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發言人信息公開不能僅限于撥通電話
鉅亨網新聞中心
央企新聞發言人信息公開制度推行一年之后,國資委20日向社會公布了2012年中央企業新聞發言人信息。其中,29家中央企業新聞發言人出現變化。此外,除新聞發言人辦公電話外,還公布了工作手機、傳真及郵箱等多種聯系方式。國資委要求各企業公布的電話要保證在辦公時間內有人接聽,接收到的傳真和郵件要盡快回復。
上述信息公開之后,不少媒體懷著“試試看”的心理紛紛撥通這些央企發言人的電話。匯總各媒體的測試情況來看,今年的電話接通率大大提升,但仍然有少數企業新聞發言人的座機、手機沒人接聽或者關機。同時,部分發言人也向記者道出了信息公開制度推行以來的親身感受。首先,對于記者們的測試電話,不少發言人表示很無奈。一位趙姓發言人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對于工作來說是個好事,不過有時候會影響到我的生活。”他說,前兩天還有媒體深夜給自己打電話,說要測試一下電話能否接通。據介紹,平常撥打發言人電話的80%以上都不是媒體,而是各種廣告推銷以及相關單位要求贊助攤派的電話。由于僅憑來電號碼無法判斷是否來自媒體,因此這種困擾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發言人正常的工作生活節奏。
俗話說,在其位,謀其職。上述“成長得煩惱”也是這些央企發言人必須接受并學會處理的工作。當前,國企巨頭時刻身處輿論中心,他們的一舉一動不僅有可能影響國家的經濟發展戰略,同時對社會形成的影響也是巨大的。近年來,從壟斷質疑到“國進民退”再到近來中石化“天價酒”、中石油“福利房”,一些央企從“共和國長子”逐漸變為輿論口誅筆伐的對象。而事實證明,央企以往采取的沉默公關不再是一個好選擇。一方面是國企在經濟社會發展中承載的期望越來越高。另外,企業對自身創造的價值也同樣有一個社會表達的愿望。因此,新聞發言人制度顯得尤為必須。
不過,在企業新聞發布制度方面,中國企業發言人要學習的東西還很多。中國企業管理制度同現代企業制度還差得很遠,無論是央企還是"達芬奇"等民營企業,這方面的問題集中表現在媒介素養比較低下,不會面對媒體和公眾說話,不會表達自己。這從當前網絡上甚為流行的一些“雷語錄”便可見一斑,比如房地產國企老總任志強曾經一句:“富人才配買房”就雷翻了多少城市白領;“7·23”動車追尾事故中,鐵道部原新聞發言人王勇平的遭遇又讓外界將“高危”這個標簽扣在了“新聞發言人”頭上。
另一方面,當前央企發言人的身份決定了其工作職務化而非職業化特點。由于很多央企負責人實際上都身兼央企辦公廳主任甚至是副總經理職務,在接電話上經常精力透支,不得不派其他工作人員協助接通。而這些級別不高的“代接”工作人員由于不充分了解公司的具體情況,一般很難獲得到有效信息。
筆者認為,多渠道公開央企新聞發言人信息是好事,但效果決不能僅限于撥通電話,而需要科學規范發言人制度,不應只是設立一個人,而是建立一個團隊和機制。筆者還建議,國資委應邀請相關領域專家為央企發言人進行培訓,提升職業化水平,與時俱進,不斷更新面對社會監督的語言體系。只要新聞發言人堅持在輿論環境透明的前提下理性表達,守住底線,不說假話、空話,發言人就不會是一個高危行業,“禍”便不會從口而出。
(劉暢 撰稿)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世華財訊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若資料與原文有異,概以原文為準。
世華財訊資訊中心:editor@shihua.com.cn 電話:4006744482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