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7月保費收入大增,保險公司償付能力遭警示
鉅亨網新聞中心
保監會近期公布的1~7月保險業經營數據顯示,保險業原保險保費收入達到9039億元,同比增長33.2%,但賠付支出大幅下降。與此同時,保費的高速增長引起監管部門重視。保監會主席吳定富認為,保費高速增長,可能會出現償付能力不足的情況。不過這一情況或隨著下一個賠付高峰的到來而結束。
同時,《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目前國內壽險市場集中度仍然較高。今年前7個月,以保費收入而言,前7家中資壽險公司仍然占據了90%以上的市場份額。
收入賠付不對稱
1~7月,保險業共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9039億元,同比增加33.19%。其中,財產險和人身險分別達到2338億元和6701億元,同比增加32.90%和33.30%。在人身險中,壽險業原保險保費收入為6127億元,同比增長了34.5%。其中產險保費增速下滑比較明顯。
中國人保昆山分公司業務部經理朱永康表示,產險的下滑主要是受近月來汽車銷售量下降影響。中信證券此前曾發布報告指出,預計2010年保費收入增速前高后低,全年保費收入增速為30%。
不過賠付支出和業務管理費并未隨著保費的增長一起上揚。1~7月,原保險賠付支出共1718億元,同比下降7.81%。其中,財產險賠付支出同比上升5.09%,低于保費增長幅度;而人身險賠付更是同比下降了18.73%。管理費支出同比上升22.16%,同樣低于保費增速。
對于這種保費大增,賠付卻下降的情況,有分析師指出,“這和險種結構有關,現在大部分險種都偏向于養老型,帶來給付而非賠付,這個就會發生延后。此外,保監會這一數據應是采取的收付實現制而非權責發生制,在權責發生制下,還要提取責任準備金。更精準的數字應該等待中報的公布。”一位保險分析師指出。還有業內人士表示,壽險一般是長期保單,賠付期較遠,而新增保費很多是新單帶來的。
事實上,根據保監會的數據,保費大漲而支出反降的情況并非今年特例。根據計算,2009年7月,保費收入同比上升6%,而壽險賠付支出卻下降了4%。2008年7月,保費收入同比上升53%,賠付支出增加了36%。
“這種情況與保險公司的理賠高峰有關系,2008年是保險公司的一個賠付高峰。中國人壽和平安在2002年左右賣出很多3年返還的分紅險,以此計算,明年的賠付支出可能會增加。這應該是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某保險分析師指出。
7壽險公司保費占90.11%
在壽險方面,中國人壽、平安壽險1~7月保費收入分別以2147.016億元和1009.998億元占據冠亞軍位置。而第三至第五名的壽險公司市場集中度略有下滑。
盡管如此,《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國壽、平安、新華、太保、泰康等7家排在前列的壽險公司,前7月保費收入占比仍然高達90.11%,較去年同期的92%略有下降。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中國人壽和平安壽險公司的市場占有率分別從去年的40.57%和17.59%降至34.24%和16.11%,而太保、泰康和新華人壽的市場占比略有上升。
國泰君安分析師彭玉龍、董樂認為,雖然國壽保費增速創了年內新高,但仍大大低于行業30%左右的平均水平,預計下半年的差距將逐步縮小。按新會計準則下的統計口徑,國壽1~7月保費收入為2046億,不予確認的保費比例只有4.7%,而平安壽險這一比例高達41.4%。
國泰君安分析師彭玉龍表示,平安壽險7月保費增速創年內新低,讓人懷疑是否受了定價利率放開的影響。但國壽受傳統險定價利率放開的影響大于平安,但單月保費增速創年內增長新高并超越平安壽險的11.8%。
