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商品價格大漲 卻挽不回投資人的心
鉅亨網編譯李業德 綜合外電
《金融時報》周三 (22日) 報導,伊朗核子糾紛致使油價高漲、希臘情勢帶動避險金價揚升,且惡劣氣候讓農產品價格大漲,投資人們應該湧入市場大買,但實際上多數人卻選擇停留在外圍觀望。
原料市場缺乏投資動力的風氣起於去 (2011) 年,商品資金淨流入額寫下 2002 年以來最低紀錄,因原料、股票、債券和貨幣市場均面臨強力修正,基金經理人們為之卻步。
商品大約在 10 年前,方化身成為一種獨特的投資資產,而對投資人的吸引力在於,商品並不曝險於股票或債券市場,價格波動成因不受金融資產走向牽引。
但這一項優勢去年不復存在,歐債危機和美國經濟隱憂的衝擊,影響許多投資資產隨之起舞,瑞士信貸商品研究主管 Ric Deverall 聲稱:「商品市場的波動性,強迫人不得不出場變現。」
商品的波動和修正仍令市場擔憂,花旗全球商品投資總裁 Iain Armitage 表示,儘管歐盟領袖提出危機解決方案,但投資人因西班牙和希臘的惡劣局勢已成「驚弓之鳥」,他不認為目前市場基本面有能力回振。
根據巴克萊資本 (Barclays Capital),去年和商品掛勾的投資指數,如標普高盛 (S&P GSCI) 和道瓊瑞銀 (Dow Jones-UBS) 期指,出現高達 46 億美元的資金淨流出,是 2008-09 年金融危機以來的頭一遭。
今 (2012) 年目前為止,投資經理人們認為儘管仍相對低緩,但目前交易流量已堪稱積極,期貨指數下管理的資產總額,依然低於去年初水準。
然而也有許多銀行和投資機構對客戶表示,石油、銅和黃豆等價格大漲,但今年仍是重回商品市場的機會。
巴克萊分析師 Roxana Mohammadian Molina 預期,作長線的被動商品投資人以及主動的短期投資人們,將持續回籠入場。她指出:「投資流入量將在今年回升,但不會達到 2009-10 年間的水位。」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