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澳洲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總經

積累·超越·裂變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2-02-22 06:23

———霸州市經濟發展紀實

盤點2011年,霸州逆勢而上,唱響經濟強市主旋律,畫出了一道持續回升向好的漂亮弧線:全年G D P完成293億元,同比增長13.1%;財政收入完成29.1億元,同比增長23.3%;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36億元,同比增長20%。

一個個鮮活的數字,猶如跳動的音符,在擺脫金融羈絆、加快工業化進程中,奏響了霸州經濟提速發展的華麗樂章。

回首霸州經濟的發展歷程,既有上世紀90年代的陣痛、新世紀之初的艱辛,更有著如今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建設“京津冀經濟圈”的歷史機遇。

霸州北依京師、東臨津門。依托京津的地緣優勢和人緣優勢,以京津工業產品配件加工為依托,國家、集體、聯戶、個人“四個輪子”一起轉,在改革開放之初,霸州的鄉鎮企業曾名揚燕趙。

隨著市場經濟的逐步建立與發展,黨的十五大后個體私營經濟與集體經濟比翼并肩。失去優惠政策的庇護、寬松信貸支持的集體經濟顯得有些力不從心,而個體私營經濟卻顯示出強大的市場生命力。

1993年,霸州開始了以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改造為主的企業改制。1994年,全市1053家集體企業中有682家建立股份合作制。同年,霸州財政收入首次突破億元。

在加快城鄉集體企業改造的同時,霸州市打破所有制界限,鼓勵個體私營業主收購、兼并、租賃國有、集體企業,促進了民間資本積累由貨幣資本向產業資本轉移。

1999年被霸州市委、市政府確定為“個體私營發展年”,極大的地促進了全市非公有制企業的發展。

這之后,每年出臺的《霸州市委、市政府關于進一步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若干規定》,都根據形勢變化及時更新與調整《規定》中對民營經濟的支持,分別從融資、項目審批、土地供給、人才招聘、物質獎勵等方面做了明確規定,并鮮明提出了“內資項目與外資項目在霸州享受同等政策待遇”的規定,進一步激發了廣大私營業者加快發展的熱情。

園區帶動、科技振興、民企對接……憑借著鄉鎮企業時期的原始積累和政府引導,加上霸州人特有的天賦商業稟性,霸州民營經濟發展很快進入了黃金時期。2000年,全市鄉鎮企業達到20061家,從業人員130516人,完成總收入169.4億元,實現稅收1 .89億元。其中,個體私營企業所占比重分別為:99.29%、92.13%、83.32%、73.55%,個體私營企業逐步取代了鄉鎮集體企業在經濟領域的主導地位,實現了成功的超越。

2008年以來,面對全球性金融危機對實體經濟的嚴重影響和全方位市場競爭對傳統產業的有力沖擊,霸州重新審視自己的優勢和劣勢,明確提出實施經濟結構戰略轉型的發展目標:以先進制造業為主體,重點發展電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和節能環保等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制造業。以旅游業、物流業、金融業為主體的現代服務業和面向京津市場、實現規模經營的高效都市農業。

轉型是艱難的,對于民營企業來說更為不易。在多年發展的基礎上,在資源環境壓力的倒逼下,霸州一批民營企業跳出粗放發展模式,通過技術創新,闖出了“就地升級”之路。

新冠金屬制品有限公司投資興建大口徑無縫鋼管項目,東升制鋼有限公司進軍新型建材,恒源實業、長安塑膠、勝寶制管等多家企業紛紛進入新型主導產業領域。

霸州市電化工程有限公司的C D S無氰無甲醛酸性化學鍍銅液項目、克林(廊坊)機電有限公司的用于水電熱等預付費控制的電子模塊項目、雷森電化科技有限公司的超強固化耐候抗靜電機箱涂層項目、邦壯電子材料有限公司的復件無鉛焊錫球等項目列入國家創新基金計劃。