去年以來,太保壽險、新華和泰康3家在壽險市場的排名頻繁更迭。進入今年6月以來,3家公司差距逐漸明朗化,新華1~7月保費以610.568億元占據季軍位置。盡管新華、太保壽險和泰康之間的保費收入差距不大,但各公司都表現出快速增長的勢頭。
華融證券市場研究部的報告認為,從長遠發展來看,上述3家公司的強勁增長需要有資金的支持以保證償付能力的充足,這一點上看太保有去年香港市場融得資金的相對優勢。
償付能力存憂
中國保險與風險管理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陳秉正向國內媒體發出警示稱:“保費的快速增長,可能隱藏著一定的過度擴張風險。”
其實,早在2008年,保監會就依據償付能力進行分類監管,將保險公司分為償付能力不足類 (低于100%)、充足I類(100%~150%之間)和充足II類(高于150%)。償付能力不足的險企的業務將受到限制,而償付能力充足I類公司需要提交和實施預防償付能力不足的計劃。
而在今年的保險工作會上,保監會主席吳定富多次表示:“部分保險公司由于保費高速增長,資本消耗較快,如果資本金補充不及時,可能會出現償付能力不達標的問題。”
今年上半年,有9家保險公司增資約80億元,以此來解決償付能力。其中生命人壽、昆侖健康人壽、信泰人壽、中英人壽和海康人壽已經尋求增資。信泰人壽已經觸及險企償付能力的紅線,分支機構業務受限,保費也一度出現下滑。
瑞士再保險中國執行總裁魏希霆認為,中國保險業的增長速度高于其盈利能力,快速增長的保費給償付能力帶來了壓力。
魏希霆稱,很多保險公司的盈利來自于投資利潤,而非承保利潤。這樣的增長模式必然增加償付能力的壓力。
而在去年的年報中,《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截至2009年底,平安財險的償付能力充足率為144%,人保財險的償付能力充足率為111%。平安財險和人保財險將通過發次級債的方式來補血。此外,太平洋壽險為了保證償付能力充足,今年進一步發力爭奪市場份額,擴股增資120億元。
中央財經大學保險學院院長郝演蘇指出,各家保險公司在尋找新的投資渠道,以扭轉償付能力的不足。
7月投資增幅創新高
隨著證券市場7月份的回暖,保險公司正在減少銀行存款,增加投資。
據保監會近期發布的數據,7月份,保險公司銀行存款減少362億元,是入年以來的第二次負增長。與此同時,投資增加868億元,創1~7月份最高單月增幅。2~5月份,保險公司投資分別增加701億元、814億元、299億元、806億元。和7月份完全相反,在6月份,保險公司銀行存款增加1236億元,投資卻減少94億元。
“這一增加涵蓋了投資增加,也包含市場回暖帶來的投資浮盈上升。”一位保險分析師指出。
根據保監會數據,截至6月底,保險公司資金運用余額4.17萬億元。其中,投資基金、股票、股權等權益類投資占比15.1%。根據上述人士的計算,“868億包含加倉和浮盈,可能浮盈占的比例更大。以6月底6000億投資粗略估算,按照10%的市場反彈程度,浮盈可以達到600億元。”
這一數據或許還驗證了此前保險公司趁7月份反彈行情大舉出手的猜測。有統計發現,7月以來,大盤從低點展開反彈。保險資金在二季度末持有的126只個股,在這輪反彈中普遍表現突出,超7成跑贏同期滬深300指數。
7月2日,上證指數一度跌至2319.74點,創出今年以來的新低。僅隔1周,7月7日,30億元社保基金開始入場的消息傳出。數據顯示,自7月上旬上證綜指突破2400點,作為股市主力軍之一的保險資金便連續發出加倉信號,重點埋伏醫藥、銀行等板塊。此前有消息人士透露,在7月中旬,有更多的保險公司通過申購基金的方式入場。而到7月16日,上證指數升至2400點附近,有分析人士表示,這是機構等待已久的右側抄底信號。隨即大小保險公司都開始迫不及待地加倉基金,一些中小保險公司以千萬元級別資金申購基金,跑步入場。
行情上漲帶來的浮盈增加加上投資增加,7月底保險公司總資產達到4.57萬億元。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