業雖然添置了排污設施,但排污設備很少按環保要求正常運行,均不同程度地排放著“三廢”,對大氣、水體、土壤造成持久性危害。有個別企業甚至采取夜晚偷排方式,躲避環保部門的檢查管理。

據了解,由于一些規模較小的企業難以進入工業園區,便逐步向農村轉移。其中鄉鎮化肥廠、苧麻脫膠廠、洗煤廠等帶來的廢水污染問題比較突出。

在鼎城區石板灘鎮的拾柴坡村和田家坪村,記者在村民的帶領下,來到一條3米多寬的血色“煤水溝”前。田家坪村村民田于奇告訴記者,白龍潭山煤礦的洗煤水形成的這條“煤水溝”,已經排污十幾年,直通漸河入沅江。余家坪組不少村民訴苦說,“煤水溝”的污染已使他們失去了灌溉水源,村里的1400多畝田,現在基本都只種植一季稻,還得靠天降水。

據常德市統計局統計,2009年該市農村飲水不安全人口達到了259.3萬人,占農村人口的50.9%,2006年為131.9萬人,三年內翻了將近一番。據常德市水環境監測中心2011年5月份統計,該市列入水源保護考核的529座水庫,水質達標率為59%,有97座水庫為輕度污染,78座為中度污染,40座為重度污染。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