同樣是傳統產業,前進鋼鐵集團依托科技創新,集成了國內外鋼鐵企業所有的新興技術,從小型民營鋼鐵企業,一舉晉入中國鋼鐵企業的先進行列,在環保、綠化等方面達到了國內業界先進水平。

目前,霸州民營經濟終端產品數量達3600多種;全市擁有注冊商標1600余件、知名商標79件、著名商標44件。繼“梅花”、“華曄”、“興鋼”后,廊坊三利木業有限公司的“鑫利”商標也上榜中國馳名商標。

前進鋼鐵入圍全國民企百強,河北梅花味精有限公司,生產能力居全國同行業第一,并成功登陸A股資本市場。霸州擁有全國“最大”的薄壁管生產基地、北方“最大”的金屬玻璃家具產業基地、北方“最大”的西洋樂器生產基地。

民營經濟的迅速發展,使其很快成為霸州經濟發展的“中流砥柱”。目前,全市80%以上的財政收入,80%以上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80%以上的農民現金收入,80%以上的固定資產投資均來自民營企業。

昔日的“草莽英雄”已成為人們心目中的“經貿英雄”,昨日風吹就倒的“小草”,已成為力擎經濟新高的“榕樹”。

從本質上說,這應該是一種“裂變”。

2009年霸州“一體兩翼”戰略橫空出世。

霸州通過與京津發展規劃對接,實現了錯位發展、融合發展,與京津產業對接,鏈接京津優勢產業,引進了一批戰略投資者和高新技術企業,傾力打造霸州的核心競爭地位與長遠發展優勢。

按照“大項目—產業鏈—產業集群—制造業基地”的思路,霸州把產業鏈招商作為開展招商工作的有效形式。國家電網中試基地、清華科技產業園、朝日集團產業基地等先進制造業、高新技術項目順利推進。

京龍客車首批新能源公交車整裝下線,國網富達科技碳纖維復合芯導線竣工投產,福興彩印BO PP薄膜今年可生產BO PP薄膜3.5萬噸,實現銷售收入7.7億元。一大批新材料、新能源、節能環保的新興產業在霸州迅速崛起。

霸州市以開發區、勝芳經濟協作區、津港工業園為平臺,主動對接文化產業、電子信息、先進制造、生物醫藥和新能源等七大新興產業,打造以實力、活力、競爭力為標志的鏈型產業集群,初步形成了“三區”加“多點”的良性互動。

在招商過程中,霸州市摒棄“撿到籃里都是菜”的理念,抬高引資門檻,嚴禁“三高一低”的項目入園投資生產,對已經入園的企業進行淘汰或搬遷改造升級,重新調整產業發展布局,做大做強優勢產業。投資50億元的國家電網高新技術產業基地、25億元的清華科技產業園、20億元的達利食品生產基地、13億元的LED產業園、11億元的朝日化工產業園等一批優質項目紛紛落戶霸州。2011年,三大園區項目入區率達到90%,產業關聯度達到75%,財稅貢獻率超過80%,霸州市金屬玻璃家具產業園和津港工業園獲批為首批省級工業聚集區并完成總體規劃、產業發展規劃和控制性詳細規劃編制工作;津港經濟技術開發區獲批為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霸州開發區已入圍全省開發區新興產業發展五強,產業集聚讓霸州走上了一條獨具特色的經濟崛起之路。

產業的集聚發展還為通過現代制造業發展引領帶動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實現“雙輪驅動”提供了機遇。

總投資17億元的京通物流中心一期工程投入使用,二期工程正式開工建設。一個集多式聯運、電子商務、流通加工、集貨配送、大型倉儲、國際物流、商貿展示、綜合服務、配套商住九大功能于一體的綜合型、信息化、國際化物流園區在霸州初步形成。

“十一五”末,霸州G D P和財政收入分別達到240億元和23 .5億元,年均增速分別達到14.4%和25.6%。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32億元,年均增速17.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增加到22147元和7919元,分別比“十五”末提高106%和65%。三次產業結構由“十五”末的8.9:64.4:26.7發展到5.8:65.6:28.6。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